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鄭和下西洋,最遠不止是到了非洲,他還去過美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到過亞非地區的許多地方,但要說鄭和船隊去過美洲,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可思議。
那麼鄭和船隊究竟有沒有到過美洲呢?下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鄭和下西洋原本保留有豐富的檔案資料,記載了下西洋的詳細過程。
然而這些檔案在明代中期神秘地消失了,使得鄭和下西洋的很多細節成為謎團,包括發現美洲。
但鄭和船隊是極有可能到過美洲的,無論是文獻材料還是出土實物都可以佐證。
在明代的文獻里,美洲被稱為「天方」,但後世常將它錯當成麥加。
2011年,在南京發現了洪保《壽藏銘》(生前所刻墓志銘)。
洪保是鄭和船隊的重要隨行人員,他的《壽藏銘》里記錄了他下西洋的經歷,裡面記載的天方國,糾正了前人的誤解。
《壽藏銘》記載:鄭和船隊到達阿拉伯半島之後,聽聞有一天方國,遠在萬里,從未有人到達,於是派人前往。
而人們誤認為的麥加,當時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一部分。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明代中國船隊早在之前就已經到過埃及和摩洛哥。
這說明真正的天方國,就是指當時遠在天邊的美洲。
如今的美洲大陸上,還留存著當時鄭和船隊到達過的痕跡。
在美洲的加勒比海發現了中國的巨大沉船遺骸,這種巨船無疑與明代鄭和寶船相似。
同時,在沉船上還發現了中國明代的瓷器殘片。
如果不是鄭和,又有誰當時有如此大的能力到達美洲。
在美洲還發現了許多動物和植物可能傳自中國。
美洲大陸上有一些雞的種類不是本地的,歐洲也沒有,但是與中國的雞十分相似。
美洲的水稻也很有可能是當時的鄭和船隊傳播過去的
。
當地的人種也和中國有著淵源。
在如今的哥倫比亞河流域,據傳有一群中國人可能曾生活在這裡,他們在公元1400年左右出現,又在1700年左右消失,這段時間正是中國明代。
這裡有幾百個村落的名字與當地發音無關,卻能用漢語發音很好表達出來。
當地遺留下來的很多人像雕塑,其長相和穿著都酷似明代中國人。
還有其他許多線索,無法一一列舉。
種種事實都表明,大概在1421年,明代的鄭和船隊首先到達了美洲,比哥倫布提前70餘年。
這段歷史不應該被忘記,我們要為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次航海壯舉而感到自豪。
明朝太監墓中意外發現一行字,專家激動的說:這下老外該閉嘴了
今天最大的新聞是001A航母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可以獨立建造航母的國家,在不遠將來中國擁有多支航母編隊是可以預期的,中國建設強大海軍的帷幕真正拉開了。其實中國早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
明朝太監墓被發現 ,鄭和下西洋的旗艦是兩千噸巨船,全球無敵
今天最大的新聞是001A航母的建成,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可以獨立建造航母的國家,在不遠將來中國擁有多支航母編隊是可以預期的,中國建設強大海軍的帷幕真正拉開了。其實中國早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
一座不起眼的古墓里,發現了一樣東西,很可能改寫明朝歷史
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也被稱為最有骨氣的朝代。讓國人引以為傲的是,鄭和的七次下西洋,不僅對中國歷史有巨大的影響,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體現了當時明朝海軍...
一座被盜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文物,專家無不欣喜若狂
導讀:七年前的一天,在南京江寧區祖堂山附近,施工隊在加班加點的工作。快下班的時候,其中一人發現了一座類似古墓的建築,立馬將此時上報給當地的文物部門。得知此消息後,考古專家火速來到現場,並立即展開...
南京挖出的明代太監墓,裡面發現一樣東西,讓考古專家很激動
2011年12月,江蘇省公布了第七批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古墓葬」類,有一處位於南京江寧祖堂山的明代太監墓——洪保墓。熟悉的人都知道,洪保墓是2010年6月發現的,僅僅發現了一年半後,就榮...
明朝一太監墓被挖開,揭開鄭和下西洋謎團,考古專家激動不已
鄭和是明朝著名的太監,他曾經七次下西洋,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全國世界諸多國家,讓世界了解到中國在明朝時期的繁盛,鄭和的艦隊曾遠赴太平梯、印度洋等,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一大壯舉,然而鄭和多次下西洋...
南京發現一個太監墓,找到時已經被盜過,但挖開後還有一個驚喜
我們都知道歷史中記載著鄭和七次下西洋,聲勢浩大是歷史上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航海,行程也是最遠的。但作下西洋的主要領導人洪保,是否真的有率船隊探尋過西方嗎。對於鄭和下西洋人們有著種種的疑問並且爭議...
南京發現一座太監墓,發現時早已被盜,挖開後卻揭開兩大歷史謎團
考古是對人類發展軌跡的搶救和保護,是研究古代歷史最直接的途徑,然而很多考古活動都不是主動去考古,而是被動的。這些被動的考古也曾幫助我們發現了許多古代的秘密,就比如在1974年3月三個農民干農活時...
明朝太監墓被挖開 鄭和下西洋謎團終將解開!
鄭和是明朝有名的太監,曾經七下西洋,將中國文化遠傳各國。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看來,那都是一次了不得的壯舉,但他七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為何,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各位專家學者,因為其中的謎團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