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靡且繁瑣,你不知道的福州喪葬習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

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

因而,殯葬禮俗在各地無一例外受到極端重視。

由於各地區的社會生活條件、文化、背景各異,因而形成不同文化特徵的殯葬禮俗,它們以「民俗」現象表現出來。

福建省一般民間認為,死對活的人而言是悲痛的,但對死者卻意味著與塵世的解脫。

因此將婚禮和喪禮並稱為「紅白喜事」,把喪事辦得和喜事一樣熱鬧。

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殯葬習俗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創造,在長期延續過程中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形式。

福州的喪葬習俗就十分繁瑣——

福州喪葬流程

入廳

老人彌留之際,親人須在床前送終。

咽氣時即撤帳,親人必須將其頂上蚊帳拆卸掉,據說是為了讓死者靈魂好出竅。

逝者斷氣後,必須雇「張穿」雜工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也有親人為其淋浴更衣),並將屍體安放後廳(有的放廳堂),謂之入廳。

報喪

喪家在大門口貼白、放炮,告訴人們這個住宅×府××人喪事(字數須含生旺字)。

然後,派人用白帖或口頭將死訊告知親戚好友。

再備好裝滿土沙的大腳桶,將素燭點燃後插在桶內(或置燈十餘盞分數層於架上輪轉),將其放置於逝者床前地上,仿佛為死者奔赴黃泉路上照明。

逝者臉上需蓋上白紙,以示陰陽有別。

親友則送錢、燭炮、布幛等到喪家弔唁。

戴孝守靈

老人壽終,子孫披麻戴孝。

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親人則腰纏一塊白布(有的衣披黑紗)。

請僧或道在廳堂上誦經念咒。

孝男孝孫圍著七層環形燈架打圈,環繞號哭,此謂「跋禳抬」,也稱「搬藥梯」。

親友來弔祭,孝男孝孫要跪著陪祭。

入棺 

入棺之前,要等直系親屬,男亡者的家族血親,女亡者的娘家血親,向遺體告別後蓋棺,抬置椅上,謂之「上馬」。

並焚化紙人紙馬,送亡魂上馬離家。

做七

這在福州喪俗中較為突出。

舊時有錢的人「七七做,八八燒」,棺木放在家中要過七重漆,每漆一次耗時7天,漆與七,福州方言諧音,過七系一語雙關。

貧窮人家只過一七,便將棺木抬上山埋葬。

人死後每七天就要「祭」,稱「做過七」。

至四十九天止,一共要做七次,死亡第七天,稱「過頭七」,也稱「孝男七」,由孝男出資主持,請道搭壇誦經,播鑼鼓和鍾謦,向城隍爺報亡。

「二七」是「內親七」,由族內六親七眷出資延道誦經。

「三七」又是「孝男七」。

「四七」是「親友七」,由朋友出資延道誦經。

「六七」是「孝女七」,由出嫁女出資延請尼姑誦經。

開弔

豪富和闊綽的喪家,在三七、五七或七七舉行開弔。

開弔禮儀大體如下:喪家先發出訃告,邀請內親外戚、親朋好友,靈堂內外張素燈結素彩。

大門口掛一對白紙高照燈籠,謂之高照,用藍字標明×旬(10歲謂一旬)壽考(父)或壽妣(母),以及幾代同堂,以夸福壽雙全之意。

大門口還豎立一塊大屏風,寫著訃告內容。

門口另一角,放著堂鼓。

弔唁客人一到,禮生(司儀)便擊堂鼓,演奏京鼓吹樂,禮生高舉名帖,引客人步進靈堂,向亡靈三叩首,孝男孝女跪在靈前陪祭。

靈堂四壁,掛滿輓聯、素軸,異常肅穆悲涼。

出殯

清晨出殯。

隊伍排列有嚴格的規範。

前頭是導引隊,跟著一合高照(素燈籠),高舉在前行;接著有幾個人扛著竹丫上繞著紅布條的彩旗;接著有一班京鼓吹,一路吹吹打打;接著有四個人抬著供奉亡人畫像的亡靈亭;跟著十番伬唱、樂隊和一班邊念經邊送葬的和尚。

接著紅朱漆的棺柩,裝在彩結的棺罩下,有八人抬,有十二人、十六人抬,緩步過市。

棺柩後緊跟的是一隊孝男孝孫等,他們持著哭喪杖(叫孩兒杖、孝男杖)在白布大圍中,哭哭啼啼;尾隨的是女眷和其他人等,有的步行,有的坐車,有的坐轎。

入葬

送葬隊伍上山,到達預先營造的墳地,按事先擇定的時辰入壙,然後用磚頭封壙,孩兒杖插在墓前。

回輿

送葬隊伍下山,叫回輿,又叫回龍。

凡送葬的人脫下白帶換系紅帶,亡靈亭的畫像披的黑紗換上紅綢,轎槓上添掛一合「百子千孫」字樣的小燈籠,以示子孫繁衍昌盛。

到家門,放鞭炮,燒一束稻草,所有的人都要從上面跨過,以示平安無事。

棺柩離家後,即撤下幛、聯;門首的喪事訃告,用藍水墨圈上,說明喪事結束。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民主改革,反對封建迷信,喪葬中許多迷信習俗逐步廢除。

70年代後,實行殯葬改革,改土葬為火化,有的舉行追悼會,向遺體告別。

80年代後,有的農村喪葬中的舊俗又有所回潮。

福州喪葬習俗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喪葬習俗因為諸多不合理做法,歷來惹眾多學者批判。

批判原因如下——

1注重酒食,盛設酒宴福州地區的喪葬活動往往盛設酒宴款待賓客,不僅官宦人家如此,貧苦人家也寧願變賣田產來準備喪葬。

這種奢靡之風自古以來便形成了。

北宋仁宗年間,蔡襄任福州知州,就曾在《五戒》等文章中批判這一陋習。

民國《連江縣誌》中也曾記載辦一次喪禮需要擺上百桌酒席,中等資產人家甚至因此破產。

直到今天,這種現象依然沒有改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樂、福清等沿海富裕鄉鎮的部分居民辦喪禮的規格不降反升。

2迷信佛道,舉行道場宋代以來,福建佛道兩教發展迅速,反映在喪葬禮俗上面,則是對佛道的狂熱迷信。

當時,人們在舉辦喪禮時,每逢七日、百日、周年忌日及除喪,都要「飯僧、設道場、或作水路大會、寫經造像、修建塔廟」,即使負債也要為之,從而使死者可以「滅彌天罪惡,必升天堂,受種種快樂」,否則將入地獄受各種折磨。

建國以來,僧道活動已經極少見了,但仍然有很多福州居民在親人去世後,將骨灰寄放與寺廟。

3拘泥風水,停柩不葬喪禮中引入風水之說由來已久,福州民間喪葬中尤其拘泥於風水之說,往往為了選擇所謂的風水寶地,寧可遷延時日,長年累月不予安葬。

甚至因為此地風水不利於家中某人,而引發家庭爭執,以至於親人久久不能安葬。

4鼓樂葬親,喪禮高歌福州民間舉行喪禮時,往往多用鼓樂,目的是使死去的人更快樂些。

但是每有葬禮,鼓樂喧譁,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在辦喜事。

除了不合時宜之外,也容易影響鄰里休息。

在死亡如此嚴肅的事情面前,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做到內心的虔誠,而非外在的渲染

繁瑣且奢靡的喪葬習俗的改革勢在必行,但任重而道遠。

文末附上網友的一首詩,讓廣大網友感受一下,所謂的葬禮,到底意義在哪裡——

葬禮作者:雁出塞北

坑,挖得如此考究

恰好容下一口標準的棺材

堂前的香燭祭品

成為一種古老的裝飾

中規中矩的哭訴和一前一後的鞠躬

象徵著對魂魄的禱告

還有所謂的主人翁

躺在上好木材上

安詳或嘲笑

硫磺瀰漫

壓縮著稀薄的空氣

成群的人

沉痛中夾雜著壓抑

擁擠的呼吸

不再順暢,像溺水的感覺

白色的小帆

只等時間來毀滅

一切都過去了

沒有死者的倒影

只留下佛道禮儀的泡影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鄰家小本

轉載文章請註明福州小魚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獨樹一幟的中國古代喪葬文化

摘要: 在中國傳統文化海洋中,喪葬文化雖有不少封建迷信的色彩,卻能獨樹一幟。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中國的喪葬制度能揭示...

那些你不知道的貴州葬俗習慣

說在前面每個地方的喪葬習俗各不相同,松桃本地的喪葬習俗,就比較講究。就埋葬類型而言,分為木棺土葬土葬、懸棺葬、石墓葬,近年來更有火葬。不過最為普遍的還是木棺土葬。明清以前,有懸棺葬、石墓葬。石墓...

重慶農村傳統喪葬習俗

我國的葬俗文化從發展至今,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和變革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完備的習俗禮儀。除了部分少數民族的喪俗千奇百怪以外,我國的傳統葬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重慶農村地區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