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對話故宮「段子手」館長單霽翔:將紅牆內全部留給觀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媒體編輯 | 喜多 作者 |徐偉

你可能去過很多次故宮,卻不一定知道單霽翔這個名字。

今年一段演講視頻,讓他以「段子手」的身份再次爆紅網絡。

△「推銷」自家商品——行李牌和雨傘,令人捧腹。

△德國總理默克爾來華參觀故宮時,興致勃勃的拉著單霽翔館長講解畫冊上的圖案。

我們曾獨家對話這位故宮「看門人」,聽他講述古老故宮的再造與重生。

世界遺產地理:您在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期間,曾指出國內館藏文物「家底不清、保管環境不佳、安全狀況不利、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並透露國內館藏文物每年損失數以億計。

您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以來,在文物保護方面採取了哪些新舉措?

單霽翔:在故宮博物院所擁有的180餘萬件文物藏品中,有上百萬件需要進行修復和採取預防性保護措施。

針對大量院藏文物瀕臨腐蝕、鏽蝕等嚴重自然損壞狀況,亟需建立大型、綜合性的文物藏品修復平台,以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院內人才與社會力量相結合,對文物藏品進行全面和持續不斷的搶救性和預防性科技保護。

經過故宮博物院多年努力,館藏文物特別是館藏珍貴文物的保管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尤其是分別於1990年和1997年竣工的一期、二期地下文物庫房,建築總面積共21900平方米。

文物庫採用了當時先進的電子、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分為消防系統、防盜系統、空調系統、文物運送系統、電腦網絡系統等,共保管文物90餘萬件。

但也應承認,在實現藏品保護環境的提升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2012年5月,故宮博物院通過文化部向國務院提出開展「平安故宮」工程的建議,以徹底解決故宮存在的火災隱患、盜竊隱患、震災隱患、藏品自然損壞隱患、文物庫房隱患、基礎設施隱患、觀眾安全隱患等7大安全問題。

2013年4月,「平安故宮」工程得到國務院批准立項,計劃到2020年完成。

目前,故宮博物院內西河沿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已經開工建設,建成以後文物科技保護人員的工作條件和精密科研儀器設備的工作環境,將得到有效改善。

在故宮博物院北院區的建設方案中,規劃有大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設施,應努力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具實力的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平台,特別是數量眾多、體量較大的文物藏品,都可以在這裡得到系統的保護修繕。

另外,故宮作為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於2011年率先建立了世界文化遺產監測系統,相繼開展了室外陳設基礎數據採集、室外陳設材質鑑定和保存狀況評估、植物監測資料庫、氣象資料庫、空氣品質監測站建設、觀眾動態監測、白蟻監測、防雷監測、展廳溫濕度監測平台建設等工作,涵蓋了故宮博物院的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等方方面面內容,為故宮博物院更好地改善文物藏品和文化遺產的保存環境,為及時有效地保護館藏文物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保障。

世界遺產地理:目前故宮古建築群的整體修繕情況如何?在修繕過程中,如何避免對文物的損壞和大拆大建?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自2002年開始進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大規模修繕,預計2020年完工。

目前故宮修繕工作已經進入常態化修繕階段,堅持「先救命治病」的原則,優先修繕存在嚴重危險隱患的、能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文物建築。

同時注重文物建築的歲修、零修,及日常的保養和維護,努力處理好保護修繕工程與正常開放的矛盾。

首先是重點修繕工程。

2013年重點項目工程開工9項,其中慈寧花園修繕工程、東華門修繕工程等竣工,午門雁翅樓古建築群維修工程開工,今年有7項工程陸續開工。

其次是古建零修與環境治理工作。

2013年度,完成古建日常零修工程共498項。

為消除安全隱患,故宮博物院對被占用的古建築、具有嚴重火患的彩鋼房、影響故宮環境協調的花房進行了整治,並啟動「三清理」(清理院內散落石材、閒置的箱子、廢棄的展櫃等)工作。

再次,加強古建研究與技藝傳承。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啟動,第一階段工作基本完成;明清宮廷建築大事史料長編、中國明清建築歷史圖集、清宮內檐裝修等科研工作持續進行。

完成故宮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培訓,首次技藝操作展示工程——乾清門地面鋪墁順利完工,木作培訓班開班。

世界遺產地理:您曾說,要逐步擴大故宮的開放面積,「將紅牆內全部留給觀眾,今後故宮包括院長、副院長在內600多名行政辦公人員都將搬出紫禁城」,這一設想是如何產生的?是否有時間表?

單霽翔: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不斷擴大開放面積,合理優化參觀路線,滿足觀眾不同的參觀需求。

故宮的開放區域由2002年的30%,目前已經增加到了52%;2015年故宮博物院將迎來90年院慶,開放區域將達到65%,屆時擬開放慈寧宮、慈寧花園和壽康宮所在的西部區域;慈寧宮設為雕塑館、慈寧花園和壽康宮則為原狀陳列,還原古建築的歷史風貌;2020年開放區域將達到76%,更加壯美的紫禁城會呈獻給觀眾。

故宮博物院東華門保護修繕工程已經竣工,未來將調整其作為故宮博物院古建築館,專門展示壯美的古代建築群和精美的古建文物藏品。

古建築館開放以後,人們還可以登上東華門城樓觀賞故宮古建築群,並開放一段城牆,使觀眾能夠從東華門城樓出發,沿著城牆向南參觀,經過東南角樓向西到達午門-雁翅樓展廳,這樣大約可以參觀紫禁城1/6左右的城牆,使觀眾獲得難得的文化體驗。

端門是觀眾參觀故宮博物院的第一站,擬將端門建成一座數字展廳,將傳統建築和數位技術融合起來,採用直觀、親和、時尚的數字展示手段,使觀眾對故宮博物院有較為清晰和深刻的「第一印象」。

端門是「數字故宮」的建設成果展示基地,故宮博物院用現代技術記錄、保護、研究古建築和文物藏品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將在這裡向社會公眾進行展示和匯報。

世界遺產地理: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先生提出「故宮學」的概念,去年故宮舉辦了「故宮學十年學術研討會」,能否介紹一下故宮學研究進展?

單霽翔:鄭欣淼先生倡導的「故宮學」,是一門以明清紫禁城和故宮博物院為研究核心的學問和學科,由故宮學原理、故宮建築學、故宮文獻學、故宮文物學、故宮歷史學、故宮博物館學組成學科體系。

構成故宮學的各種因素的關聯,在於它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都與「故宮」關聯,無論是建築還是藏品,都因為與故宮結合,才產生了具有穩固結構的相互關係。

這是故宮學的本體特徵,是構成故宮學諸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

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學研究所,主要職責在於規劃故宮學學科建設,構建故宮學學科體系。

2013年10月,故宮研究院正式成立,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並聯繫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築研究中心,在故宮博物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故宮研究院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於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高端學術研究平台。

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原標題為《故宮的再造與重生》,有刪減

| 好文精選 |

●●●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 「閱讀原文」購買《世界遺產地理》紙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故宮博物院院長:故宮未來不再進行落架大修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丁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16日表示,未來故宮古建築將以預防性修繕為主,沒有特殊情況將不再進行落架大修。落架大修是指當木建築構架中主要承重構件殘損,有待徹底整修或更換時,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