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個太監墓,發現時已經被盜,挖開後卻有一個驚喜發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0年6月16日,南京祖堂山社會福利院在建築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座大型磚室古墓。

隨後,在江蘇省文物局、南京市文物局的協調、指導下,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江寧區博物館聯合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對墓葬周圍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勘探, 墓葬位於南京南郊祖堂山南麓,西距幽棲寺遺址僅百餘米,墓上原有現代建築基礎,墓頂距今地表只有半米。

十墓九空這座墓也沒有倖免。

後室後半部墓頂有一早期盜洞,盜洞下方堆積的墓磚、石塊和泥土厚1米多,而且裡面還發現了塑料袋,估計墓葬最後一次被盜應該在近代幾十年以內。

考古發掘前,後室局部券頂及後壁部分磚牆遭到了施工機器破壞。

雖然墓葬後室近代被盜,但前室仍然保存完好,積土只有十厘米厚。

墓內出土各類質地的遺物20件,主要有玉環、水晶串飾、料珠、銀釵、銀質鎏金冥幣、釉陶缸、鐵鋪首、鐵棺釘,錫鉛合金質瓶、壺,石質買地券、壽藏銘等。

錫鉛質冥器集中發現於前室東北角,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氧化變形了,大多數只能看出器具的外形。

其他小件遺物是在後室發現的。

買地券出土於後室後壁壁龕下,因表面風化上面的字已經不存在了。

壽藏銘一合,發現於封門牆前上部,以兩匝鐵箍緊束。

志蓋篆文「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志文楷書25行,滿行40字,共741字,比較詳細地記錄了洪保的生平事跡。

據出土的壽藏銘及相關文獻記載,墓主洪保,字志道,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生於洪武三年(1370年),其名是明成祖朱棣賜的,歷任內承運庫副使、都知監右少監、都知監太監等職。

從永樂元年(1403年)起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三十年時間內,洪保曾經一次奉使西域、七次奉使西洋,與鄭和、王景弘一起皆列為宣德六年(1431年)下西洋的正使太監。

洪保墓葬及壽藏銘預製於其生前的宣德九年(1434年),其卒年不詳。

至少在正統六年(1441年),洪保依然活躍在政壇,甚至他可能還參加了此後不久的一次下西洋活動。

洪保墓可以揭開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很多疑團。

」正在對鄭和下西洋船隊副使洪保墓進行考古發掘的南京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王志高對記者表示:從洪保墓中出土的墓誌的釋讀來看,證實了史料記載的寶船巨艦的體量之大是真實的。

據史料記載:鄭和寶船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

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意思是鄭和航海寶船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

王志高說:「學術界一直認為現留存的文獻中對鄭和寶船的體量記載不實,認為中國古人不可能造出那麼大的船。

但是此次墓誌中記載的寶船體量與文獻中基本一致。

這就證明了文獻記載的可信度。

在很多傳說和故事裡,古墓里都有長明燈。

在這個墓里就發現了一個
直徑1米的大缸就歪倒在前室墓門處,它就是一個大油燈。

「本來大缸應該是平放在墓室門口的,可能後來墓室進水,使大缸傾倒在地。

」據介紹,上面還有一塊木板,而木板上面放置一塊長20厘米、寬15厘米、高8厘米的磚塊,磚塊的中間有一個直徑2厘米的小孔。

這個小孔就是用來放燈芯的,而大缸里放的則是燈油。

這就是明代磚室墓中常見的長明燈,當年缸中裝滿燈油,青磚的洞裡穿上燈芯,放在缸蓋上,在祭祀時這一缸油可以燃燒很久。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防盜墓賊的,不過這個方法似乎用處不大。

這口大缸的作用還要進一步考證。

考古發掘結束後墓葬已正式申報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所在的建築工程方案也已作調整,洪保墓將作為鄭和下西洋重要遺存對公眾展示,其磚室本體的修復與保護已經結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南京祖堂山神秘大墓主人系鄭和副手洪保

墓志銘文拓片。南京市博物館提供昨天下午,南京市文物局召開通氣會,公布了祖堂山新發現的明代大墓墓誌上的部分銘文,原來這座神秘大墓的主人是隨鄭和下西洋的副使太監洪保。專家表示,該墓志銘文對考證現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