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4年9月2號,我來到國家博物館,來感受湖北先民給我們留下這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

「江漢湯湯」是《詩經•江漢》中描繪先秦時期湖北大地江河縱橫的詩句。

先秦時期的湖北,北接中原,南通百越,西達巴蜀,東鄰吳越,各具特色的中國早期區域文明在此匯聚交流傳播,形成了絢麗多姿的文化風貌。

此次展覽匯集了湖北省博物館等十餘家文物收藏機構的122件(套)精美文物,系統展現了湖北地區從商代早期至戰國時期的高度文明。

商代早期獸面紋青銅鼎 1970年出土

王家嘴1號墓是王家嘴遺址內發現的唯一一座高級貴族墓葬,共出土青銅器、玉器、石器等文物19件。

這三件都是1963年黃陂盤龍城樓子灣2號墓出土的爵、觚、斝。

都是商代貴族祭祀的禮器是以酒器為主。

酒器中又以觚和爵為核心組合,觚和爵的多少,標誌著墓主人身份的高低。

盤龍城出土的文物,也是以這個來判斷主人的地位的。

盤龍城李家嘴1號墓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銅卣卣是一種用來盛酒的祭祀器皿。

這件青銅卣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商代青銅卣。

這件是1965年在漢陽沙帽山出土的「大(天)獸御」青銅尊

這件觚形尊的內壁上鑄有「大(天)」獸御銘文,應為人名或氏族名。

觚形尊流行於商末周初,其形制來源於青銅觚,只是其體量較大,紋飾也更繁縟,主要用來盛酒。

這件尊鑄制精良,器型高大凝重,紋飾華麗俊挺,是商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傑出代表。

1947年商代早期獸面紋青銅鉞

李家嘴2號墓的棺槨極為講究,往往一面有精細的雕花,一面塗朱,堪稱木雕藝術品。

隨葬器物中的大型銅錐足鼎和爵、簋、盉、甗、盤、鉞等皆為盤龍城青銅器中的精品。

1989年盤龍城楊家灣11號墓出土的商代早期獸面紋青銅鉞

盤龍城商代遺址出土了大批青銅兵器,說明盤龍城擁有一支用先進武器武裝起來的強大軍隊,以震懾南方各族,維護商朝南土安全。

蘄春毛家嘴遺址新屋塆窯藏

墓主人應是殷末王室成員,地位極高。

共出土青銅器7件,均有殷末風格。

1996年蘄春毛家嘴遺址出土的商末周初「盂」青銅方鼎

腹壁內有銘文2列8字,「

」。

意思是享獻,說明這兩件方鼎是器主盂向文帝母日辛進行奉祀所用的祭器。

文帝母日辛(商王文丁)的配偶,其日名為辛。

盂為文丁與嬪妃日辛之子,是殷末最後一王帝辛,即商紂王的父輩。

文獻記載,殷亡之後,萁子北逃,是商王室成員逃竄的重要記載。

從這件出土的盂方鼎來看周人滅商後,與萁子同輩的盂逃亡至此,是商王室成員逃竄的又一條路線。

1996年蘄春毛家嘴出土的商末周初「酋」青銅方鼎。

腹壁內鑄有銘文「酋」

「噩候」青銅方罍西周早期

這件方罍的器身為母口承蓋,蓋為單脊四坡屋頂狀,上有一對鳥形鈕。

器物肩部兩側鑄有對稱的半環獸首銜環紋,前後肩部正中各有一張牙卷鼻的象首。

器腹飾兩層獸面紋,器蓋飾有獸面紋,口部飾有龍紋,肩部飾火龍,足部飾龍紋。

整器四面正中及四棱均鑄有扉棱,顯得極為繁複而華麗。

蓋內鑄有銘文7字。

方罍的製作難度極高,是很珍貴的藝術品。

細節

象形青銅尊西周早期

這件象尊的形象頗為寫實,是一隻象牙初生的乳象。

他身披氈毯,扇耳掛有耳環,象首立有一個雙手持器的武士,可能是描繪某個民族馴象的情形。

象的四足並不對稱,動感極強,加上象鼻朝天揚起,更為生動可愛。

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馬戲團馴獸員。

虎形青銅尊 西周早期

這件虎尊為圓雕虎形,虎首微昂,獠牙利齒,雙目圓睜,翹鼻,粗頸,四肢直立,短尾上卷。

虎身與耳、尾部分鑄而成,整體鑄造粗糙。

該器並非出自墓葬,而發現自磚瓦廠的取土坑內,同坑還出土兩件鑄造粗糙的銅鐘,一件帶有鹿角紋樣,此外還發現兩件鹿角。

推測這坑器物是當時被沉於水底以祭祀河、湖、川的沉祭之器。

這組器物具有一定的巴文化風格,說明在西周早期,江陵一帶的聚居族群已比較複雜。

「曾伯文」青銅簋春秋早起

這是曾國諸侯曾伯文製作的一件青銅簋,其器、蓋內均鑄有銘文:「唯曾白(伯)文自乍(作)寶簋,用易(賜)眉壽黃耇,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鄧公孫」青銅鼎春秋早起

內底鑄有銘文。

鄧為曼姓古國,位於漢水北岸、南陽盆地南端,是溝通南北、連接江淮、巴蜀的重要樞紐,也是周王南方領土的重要據點之一。

春秋時期,鄧國逐漸為楚所制。

公元前678年,被楚所滅。

象首龍紋青銅甗

甗是蒸炊器,整器分為鬲、甗兩部分。

鬲內盛水,甗內置食物,鬲下生火加熱,以蒸汽蒸炊食物,就是現在的蒸鍋。

龍紋

這件跟個炸彈似的是春秋中期渦紋青銅缶

這可不是張藝謀的缶。

它俗稱浴缶或盥缶,形似罍,較矮,有蓋,是水器,與酒器尊缶有別。

缶是楚國青銅器中的特色器物,盛行於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常出土於大型墓葬中,往往成對出土。

鳥紋青銅壺春秋中期

青銅壺是商周時期流行時間最長的青銅禮器之一。

自商代出現以後,一直沿用至戰國時期,甚至秦漢以後仍作為實用器使用。

尤其西周中晚期以後,種食風尚影響日劇,多數酒器逐漸走向沒落,唯獨青銅壺的數量日益增加,且造型精緻,紋飾華麗,成為最重要的酒器類型。

旁邊的是竊曲紋青銅勺

「唐子」青銅盤春秋中期

盤底部鑄有銘文:「隹(唯)正月咸辛亥,唐子中瀕兒擇其吉金鑄其御盤,子孫孫永保用。

在商周貴族社會重酒、重食風尚的影響下,水器中的盤一直不是青銅禮器組合中的核心器物。

但因為祭祀、禮儀場合盥洗儀式的需要,青銅盤在青銅禮器組合中仍然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量。

「曾侯乙」青銅連禁大壺戰國早期

出土時兩壺放置在一張青銅禁上,兩件壺形制、大小相同,其頸部內壁均有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

」青銅禁頂面呈長方形。

有兩個下凹的圓圈,用以呈大壺圈足。

「曾侯乙」牛形鈕青銅蓋鼎戰國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無蓋大鼎2件,升鼎9件,蓋鼎9件。

這種牛形鈕蓋鼎共出土5件,占鼎總數一半以上。

牛形鈕蓋鼎形制、紋飾、大小基本相同,體量較大。

蓋面和腹部均有鑲嵌紋飾,複雜多變,個別處有綠松石微粒殘留。

5件蓋內和腹內壁各有銘文兩行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終。

」出土時每件鼎蓋上均置放兩件鉤,每件鉤上有銘文,內容與鼎蓋腹內一致。

「曾侯乙」牛形鈕青銅蓋鼎戰國早期

墓中共出土青銅簋8件,皆出於中室南部偏東,呈東西排列。

這組青銅簋形制、紋飾全同,大小略有差別。

蓋內和器內壁各有銘文7字:「曾侯乙作持用終。

方簋出現西周初年,是周文化系統中較為典型的器類。

春秋晚期較為典型的是安徽壽縣蔡昭侯墓所出的列簋,其形制與曾侯乙墓列簋很相似。

蓋頂飾蓮瓣形鈕是中原地區戰國青銅器的特徵。

「曾侯乙」青銅鼎形器戰國早期

這種鼎形器共出土10件,位於墓中室偏東,與簋相鄰。

10件鼎形器形制、紋飾基本相同,皆為直口、深腹、尖底、三細長足。

腹部所嵌綠松石,大部分已脫落,個別略顯痕跡。

鼎內均配有匕。

剌肉的吧!

兩邊的把手上各有兩隻非常小是烏龜,也就無名指的指甲蓋大小,而且造型不同,應該是一對。

我們的古人是多麼有情趣啊!

勾連雲雷紋青銅壺 戰國中期

這把壺出土時有兩件,置於墓室東室東壁中間位置,兩件壺的形制、紋飾完全相同,大小差別不大。

蓋面以孔雀石和白鉛礦鑲嵌裝飾,紋飾以幾何勾連雲紋為主。

人擎青銅燈 戰國中期 人騎駱駝青銅燈 戰國 人物捧鳥青銅燈 戰國晚期

獸面紋青銅鼓 商晚期

這是現存最早的青銅鼓之一,距今約三千多年,目前存世僅兩件,另一件收藏於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

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仿木質皮鼓的形制。

蟠螭紋青銅圓鑒壺 戰國晚期

這把壺與商周時期貴族「夫婦同苞」不同,楚國貴族夫婦之間有著等級差別,妻子不能比照丈夫的身份等級使用器物,而是低於丈夫的等級。

因此,在方為貴的原則下,作為妻子的2號墓主人,沒有隨葬方鑒壺。

挖掘現場圖片

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青銅器具擺放的位置及等級。

鳳鳥扉棱青銅鎛 西周

青銅鎛是一種打擊樂器,扁環鈕,直口,產生於商後期南方古越族地區,目前最早的實例是出土於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中的一件鎛。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鎛比較流行。

有單獨使用,也有成組編鎛;既是祭祀用的禮樂器,也是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徵。

獸面紋青銅鼓 商晚期

這是現存最早的青銅鼓之一,距今約三千多年,目前存世僅兩件,另一件收藏於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

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仿木質皮鼓的形制。

青銅建鼓座 戰國早期

建鼓是以木貫鼓樹立的雙面大鼓,用於祭祀場合。

此建鼓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實物。

其中心空心圓柱口沿有「曾侯乙作持」五字銘文。

此青銅座也是戰國青銅鑄造的傑作,採用了分鑄、鑄接、焊接結合的鑄造方法,先分別鑄出座底、龍身、承插柱,再通過鑄接和焊接將其結合一體。

簇擁圓柱的群龍,由八條主龍及攀附於主龍的數十條小龍組成,龍身相互穿插盤繞,以多變的形態和對稱的布局構成了極其生動繁複的立體造型。

漆木十弦琴 戰國晚期

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之說。

先秦古琴均出自楚地,有五弦、七弦、九弦、十弦琴。

漢魏以後以七弦固定,並延續至今。

琴樂是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中國代表性的傳統樂種之一,出土先秦實物,基本集中在楚國影響的範圍,這件十弦琴,外形輪廓與曾侯乙墓相似,通體彩繪浮雕,精美絕倫。

木雕彩繪漆瑟 戰國早期

本件瑟體以整木斫雕而成,面、側、擋、底板相連而成共鳴腔。

首端岳山右側平行排列25個弦孔,尾端岳山分為三段,或為9、7、9分組張弦。

曾侯乙墓共出土瑟12件,為目前所知出土瑟最多的墓葬。

同出瑟柱(即琴碼)計1358枚。

一般認為曾侯乙墓中室為宴禮場面,用到7件瑟但不見琴。

東室為後宮場景,則琴、瑟同出。

排簫 戰國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

排簫為吹奏樂器,又稱「參差」或「簫」,其特點為一管一音,應受吹管啟發而被發明。

殷商甲骨文中的「龠」字為綑紮編管的象形,或為排簫的原始形制。

河南光山黃國國君墓出土的4件竹排簫,屬春秋早期,為迄今所知最早的排簫實物。

曾侯乙墓出土排簫共2件,此件為13管,是用13根不同長短的苦竹管並列,加3個竹夾並以細索纏繞而成。

虎座鳥架鼓(複製) 戰國晚期

虎座鳥架鼓是楚文化的標識性樂器,迄今為止已出土有20餘件,全部出自楚墓。

此鼓出自夫妻墓葬的夫人墓中,替換了樂器組合中的建鼓,表現出禮樂組合中的地方特色。

虎座鳥架鼓,以圓雕臥虎為座,鳳鳥為架,懸鼓而擊之。

鼓面多蒙牛皮,且常繪以精美圖案。

這件是1978年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個鹿角立鶴。

鶴和鹿都是中國古代吉祥物。

在先民的眼中,鶴可以和神靈溝通。

引導人們登天升仙。

這個鶴的造型非常獨特,有些詭異,但又非常漂亮。

鶴的頭上長了兩個圓形分叉兒鹿角。

脖子超過升高的一半。

雙翅展開作飛翔狀。

它的翅膀布滿了蟠螭紋,還鑲嵌有綠松石.無論是造型還是技術都十分的精湛。

究竟它是做什麼的,沒有最後的定論。

不管怎樣,它也是表達了楚地文化中重巫、尚妖的文化特質。

通過這些珍貴文物,我們可以感受到,湖北江漢地區的先民們創造了瑰麗璀璨、影響深遠的楚國文化,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有力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和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之重器一青銅器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

青銅紋飾大起底,鑑藏很重要!

青銅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大件青銅器在夏代晚期開始出現,到商代前期和商代後期,出現了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縟的呈組合的青銅器。

協於上下,以承天休---「象物」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

藏品老大青銅器

隨著周平王的東遷,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此時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大階段。東周時,周王室衰微,不再有力量來控制各個諸侯,這種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和諸侯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直接影響了青銅鑄造業的發展:列國...

青銅器的文化之發展時期

發展時期青銅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3世紀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