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書31:出土竹簡對《管子》的寓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面的內容是以書為證,將《管子》一書作為文獻進行分析考證,考察《管子》是一部樣的書,怎麼寫出來的,作者是誰。

接下來是以文物為證,出土的楚漢竹簡帛書就是文物。

老徐論述《管子》是人類現存第一部書籍,而令人驚奇的是,中國出土的第一支竹簡,就是《管子》。

以前,中國也有竹簡出土,但竹簡出土最重要的是1972年的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

1972年4月10日,在位於山東省古城臨沂東南的銀雀山上,臨沂地區衛生局基建工地正在施工。

隨著建築工人的鎬頭不斷敲擊,一座沉睡了2000年的西漢古墓被「驚醒」,這就是銀雀山漢墓的一號墓。

山東省博物館和臨沂地區文物組隨即對這座墓葬展開發掘,4月18日,在對一號墓墓坑進行最後清理時,在其西側發現了二號墓。

因為當時條件所限,加之墓葬中又有積水及膝,發掘工作難度很大。

兩座墓葬中共清理出陶器、漆木器、銅器和錢幣等文物共計95件。

在一號墓發掘過程中,工作人員在淤泥中無意中發現了大量的竹片,當時大家都以為這些可能是盛裝隨葬物品的竹器破損後遺留下的,就隨手取出堆放在墓坑邊。

有人在這堆雜亂如草的東西上無意看到污泥掩蓋之下,隱隱約約似有黑色墨跡,於是便撿起其中一片,用清水沖洗掉泥垢,只見上面寫著「齊桓公問管子曰……」於是,銀雀山漢墓竹簡就這樣在不經意間穿越2000年的黑暗與寂寥,出現在世人面前。

更令人心動的是,二號墓中也發現了不少竹簡殘片,而且竹簡長度要比一號墓長許多,出土時整體狀況也好得多。

由於兩座墓葬都有積水,竹簡長期浸泡在淤泥中,聯綴竹簡的編繩都已經腐朽或斷開,僅有部分清晰或模糊的編聯痕跡遺留在零落的竹簡上。

還有的竹簡甚至和墓穴中的污泥粘連在一起,朽腐殘損非常嚴重,急需得到科學有效的清理和保護。

因此,山東方面遂向當時的國家文物局求援,這批竹簡旋即被悉數運往北京。

1972年10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山東省博物館和全國抽調的專家學者,共同對這批竹簡展開全面的整理、保護和研究。

經過近兩年的挖掘工作,山東省博物館共清理出一號墓的竹簡4942枚,其中完整竹簡每枚最長27.6厘米,寬0.5至0.9厘米,厚0.1至0.2厘米,殘斷竹簡則長短不一。

二號墓出土的竹簡共有32枚,每枚長69厘米,寬1厘米,厚0.2厘米。

二號墓竹簡除了部分局部殘損,基本保持了整體完好。

隨著竹簡上泥污漸漸去盡,竹簡的真實容顏一點一點顯現出來。

這些遺落在竹簡上的墨色文字,抄錄的內容竟然是大批的先秦典籍。

其中,現在有傳本的典籍包括:《孫子兵法》十三篇及孫子佚文五篇、《六韜》十四組、《尉繚子》五篇、《晏子春秋》十六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十篇;古佚書有:《漢元光元年曆譜》(二號墓出土)、《孫臏兵法》十六篇、《論政論兵之類》五十篇、《陰陽時令占侯之類》十二篇;其他類十三篇。

這些已經考定內容歸屬的竹簡,只是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中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竹簡因殘斷缺失程度嚴重,簡文內容尚待研究和考釋。

1972年,山東省臨沂縣(今臨沂市)銀雀山1號和2號漢墓中出土了近五千枚竹簡。

從兩墓出土的錢幣和2號墓中出土的《元光元年曆譜》推定,1號墓的下葬年代在公元前140至前118年之間,2號墓下葬年代在前134至前118年之間。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的字體屬於早期隸書,當是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18年(西漢文、景至武帝初期)寫定。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 帛書共有28種,計十二萬餘字,均破損嚴重。

據考證,馬王堆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

長沙為漢長沙國首府臨湘縣所在地。

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又曾被附會為長沙王劉發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雙女」。

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

1973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

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

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倉」 3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軑侯利倉本人。

1號墓發現年約50歲左右的女性屍體,墓內又出「妾辛追」骨質印章,墓主應是利倉的妻子。

3號墓墓主遺骸屬30多歲的男性,可能是利倉兒子的墓葬。

3號墓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樣,標誌著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前168)。

1號墓在構建時分別打破2號墓和3號墓的封土,則其年代應再晚些。

帛書字體有篆、隸之分。

篆書的抄寫於漢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右,隸書的約抄寫於漢文帝初年。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一號墓出土800支竹簡,有《老子》、《太一生水》、《緇衣》、《魯穆公問子思》、《五行》等篇。

該墓被考定為戰國中期偏晚楚墓。

關於墓主身份,十多年來,學界說法不一。

根據隨葬品中的書籍、漆耳杯上的「東宮之師」和兩根鳩杖,大多認為墓主是一個年事已高的老年「知識分子」,並有可能當過某個楚太子的老師,如姜廣輝先生的陳良說,范毓周先生的環淵說,李裕民先生的慎到說;還有的人根據遺骨姿勢認定墓主就是抱石投水而死的屈原等等。

但是種種推論在學界一直不能形成共識,至今沒有定論。

武漢地質學院測試中心1994年7月對郭店一號楚墓棺木及墓主人運用碳14技術測定,報告說明:郭店一號墓棺木及墓主人最後停止呼吸二氧化碳的時間為1950年前推2340年,即公元前390年,最大誤差正負各170年。

有人論稱,老子八十一歲自荊門蒙山南遷楚紀郢並輔佐楚惠王。

先後歷經惠、簡、聲、悼四位楚王,於公元前390年壽終正寢,殞年一百六十九歲,葬於荊門市沙洋縣郭店楚貴族墓葬區。

其生前所著的《老萊子》十五篇以及所收藏的孔子著作、孔子弟子的著作在深埋地下兩千三百八十多年後於一九九三年十月再見天日。

不過,郭店墓是戰國墓基本確定,墓主是誰都是猜測。

上博簡的發現有點傳奇。

1993年冬,香港文物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漢代彩繪漆器,但未發現竹簡。

途經香港的上海博物館老館長馬承源先生銳敏地注意到這一情況,並請香港中文大學的古文字專家張光裕教授留意關注。

1994年春,張先生在文物市場上發現了竹簡,其風格與郭店楚簡相似,內容多不見於今存古籍,即告知馬館長。

1994年4、5月間,香港文物市場共發現了3批竹簡。

竹簡在盜掘走私到香港過程中多有散失,多方找到的1200餘枚簡僅是其中一部分。

在香港朋友的集資資助下,瀕臨流失的珍貴竹簡終於為上海博物館如願收購。

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場陸陸續續地出現了一些竹簡,5月起,便陸續運到上海博物館。

經科學測定與文字識讀,斷代定域為戰國時代的楚國竹簡,因而定名為「楚竹書」。

1999年1月5日,上海《文匯報》以《戰國竹簡露真容》為題發表了上博簡的消息。

1999年1月8日,《澳洲新報》也報導了這一消息,題為《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罕見戰國竹簡初露真容》。

但是上博簡的出處一直是一個謎,其真偽也多有爭論。

清華簡的真偽爭議也非常大。

2008年7月15日,一位清華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一批竹簡。

經碳14測定證實,這批竹簡的年代是戰國中晚期之際,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

李學勤斷定,如果這批竹簡出自湖北,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簡的數量一共有2388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

2011年起,清華簡成果陸續發布,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楚居》9篇文獻。

首批文獻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復原了楚國歷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別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貴材料。

然後《系年》、《傅說之命》等文獻發布,對《左傳》《國語》《史記》等典籍有訂正作用。

《算表》被稱作「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清華簡的出處語焉不詳,概說為,清華簡首先是從國內某處戰國古墓盜挖後私運到香港,大概在06年現身香港,因為學術機構不能購買盜掘文物,所以清華只能委託校友以捐贈的方式從香港搶救回來。

因此真偽爭議頗大,但從整個保護處理過程看,真實的成份較大。


原創不易,分享和點讚就是最好的支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臨沂文化——臨沂出土文物之銀雀山漢墓竹簡

1972年4月10日上午,臨沂文物組工作人員接到群眾報告,說在臨沂地區衛生局基建工地上發現了一座古墓。基建工地位於市區南部的一座名為銀雀山的山崗上,這裡原是一處漢代墓地。於是有關工作人員迅速趕到...

中國七大考古發現排名

第一處:秦始皇陵,毋庸置疑。單從秦始皇陵陪葬兵馬俑就被列位了世界八大奇蹟,秦始皇陵墓內的珍寶更是無數,傳說中的和氏璧有可能在其中。史料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

從馬王堆及海昏侯墓看西漢時期南楚的開發

【編者按】:本文的一部分以「馬王堆何比海昏侯」為題發表於《中國文物報》2016年4月8日。經作者同意,現予全文完整發表。 江西南昌新建墎墩海昏侯墓的發掘,是漢代考古的重大事件,也是近年來中國考古...

世界第一書32:竹簡的證明擊破了文人的臆斷

中國文化人對《管子》一書的觀點多為臆斷。他們沒讀《管子》,就說,管子那個時代,不可能產生管子這樣偉大的思想家,不可能產生《管子》這麼偉大的著作。而大量竹簡的出土面世,就擊破了這些文人的妄言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