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喪葬習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座美麗的小城,一個溫暖的人
新朋友訂閱通渭圈子請加微信號:tongweiquanzi
人生大事,莫過於生死二字。
中國人講究善終、葉落歸根,這一點在西北的漢族喪葬習俗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即離世時最好在老屋(出生地)。
老人病重,救治無望,第一要緊的是趁一息尚存送回老家。
通渭漢族將喪事分為喜喪與淚喪兩種。
所謂喜喪,即指老人年過七旬
,家事己成,有兒有女,無牽無掛而去者。
喪事哀而不悲,既悼且賀,喪家要大操大辦一番。
淚喪則指英年早逝,上有父母,下有幼兒,其亡如家中摧梁斷柱者,喪事既悲且哀,不事聲張,不大操辦,整個過程在極其悲愴的氣氛中進行。
通渭喪葬
喪事,亦稱「白事」。
通渭實行木棺土葬。
喪事包括為死者制老衣、鋪蓋(鋪寒」),製作棺材和舉行葬禮儀式等。
所以喪事又是喪葬的合稱。
也有在老人尚且健康時,為老人提前料理後事的習俗。
如縫製.『老衣」,擇日(閏月十五、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或老人生日)破木做棺,即「做活壽」等。
喪葬儀式大致分為「停靈入殆」、「祭奠弔喪」、 ..出殯埋葬」和『葬後祭祀」等四個程序。
停靈入殮
在人垂死時須穿好衣服。
亡後,輕輕持合口眼,順正四肢並以片麻縛之,臉面蓋上白紙(稱「苫臉紙,』),白布(稱「裳布」)裹屍。
將屍體移至炕涼處,燒紙拗哭,有的還燒紙畫的黑驢,稱「燒落頭紙」。
待「收屍」後,將屍移至桌後一木板(稱「滲板」)上停放。
若棺樞已備,立即入鹼,棺蓋半合,稱「停屍,或「安靈」。
停畢,於亡者頭前置一小方桌,晝夜燒香點燈,稱「長明燈」。
獻一碗小米飯,倒插一雙筷子,稱「倒頭飯」。
然後掛靈帳,貼靈紙,設案備香,案前放一瓦盆,即「窖紙盆」(也稱「孝子盆」),用於化表裝紙奠酒。
靈堂鋪上麥草,俗叫「草鋪」,孝子散發臥鋪,坐草守靈。
鄰人隨來焚香化表,以示哀悼。
悼畢共磋喪事,如請陰陽、木匠、廚師、樂工,辦「紙貨(殉葬品)」,女的請娘家男的調舅家。
此後每夭明日暮,獻飯燒紙,稱燒「天明紙」和『.夜紙..。
二三日後,孝子欽發,披麻戴孝,稱『.承服」。
承服須按與死者的親疏而定:子女、長孫承『.全孝「,也叫麻孝:侄子侄女、女婿外甥承「綿孝」.也叫「半孝」。
。
除殃
又稱「除陽」。
前者意為驅邪除凶,後者意為出陽歸陰。
除殃(陽)後的當天晚上鹼屍入棺,棺蓋全合,稱「『瞼棺」或「陳瞼」。
鹼前先讓子女親友瞻仰遺體。
忌哭泣,以免淚水落在死者身上,釀成不祥。
破孝
一般老人在病中時,就由家人事先買好白布一二匹,待老人去世的次日凌晨,就將白布撕分成約 9 × 18
寸〈含有長久之意〉的白布巾供人們佩帶,謂之「破孝」。
子女則要穿孝衫、戴褡頭,長子則要戴麻孝、戴麻冠、穿麻鞋、扎麻帶、背麻繩,持哭喪棒,後來慢慢的沒有麻鞋了,便用白色膠布粘在鞋面上替代了。
以上子女及親人穿戴孝服謂之「成孝」。
孝子手中拿「哭喪棒」,亦稱「喪杖」、「哀杖」。
哭喪棒用柳木製成。
舊時,喪杖是用於孝子拄扶,因孝子過度哀傷,造成身虛體弱,行走困難,設杖以扶持。
後來逐漸演變成俗,為喪禮中的一種規定。
原喪杖長一米,主要用於扶拄,後演為三十公分,主要用於喪禮儀俗。
棺材
或叫「材木」,一般取松木為料,也有用柏木的。
其款式富者做「五底三蓋」或「三底兩蓋」,棺掉套用,稱』『大小材」:貧者單底單蓋,稱「薄皮子」,亦稱「束身」。
富者彩畫雕刻,貧者以朱漆或紅土刷染即可
祭奠弔喪
俗稱『.燒紙」,是喪事最隆重的儀禮,一般於出殯前一日舉行。
燒紙前還行三個規程:一是「接紙」;二是出「告牌一;三是出「出紙」。
接紙是先接先祖歸家,稱「接先人」,在燒紙前一夜酉時左右舉行。
其形式為舉燈秉燭者前導,香案、樂工、孝子依次尾隨,鳴炮起身,出大門朝祖墳方向行數十步,化表祭酒,後依次返回,將先祖牌位設在偏房祭祀。
出告牌即發訃告。
告文內容為亡者生卒年、月、日,出殯時辰,葬地山向等。
出告牌和出紙,都在燒紙日寅時左右舉行。
出紙是在大門旁立一高竿,裁白紙數十百條,根據亡人年齡編成數節(每十歲一節),每節以紙花點綴成筒形,掛於竿端,竿頂有紙做白鶴一隻,呈展翅欲飛狀,象徵亡人「駕鶴歸天」。
然後,陳設燒紙壇場:獻香果,點蠟燭,懸「紙貨」,掛挽樟,備餐桌,一時煙火迷離,莊嚴肅穆。
此時,弔客各帶紙張等祭品前來跪拜叩頭,然後入席。
邑俗尤重挽樟,多者二三十幅。
每當幛至,孝子手執喪棒(稱『.孝子棍」),出大門數步,備酒兩瓶,粉條一束,置於桌上,孝家叩三頭,送棘者施三揖。
鳴炮奏樂「迎樟」入宅懸掛。
至晚間,舉行隆重的祭奠活動。
其禮儀有二立主」《或叫』.簽靈牌」)、『.獻飯」、「讀祭文」(即悼詞)等,由禮賓先生按俗禮程序進行。
祭奠儀式一般為『.三獻禮」,即:初獻、亞獻、終獻。
每獻包括果、蔬、撰。
此禮解放前繁雜冗長,解放後刪繁就簡,先祭祖宗,後祭亡人。
祭文,一般由「禮賓先生」撰寫並宣讀。
宣讀時啞然肅穆,只有哀笛聲(稱「小樂」)相伴。
每讀完一篇,噴吶驟起,哭聲大作,場面十分悲悽,觀者落淚,聽者拭目。
出殯埋葬
又稱送葬、「下葬」。
下葬必先卜定時辰,時辰將至,孝子及全部送葬者搶喝半碗小米湯 (或麵條),稱吃「發喪飯」。
之後紙貨挽樟先行,遂由「房下」
(鄉友)起喪,置棺於院中木凳上,燒『.遷樞紙」。
此時哭聲雷動,長子頭頂「孝子盆」跪於樞前,其餘孝子按輩行排後。
燒紙畢,宣讀長子「遷框文」,哭聲暫息,唯笛聲如泣。
讀畢,哭聲、嗩吶聲、鼓樂銅器驟起,隨著棺動,孝子手執喪棒,退出大門而跪,棺出大門入「喪車」起程。
孝子或左右扶「車」泣涕,或於前「拉牽」號陶。
喪車前有銘族、「魂幅」,後有挽樟、「紙火」,鄉鄰房下簇擁,一路哀樂不絕,鳴炮不斷,化「錢」不止,其勢浩浩蕩蕩又不勝悲壯。
穿村而過時,鄉鄰於各自大門前點火一把,意為避邪,有的還舉行簡單路祭,以示哀悼。
棺木或車載或人抬,所過人家,門前點燃一小堆麥草。
長子或長孫懷抱一瓦盆(俗稱醮紙盆)執幡在前引導,其餘孝子男左女右執纖(白色布條)跟進,親友抬花圈、紙火等隨後。
棺至墓地,先「祭后土」,然後由陰陽先生指點下葬,撥向,蓋上銘族,再掩埋。
葬穴一般為深丈許的長方形直穴。
葬法多為隨葬隨埋。
有的在靈樞上方用土塊或磚塊箍成拱頂,然後掩埋。
碧玉、雞川、新景等地講究「穿堂」,即在直穴側壁開一穴洞,置棺其內。
葬後。
焚化香表紙火(部分地區將「祭后土」、「讀祭文」等葬禮移至葬後進行)部分孝子先問。
於大門前叩謝房下,余者在墓前拗哭片刻,舉「引魂幅」徐回(有些地方將「『引魂橋」插在墳頂)。
葬後祭祀
葬後三日內,每晚在門前燒「旋門紙」。
第三日凌晨(南鄉在晚上),兒孫上墳地燒紙參拜,並用袖口將墳堆周圍浮土輕輕上撩,稱「撩服三」。
每七天必擎..引魂幅」於墳上燒紙一同,燒至「七期」才停。
逢亡者生日,燒「活期紙」。
亡後百日,燒「百日紙」,並將「引魂播」一起焚燒。
此外還要燒一年紙、兩年紙、三年紙,亡期紙等。
其中以三年紙為最盛。
葬後三日內,每晚在門前燒「旋門紙」。
第三日凌晨(南鄉在晚上),兒孫上墳地燒紙參拜,並用袖口將墳堆周圍浮土輕輕上撩,稱「撩服三」。
每七天必擎..引魂幅」於墳上燒紙一同,燒至「七期」才停。
逢亡者生日,燒「活期紙」。
亡後百日,燒「百日紙」,並將「引魂播」一起焚燒。
此外還要燒一年紙、兩年紙、三年紙,亡期紙等。
其中以三年紙為最盛。
若亡於外者.邑俗則不准宅內停靈。
若遷樞入籍,需備引魂蟠、白公雞各一,置於棺蓋,以示招魂。
12歲以下死者稱「小喪」或「小口」,不准受土,用席、草卷裹扔於荒郊火化。
12歲以上夭亡或非正常死亡者,僅做「薄皮子」,不葬於祖壟,另擇地掩埋。
從下葬當晚起,一連七七四十九個夜晚,孝子都在墳前燃燈照亮。
下葬後的第三天,孝子要修理墳院、加固墳堆,稱「全三」。
下葬後至百日紙之前,孝子不能洗衣服、剃鬚發等,這一傳統至今仍有人遵守。
通渭從70年代起,在國家公職人員中實行火葬。
「般的喪葬儀式,也大有改進,迷信的、繁雜的儀式逐漸淘汰。
有的採用完全新式的喪葬儀式:將「燒紙」改為「開追悼會」,「祭文」改為悼詞;燒香化表改為敬獻花圈;服孝以「青紗」代替。
殉葬品除保留一些舊俗中的「童男」、「童女」、「金斗」、「銀斗」、房舍、器皿外,還增添了紙做的沙發、小汽車、自行車、收錄機、電視機等。
通 渭 圈 子 本地生活,從這裡起航。
微信公眾號【通渭圈子】
直擊農村傳統民間葬禮,講述跪棚、路祭、潑湯、破孝多種民間俗語
導讀:喪葬的禮俗在我們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造就了農村的喪葬形式各異。今天我們就聊一聊農村喪葬禮俗的那些事!
安陸民間習俗,喪葬習俗全過程
安陸的喪葬習俗跟其他地域大同小異,總的原則是對逝去老人的孝。一個「孝」字,貫穿始終。說起喪葬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傳統的「喪葬舊俗」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著變化。其實,在一系列繁鎖的...
華州區金堆鎮:奇特的喪葬習俗
金堆人在各種紅白事上都有很多講究,經常請來陰陽先生來策劃。雖然金堆人搬遷到了蓮花寺金新社區。但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當地的民俗。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喪事上的一些民俗。一:門前掛紅:喪事悼念活動開始前。事...
豫東農村白事喪葬文化習俗知多少?這些喪葬規矩你懂嗎
漢族喪葬文化悠久而厚實。喪葬屬於古代「五禮」中的「凶禮」,長期以來,人們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理」的古訓,「喪盡禮,祭盡誠」。而農業時代的親情、孝悌、道德、習俗、法律、崇拜等,...
走近湖北神秘土家族,探秘奇特喪葬文化習俗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及風俗習慣。湖北利川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他們繼承和發揚了本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價值取向。利川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很廣泛,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
河南喪葬都有什麼講究?
眼下便是清明,是一個祭祀的大日子,人們多去掃墓,或者回鄉去祖墳燒紙,告慰祖先。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個時節也是踏青郊遊的日子,三五成群,沐浴春風。自從周代開始,便有在清明這一天祭祀祖先的傳統,這一傳...
慶陽喪葬習俗,這些傳統一定不能忘!
慶陽喪葬習俗以農為本的慶陽經濟,決定了漢民族自遙遠的古代以來就形成了視土地為生命,講究人死之後「入土為安」的思想意識,土葬成為漢民族數千年以來的標準葬式。董志塬一帶自漢代以來的墳墓形式為長方形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