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文物「美顏」變「毀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吐不快
致 遠
據《南國早報》報導,欽州市欽北區青塘鎮青全村楊家老屋有3塊清朝的牌匾,分別是嘉慶、道光、同治年間的。
記者走訪發現,今年端午期間,楊氏家族的村民湊錢對年久失修的牌匾進行了加框油漆修繕。
欽州市博物館館長蘇棟表示,村民的修繕對文物造成了一定破壞。
青全村楊氏家族修繕祖上傳下來的牌匾,當然是出於告慰先祖、光耀門楣之心。
雖然用錯了方法,但楊氏家族保護文物的意識還是值得稱道的,他們能把3塊清朝牌匾完整地保存至今,沒有點世代傳承的愛惜之心是斷難辦到的。
可惜,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導致文物「美顏」變「毀容」,這對於當地清代文化保護來說損失不小。
楊氏家族的牌匾嚴格說是私人財產,楊家有權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保護。
如果他們高興,就算拿水泥包漿也是自己的事。
但是,近年來全國各地出現了多起對文物進行「破壞性保護」的事件,其中不乏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這種狀況不能不讓人們引起重視。
2013年,遼寧省朝陽市雲接寺的清代壁畫在修復過程中,聘請來做修復工作的畫師創作慾望大爆發,直接在原壁畫上重繪了一幅奼紫嫣紅的新作,把超凡脫俗的仙子變成了唱二人轉的「花大姐」;2016年,杭州西湖邊的文物建築秋水山莊上演了一出「變色記」,原本充滿歷史滄桑之感的斑駁外牆,一夜之間被塗成了「土豪金」;今年5月,安徽鳳陽縣的明中都遺址,古城牆上的牆磚被起掉換上新磚……一系列破壞性修復文物事件觸目驚心,在「保護」的名義下,古樸變得嶄新,滄桑變成浮華,真文物變成了假古蹟。
文物古蹟不可再造,保護和修復工作理應嚴謹、苛刻,我國文物保護相關法規對此有著嚴格的規定。
實際上,文物修復事關審美,遠不只是「修舊如舊」,也不只是一項有確切標準的技術活。
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受到追捧,恐怕不僅在於修復師們高超的技藝,還在於他們對文物有著深厚的情感,在修復過程中體現出對歷史充分的尊重。
殘破與衰敗,是歷史的痕跡;斑駁與滄桑,同樣是時光的記憶。
有歷史學者表示,要警惕各地普遍存在的破壞式維修,將維修文物變成復建文物。
對於這些沉澱著時間與文化的物質遺產,如果不能保存其歷史和藝術價值,還不如抱殘守缺,讓殘缺展現歷史的真實,遠比嶄新的完整更具意義。
無論是對於公共文化古蹟還是私人文物收藏,我們內心都應存有對歷史和文化的敬畏。
有關文物保護部門,也應大力宣傳相關政策,普及文物保護常識,別讓保護的善意,一再演變成焚琴煮鶴的悲劇。
福州三坊七巷:在城市中心 守望閩都的文脈與鄉愁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從城市上空俯瞰福州,一片黛瓦相連的古民居建築群,在喧囂的市中心靜靜散發光芒。坊巷悠悠,庭院深深。以南后街為中軸,西邊三座坊、東邊七條巷,串聯起200多座古民居...
被風吹倒的長城古蹟,被人忽略的文保
10月4日,山西山陰廣武明長城10號敵台「空心樓」坍塌,這座很多旅遊愛好者稱為「月亮門」的殘存長城敵樓,被視為當地古長城標誌性景觀。當地官方隨後回應稱,此次坍塌「由罕見大風所致」,此前沒有任何倒...
小婁巷修復工程"爛尾"
從近900年前名噪錫城的民居街坊,到十多年來居民力保並使之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錫市中心的小婁巷在修復了部分舊居後,目前處於停工狀態。昨天(2月17日),接受採訪的市文...
修復文物當存敬畏之心
棲身石窟近千年的唐宋精美石刻造像,如今被濃妝艷抹、披紅掛綠。近日,四川資陽市、廣安市等地石刻造像遭「野蠻重繪」事件受到多方關注,當地回應稱是多年前群眾自發所為,文管部門發現後很快將之叫停,並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