兵、法、禮三件重器《國家寶藏》,省博物館的20件國寶重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昨天的上篇(瀏覽上篇點擊這裡)中,柒月著重介紹了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和兩件不對外展示的國寶重器,今天,柒月將繼續介紹剩下的14件。

這14件國寶重器有的可能名氣不大,有的可能其貌不揚,一不小心就錯過了,但是對於歷史來說,它們的珍貴程度絲毫不小於我們的「鎮館之寶」,堪稱真正的「國寶重器」!

一座墓引出了一個國

如果說,湖北省考古史上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那「曾侯乙墓」幾乎是無可爭議的回答。

197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縣,也就是現在的隨州市境內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墓葬——曾候乙墓。

墓內出土青銅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以及竹簡等共15000餘件文物,許多都是罕見的珍品,以致於在我們今天盤點的20個國寶重器里,曾侯乙墓就占據了11個之多,可見它的珍貴程度。

戰國時,隨州曾存在過一個小諸侯國——曾國,由於它實在太渺小,以至於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對它的記載。

然而,因為曾侯乙墓的開啟,小小曾國開始在2000多年後名揚四海,可以說正是曾侯乙墓的發掘,讓整個曾國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青銅尊盤

首先要介紹的國寶重器就是讓柒月最為震撼的曾侯乙尊盤了。

相信每一個看到的它的人都會不由自主的發出感嘆,進而產生疑問,這真的是2000多年前的文物嗎?

沒錯,這件戰國早期的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世所僅見!因此,也被列入了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曾侯乙尊盤其實是可以拆分成尊和盤兩部分的。

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

而尊頸部裝飾的是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

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

尊和盤上均有銘文顯示,其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盤,合稱曾侯乙尊盤,其精美程度震撼世人!

青銅鑒缶

初見「銅鑒缶」時,柒月還以為是一個裝東西的大盒子,後來才知道這可是我國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那。

「曾侯乙銅鑒缶」通高61.5厘米、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可是被稱為「國寶級文物」那。

其實,「銅鑒缶」可是個「雙胞胎」,它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兩件,造型、紋飾、大小均同,結構複雜,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現在分別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

雖然不是「孤品」,但是絲毫沒有影響它的珍貴程度。

其實鑒缶是古代用以冰(溫)酒的器具,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鑑,鑒內置一尊缶。

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兩千多年前的曾侯乙真得很會「享受」那。

青銅聯禁銅壺

在「曾侯乙」的展廳里,這一個聯禁銅壺算得上「巨無霸般」的存在。

兩個壺高度一致,通高99厘米,不過因為左邊的壺口徑大了1.2厘米,所以重量也重了7公斤,你能看出來嗎?

壺為敞口,壺頸兩側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龍形耳。

器身飾蟠螭紋和內填蟠螭紋的蕉葉紋等。

兩壺內壁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

禁面有兩個並列的中空圓圈,以承放大壺圈足。

禁的長邊各有二獸足。

獸口部和前肢銜托禁板,後足蹬地。

這種銅禁也是湖北省內首次發現的珍品,全世界也只有四對。

彩漆鴛鴦盒

在《國家寶藏》中,王剛曾介紹過這個彩漆鴛鴦盒,它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1件文物,發現時,它正在水面上漂浮,宛如一隻活的鴛鴦,雖然體積不大,也經常被參觀者忽視,但是它同樣是一件難得一見的珍寶。

它全身以黑漆為底,頸部與腹前用紅漆彩繪鱗紋,間以黃色小圓圈,翅膀與尾部以紅黃相間的配色描畫出鋸齒狀帶紋,足部繪成龍身鱗紋,展現了中國古代絢麗的漆繪藝術。

同時而且它的設計及其精巧,頭部可以360度轉動,腹內還可以儲物。

當然它的最精彩的是在腹部兩側,各以綯紋和紅線辟出兩個長方形區塊,繪有佩劍武士隨著鼓聲起舞的圖案,和神獸手持長棒撞擊編鐘的圖案,讓我們第一次了解編鐘的正確演奏方式,以及古代的樂舞場景。

大銅尊缶

雖然前面提到的連禁銅壺體量不小,但是在這件銅尊缶面前還是顯得小巫見大巫了。

這件銅尊缶是古代的盛酒器,有多大那,通高124.5cm、口徑48.4cm、足徑69cm,重327.5千克,是目前所知我國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稱「酒器之王」!

它不但擁有足以傲視同類的巨大體型,而且在紋飾上也極盡精美,器表由細密複雜的渦紋、重環紋、蟠螭紋、綯紋、雷紋、蕉葉紋、帶紋、蟠蛇紋等構成,可見工匠們製作時的用心程度。

曾侯乙編磬

在曾侯乙墓中,除了我們前文提到的巨大而又完美的編鐘,還發現了許多精美的編磬,同樣是戰國時期樂器的代表。

這組編磬中的青銅錯金磬架,高109厘米、寬215厘米,以一對圓雕怪獸及其頭上插附的立柱為虡,兩根圓杆作橫樑,呈單面雙層結構。

獸頂插附的立柱從腰、頂兩處與橫樑榫接。

橫樑底等距焊鑄銅環,以串鉤掛磬。

青銅錯金磬架,其磬架之精美、磬塊之眾多、編懸之明確、配件之完備,在考古發現的樂器中獨一無二。

一磬虡獸舌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

磬上刻有(其中有少量為墨書)編號和樂律銘文,計708字,意與曾候乙編鐘銘辭相通。

經復原研究,知其音域跨三個八度,十二半音齊備。

音色清脆,獨具特色。

青銅鹿角立鶴

鹿角立鶴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的不朽之作,存世僅此一件,是絕無僅有的存在。

鶴長喙上翹呈鉤狀,引頸昂首佇立,兩翅展開作輕拍狀。

鹿角立鶴是一件不依附於其它青銅器物的獨立雕塑作品,也是目前發現的戰國時期最高大青銅的動物雕像,高度達到了143.5厘米、鶴高更是超過了110厘米。

它的奇特之處在於鶴首兩側插有兩支銅質鹿角形枝杈,造型別致,紋飾精美,在視覺樣式上創造了令人遊目騁懷的審美對象,給人一種輕快的超脫感與升騰感。

十六節龍鳳玉掛飾

要說在整個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具有顛覆性的是那件文物?絕對非珍貴的十六節龍鳳玉掛飾莫屬。

它的出土,直接把我們對活環玉器的工藝認知從清代往前推了2000多年到了春秋晚期戰國初期的時代。

十六節龍鳳玉佩全長48厘米,寬 8.3厘米,由13片鏤空的各種形式或圖案的玉片及24個圓環、半圓環或方扣連接而成。

在此之前,所有人都認為這種連續的活環工藝是乾隆之後的奇技淫巧之作,直到曾侯乙墓出土了活環玉器,讓文物界震驚不已。

雲紋金盞

在所有的文物中,金器總是最吸引人們的眼球,畢竟黃金自古以來就是珍貴的存在。

明晃晃的黃金,總是讓人想要多看幾眼。

曾侯乙墓中同樣出現了大量的金器,其中這個雲紋金盞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這個金盞是仿銅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曾侯乙作為曾國國君的特殊身份。

金盞通高11厘米,口徑15.1厘米,共重2156克,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先秦金器最大最重的。

金盞有三個鳳首形矮足,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的環耳,蓋頂有一個圓形捉手。

盞內還放置造型精緻的金漏匕一件,長13厘米,重量也有56.45克。

金盞的珍貴程度自不用說,不要說兩千多年前了,兩千多克黃金在今天也是無比珍貴的存在,可見曾侯乙的「財大氣粗」!

曾侯乙外棺

曾侯乙墓外棺,中國首批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這個外棺重達七噸,系銅框架里嵌厚木板構成。

它也是曾侯乙墓室內的主棺,當初為了把這個大傢伙吊出墓穴,可是花費了考古學家們好一番工夫。

外棺的體積雖然巨大,但是細節上也沒有絲毫的馬虎。

它採用了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彩繪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用筆自然流暢,文飾有雲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最具特色。

很有意思的是,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而設置的。

荊楚大地 國之重寶

其實,說起湖北地區文化的代表,首屈一指的還是楚文化。

眾所周知,湖北曾是楚文化最鼎盛的地區。

而荊州地區作為楚文化的核心地區,也是其最重要的首都所在地,更是出土了一系列重要的楚國時期的文物,尤其是以1965年江陵望山1號楚墓為代表的楚墓群,在數量算不得多的出土文物中,出現了眾多國寶重器。

彩繪木雕小座屏

雖然,江陵望山1號楚墓只出土了600多件文物,但是卻有三件國寶重器。

除了舉世矚目的越王勾踐劍之外,這座越王勾踐劍旁邊不起眼的彩繪木雕小座屏也吸引了柒月的注意。

它的通高只有15厘米,長也只有51.8厘米。

然而就是在狹小的面積里,它卻以透雕、圓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刻畫出鳳、鹿、蛇、蛙等55隻形態各異的動物,各類動物形象相互穿插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面。

它的屏面以雙鳳爭蛇造型為中心,左右雕刻雙鹿和朱雀銜蛇,屏框旁各有鳳鳥啄食蟒蛇圖案,屏座由盤繞糾結的蟒與蛇組成。

這組雕像在極為有限的屏面空間內,高度濃縮了自然界萬類相競、生生不息的壯觀場面。

整幅畫面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堪稱楚人雕刻藝術的一件瑰寶,至今都難以複製,堪稱絕世孤品。

錯金銀龍鳳紋鐵帶鉤

在江陵望山1號楚墓的眾多文物中,這個帶夠顯得很不起眼,它弧長46.2厘米,寬6.5厘米,鉤為龍首形,運用金片、金絲嵌出眼、耳、鼻、嘴,正面用金絲鑲邊,框內用金片、金絲、銀片嵌出一龍四鳥和一龍一鳳三鳥兩組圖案。

眾所周知,戰國初期尚處在青銅時代,鐵器還不盛行,這個帶鉤之所以顯得如此珍貴,成為國寶重器,除了它本身的工藝十分精湛,造型非常完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可見最早的鐵質裝飾品之一,並且鐵的冶煉技術非常高超,可以說是中國冶煉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圓奩

年代:戰國

出土時間及地點:1987年,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

在離鐵帶鉤不遠的地方,柒月發現了這件陳列的漆奩。

它出土後,考古學家發現,它的外壁與漆胎分離,原以為是因為歲月的腐蝕,讓外壁脫落了。

但是,將外壁展開後,考古學家驚奇的發現它是一幅長87.4厘米,寬5.2厘米的長卷通景畫,這也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用色最多的先秦繪畫作品。

它採用深紅、橘紅、土黃、棕褐、青色等彩繪了人物車馬出行的場景。

為了在有限的平面中合理布局26個人物、4乘車、10匹馬、5棵樹、9隻鳥、2條狗和1頭豬,古人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創新,以5棵樹分隔出4組互有關聯的畫面,首尾連貫,過渡自然,是為中國最早的「連環畫」。

圖中26個人物或跑或坐,揚鞭催馬,衣巾飛舞,犬豕騰躍驚吠,樹木隨風搖曳,共同構成了一副清新雋永的生活畫面,反映出戰國時代的藝術趣味和生活熱情,對研究戰國禮儀、風俗、社會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當然,除了以上集中出現的國寶重器外,湖北省博還收藏著眾多零散發現的國寶,比如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中的大玉戈。

大玉戈

年代:商代早期

出土時間及地點:1974年武漢黃陂區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

大玉戈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是目前所見中國歷代玉戈中最大的一件,堪稱「玉戈之王」,因為屬國家特級文物,從未對外公開展出過」。

其實,「國寶重器」這個概念很大,想要在24萬件館藏文物中評選出來並不容易。

以上20件國寶重器是柒月和朱老師綜合了「鎮館之寶」、「國寶級」、「不許出境展出的文物」這三個常見的指標選出來的,僅僅是一種參考。

而且由於梁莊王墓的文物、新世紀以來的新出文物沒有列入其中,因此遠遠不能說明省博的博大精深。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記載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守護中華文明的基因寶庫。

《國家寶藏》明天將播出新一期的內容了,國寶的故事還在流傳,快點和小夥伴一起相約湖北省博物館,去了解國寶背後的奧秘吧!

文 字:柒月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

圖 片:柒月 網絡

排 版:柒月

十分武漢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同名維信公號:十分武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上)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中國,有著諸多享譽世界的文物瑰寶,這些文物都是中國的國寶。早在2002年1月18日, 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64件禁止出國(境)文物圖集1(20張)展覽文...

中國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級文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國(境)展覽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對此,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

中國古代金器大賞:戰國期(上)

南京博物院在2013年新館重開時,曾推出至今都能推為第一的中國規模最大、品類最全、等級最高的金器大展「金色中國」,該展匯集了陝西、內蒙、湖北、雲南和江蘇五地最重要的金器,涵蓋了中國的東西南北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