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填補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空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出土石製品組合
出土鐵器和銅器
出土的火塘遺蹟很可能是新疆迄今發現的人類點燃的第一堆火;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的發現,把新疆地區的考古學年代推到4萬年以前;大量動物骨骼化石的出土,為探討這一時期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方式和遺址環境變遷提供了寶貴資料……自2016年發掘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闊依塔斯村通天洞遺址有諸多驚人發現,成功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出的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新疆境內發現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據了解,通天洞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
2014年,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在新疆如期進行。
當普查人員途經闊依塔斯村時,在遺址處地表上發現了一些陶片,普查人員初步判斷該遺址屬於青銅時代古人類的生活居住遺址。
2016年,在得到國家文物局發掘申請的批准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於建軍帶領一支考古隊對通天洞遺址進行了發掘。
該遺址有3處大小不一的洞穴,正面看呈「品」字形,左下面的洞穴最大,長22.5米、進深16.6米、高5.8米。
進入該洞穴約2米時,洞穴與山頂上下相通,通天洞由此得名。
為認識遺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和相關遺存,考古隊員在洞穴內外各布置了一個25平方米的探方。
洞穴外的探方發掘出比較多的陶片和石磨盤以及反覆用火的遺蹟。
而在洞穴內,清理完堆積較厚的牛羊糞,露出堆積比較薄的早期鐵器時代——青銅時代文化層;再往下清理,出土了少量細石器;再往下,清理出舊石器時代文化層,出土了大量石製品和動物骨骼等遺蹟。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隨後加入考古發掘中,對其中4平方米的範圍進行了進一步發掘,而對其中出土的石製品時代的確認,讓考古隊員大吃一驚。
經碳十四測年,舊石器時代地層的年代為距今4.5萬年左右。
據介紹,在此之前,新疆幾乎所有的考古發現中,最早為距今約4000年前的遺存。
2017年6月至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再次合作對通天洞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其間在洞穴外探方內發現了圍繞洞口的石圍牆以及圍牆外直徑約1.2米的灰坑等遺蹟,還出土了炭化小麥,對其進行碳十四測年的結果為距今5000年至3500年。
洞穴內舊石器文化層中還發現了原位埋藏的邊界清晰的3個圓形灰堆。
「炭化小麥的出土,表明通天洞遺址有可能是新疆目前最早的銅石並用時代的遺址,並且從青銅到早期鐵器時代延續使用。
」於建軍說。
於建軍表示,經過初步調查勘探,在通天洞附近還有22個洞穴出現,其中有兩個洞穴也有史前人類活動的遺蹟,而在洞穴對面的崖壁上,還有類似的洞穴等待他們進一步探索。
「通天洞洞穴口朝西,頂部敞開,夏天能通風,應該比較涼快,可能是古人類夏天居住的地方,對面崖壁的洞穴洞口朝東,比較封閉,可能是古人類冬天居住的地方。
」於建軍如是推測。
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重大發現
「該遺址地層堆積明顯、文化序列明確,提供了本地區舊石器——細石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埋藏學和年代學研究價值明顯。
這對新疆考古來說是劃時代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這樣評價通天洞遺址的考古發掘。
他認為,遺址不僅填補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發現,對了解新疆地區4萬多年以來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確立區域文化發展的編年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星還對該遺址舊石器文化層中出土的數以千計的石製品十分關注。
他認為,這些石製品的出土,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
莫斯特文化即歐洲、西亞、中亞和東北非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萊塞濟附近的勒穆斯捷岩棚而得名,其典型特徵是使用勒瓦婁哇技術和盤狀石核技術,典型器物是用石片精心製作的邊刮器和三角形尖狀器。
過去曾有人懷疑莫斯特文化在東亞是否存在過,而通天洞遺址出土的種類豐富的石製品,就包括勒瓦婁哇石核、盤狀石核、勒瓦婁哇尖狀器、各類刮削器和莫斯特尖狀器等典型的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的石製品。
「這就提醒我們必須重視通天洞遺址所在位置,其所在的新疆阿勒泰地區位於亞洲腹地,四周分別與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歐亞大陸北方大草原、中亞東歐等地區為鄰,這對我們理解和研究歐亞草原上古人類交往交流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證據。
」於建軍說。
除了大量石器,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也引起專家的種種揣測。
這些動物骨骼可鑑定的種類有食肉類、兔類、羊、驢、犀牛、棕熊以及鳥類等,有明顯的切割、灼燒、敲擊等痕跡,且骨骼破碎程度很高。
「這為探討這一時期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方式和遺址環境變遷提供了寶貴資料,比如這說明生活在這裡的人類以狩獵為主,可能他們的食物來源不多,所以一旦獵取到食物,對其的利用率就非常高。
」於建軍解釋。
更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發掘證實
對於如此重要的遺址,作為發掘領隊的於建軍直言發掘的每一步自己都很興奮,而更讓他興奮的是通過遺址發掘發現的一些線索,可能預示著更大的學術和研究價值,還有待他們開展工作去進一步印證。
比如小麥起源於西亞,被人類馴化比較早,在考古界,一直有在歐亞草原的南麓存在著一條小麥傳播通道的推測,此次在遺址的全新世地層中浮選得到炭化的小麥,如果在進一步發掘中小麥種屬等問題得到解決,很可能會讓這一推測變成現實。
再比如,考古隊在通天洞穴外發掘出一座小型石板墓,但是在其中沒有發現任何文化遺物。
如果在之後的發掘中能夠發現人的骨骼,與其他地方人骨化石的DNA進行比對,就可以為探討亞歐大陸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等提供重要線索。
再比如,在洞穴內的探方內發掘出土了少量細石器,年代在1萬年左右,其中反映的問題只能在進一步發掘中解決。
同時,讓於建軍備感欣慰的是在發掘的同時,遺址的保護工作已經同步推進。
「我們在遺址發掘之初就主動做宣講工作,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支持。
目前,吉木乃縣委、縣政府將通天洞遺址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劃定了遺址保護範圍,完成了遺址土地置換,還聘請多名文物看護員負責遺址的安全,並且設置了安防設備。
今年我們準備開展多場講座,讓民眾了解當地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
」於建軍表示。
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火塘遺蹟,發現人類點燃的第一堆火
出土的火塘遺蹟很可能是新疆迄今發現的人類點燃的第一堆火;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的發現,把新疆地區的考古學年代推到4萬年以前;大量動物骨骼化石的出土,為探討這一時期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方式和遺址環境...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發掘獲重要收穫
2016至2017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對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分兩個發掘區,發掘面積合計65平方米,發現了距今45000多年的舊石器中期向晚期過渡的文化...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4萬多年前人類在此燃起一堆火
汽車進入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東南方向的薩吾爾山時,下了一夜的雨停了,草原上的小草掛著雨水,空氣中透出清新的草味。太陽穿過雲層,照在這片由形態各異的石頭組成的草原石城,令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
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
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已發掘部分劃分出14個地層單位,其中在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石製品。種類有勒瓦婁哇石核、盤狀石核、勒瓦婁哇尖狀器、各類刮削器與莫斯特尖狀器等典型的勒瓦婁哇-莫斯...
寧夏水洞溝:還你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
寧夏,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裡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
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疆通天洞裡究竟發現了什麼?
在2014年的一次文物普查中,有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處通天洞遺址,當時初步判斷是青銅器時代遺址。後來經過國家文物局的許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專人對該遺址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在去年的考古新發現中,...
2017年,新疆考古取得這些新突破
2月5日,由自治區文物局主辦、新疆文物考古所承辦,2017年度新疆考古新發現報告會在烏魯木齊召開。報告會回顧了過去一年新疆考古發掘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自治區文化廳黨組成員、文物局局長王衛東說,2...
欒川龍泉洞考古新發現,出土標本13000多件,震動全國考古屆
導讀:據洛陽晚報報導,欒川縣龍泉山龍泉洞考古又有了新發現,龍泉洞遺址發現大量古人類活動遺蹟,該遺址距今約3萬到4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和北京「山頂洞人」時間接近,恰好處於現代人形成的關鍵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