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喪葬習俗,這些傳統一定不能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慶陽喪葬習俗

以農為本的慶陽經濟,決定了漢民族自遙遠的古代以來就形成了視土地為生命,講究人死之後「入土為安」的思想意識,土葬成為漢民族數千年以來的標準葬式。

董志塬一帶自漢代以來的墳墓形式為長方形豎穴加半圓形橫洞,與民間基本的地坑院窯洞式住宅極為相似。

貴族、富戶也有在方形土坑下磚箍洞穴,而普通老百姓橫挖土穴用於安放棺木。

慶陽人的喪禮還有一些獨特的風俗。

凡死於宅外者,靈柩一般不能抬入院內,須停置於大門外。

如要入宅,需破牆而入;死者入葬全山前,所有孝子均不得入他人宅院;每寫靈牌時,都必須「座字」,按「生老病死苦」座定於生老二字上;靈柩抬出宅院,必須將所有紙、吊、喪棒一併收拾乾淨送至墳地,家中不得遺留等等。

葬禮是殯殮死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的種種儀式禮節。

自古以來,喪禮為漢民族禮儀中的重大禮儀之一,不僅等級區分嚴格,而且有許多繁文褥節,現就慶陽近代以來主要的喪禮儀式列舉如下:

1. 初終

但凡老人臨終,需剃頭、輿洗、穿衣。

董志塬及周圍縫製老衣講單數,老人臨咽氣,兒女忌扶屍而哭,更不得將淚水浸滴於遺體。

即時需有子女親屬在大門外燒「引路錢」。

老人初終,即需從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用門板或棺蓋頭外腳內停屍,以公雞縛之靈下守喪,兩旁以麥草鋪地,孝子開始守靈。

2. 訃告

遺體停放妥當,即由子女分別告知親友鄉鄰,女請娘家,男請舅家。

入殮:即將遺體安置於棺木中的儀式,又叫轉板。

入殮時,棺底除鋪褥子外,通常均要鋪以大紅色棉布,然後將遺體移入,使遺體在安葬過程中保持穩定。

入殮一般都在出殯前夜舉行,此時忌吵鬧、哭泣,講究在夜深人靜時完成。

3. 成服

家屬去世,從報喪起,死者的兒子(俗稱孝男)就必須服重孝而出。

其他親屬的孝服則可稍遲。

孝男(包括養子、繼子、女兒、侄、侄女)需用粗麻布製成寬大的孝袍,不逢邊,不訂扣,用同質布條挽結。

頭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頭」,一併用麻線系腰。

布鞋要用白布縵裹,一般是,第一個老人去世縵裹一半,到第二位老人去世時,整鞋全部縵裹。

服孝期間,凡孝子均需鞋倒踏,直到遺體埋葬。

孫子、孫女以下,只服「搭頭」,縵鞋,不穿孝袍。

其他五服內的親屬在服制上要求就更松一些。

像外甥、外甥女、內侄等,僅戴孝帽即可。

只有「請客」,服「雙孝」(雙層白布做成的孝帽)。

4. 設祭

設祭,就是陳設祭品、祭奠死者的種種儀式和活動,它貫穿於整個喪葬活動的始終。

首先是懸掛「吊子」,擺放紙活,有五供樣、七星件、十樣錦、靠山、輔山、排樓、碑樓等種種形式。

下葬前一天午後布置靈堂,並向死者供奉各種獻飯、獻果,稱「陳設」。

西峰人在喪事祭奠活動中注重隆重而簡樸,最多於出殯前夜行家祭便禮。

屆時,請官、賓、經生(道士)、陰陽、嗩吶(樂師),在孝子及親戚中按親屬關係由遠到近誦讀祭文、念經超度亡靈。

5. 打墓

人死之後,在所有後事中除棺木壽衣多提前準備外,「打墓」就成為其中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

七八十年代以前,慶陽人多以土墓為主。

通常挖一長、深各7尺、寬3尺左右,前大後小的長方形墓坑,坑下橫挖深7.5尺、高2.4、寬3.33尺左右的墓洞。

近十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流行「磚箍墓」。

「磚箍墓」與土墓在形式上一致,只是橫穴用磚箍而成。

橫穴上方掏(留)一磚空,用於置放墓磚。

墓磚用硃砂(或墨)書寫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跡,所生子女及配偶等內容。

打墓一般必經在安葬的前一天完成。

通常由孝子每頓親自送飯。

而且每餐必須有煙、酒。

出子

即出訃告、門告。

就是以子孫名義將死者亡故日期、時辰等用白紙大字書寫帖於門板上,置於大門外或路邊,其目的在於告喪。

出子時在已安放停當的門告前由全體孝子跪伏,陰陽先生誦讀文告內容。

6. 安葬

即出殯。

慶陽習俗,一般在第3日上午下葬,也有5天、7天出殯下葬的,具體出殯時間由陰陽先生算定。

起靈時,由長子將靈前多日的紙灰瓦盒對準棺頭摔碎,謂「摔紙盆」(現也有將紙盆隨葬的)。

隨之孝子扯纖慟苦,長孫持「引魂杆」於柩前而引,弔唁親友隨赴墳地。

七八十年代以來,由於墓地較遠,人們始以車拉棺木出殯。

下葬後,送葬者均須鏟土堆冢,將喪棒按家中人口輩分插成數排,墳前用胡基(土坯,近些年一律用磚)壘成小屋狀。

燒紙連同祭奠紙活及守靈鋪草一併燒化。

送葬人等必須依原路返回,子女每晚需上墳掛燈,一連七七四十九天。

全山

本是安葬後第三天,所有孝子上墳為亡者修陰宅劃院落,最終完成安葬儀式的一道程序。

但近幾十年來,多數在安葬的當天下午即行全山儀式,甚至有的在安葬完返回半路即折回墳地全山。

全山時,孝子要用麻繩將墳冢拉刷整齊,並拉出墳院範圍,四角以五穀雜糧紙包埋記,所有孝子左三圈、右三圈為亡者踏院。

7. 待客

慶陽人的喪事大多為三日,最後下葬日方為正事。

其餘時間的來客一般均以餄餎面待之,第三日下葬時,多為兩餐,早上吃餄餎面,稱「喝湯」,下葬後備酒席相待,稱「坐席」。

席間,孝子要向來賓叩頭敬酒致謝,所有來賓不能猜拳行令,嬉笑鬥趣。

送七

自亡日起,每七天孝子要燒紙送七。

早先從家門口燒起,將至墳地的路程分為大約七段。

一七一段,每七相接,至七七四十九天到墳上。

現大多每期直到墳地。

七如逢七(古歷初七、十七、二十七)則提前一日。

滿七後請回靈牌,在家設靈牌香案,備靈亭,孝子、外甥、女婿同來叩祭,然後將靈牌紙活送至墳地燒化祭奠。

百日

亡後百日,亦需提前一日將靈牌請回家中設祭,次日燒送墳頭。

此外,凡大節令,如冬至、清明或亡者生日,孝子均需上墳燒紙化錢拜祭。

唯春節時,多在大年三十將靈牌請回,設靈牌香案貢祭,直到正月初二下午或初三送回。

春節請靈祭奠要持續至亡者三周年以後。

周年

周年即亡者去世的一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

其中一周年稱頭周年,為中祭,多由孝子、女婿、外甥等祭奠;二周年又稱望周年,為小祭,只由孝子、女婿等以簡單禮儀上墳祭奠即可;三周年為大祭,最為隆重和講究。

一般與葬禮一樣,要設祭棚、獻紙活,請嗩吶,安葬時沒有家祭的,還要舉行家祭、點朱。

有時還要請官、賓、經生。

出品 | 慶陽圈子 編輯 | 離墨

圖片來源|網絡

悄悄告訴你這是圈妹的微信號哦

quanM66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平遙葬禮習俗

古城平遙地處山西中部,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傳為堯之封地,周宣王姬靜時(公元前827-前782年)築城,發展至明清時期,進入鼎盛。平遙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城市布局,民間風俗也延續了明清習俗。平遙的...

走近湖北神秘土家族,探秘奇特喪葬文化習俗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及風俗習慣。湖北利川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他們繼承和發揚了本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價值取向。利川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很廣泛,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

孔聖人的故鄉-山東濟寧地區的傳統喪葬禮儀

濟寧境內傳統喪葬禮儀繁雜,主要有停靈、弔孝、入殮前的初步料理、入殮、出殯、祭奠、持服等過程及活動,其中不乏封建迷信色彩。按此治喪主要適用於老人的亡故。有些貧苦之家雖也遵循,但其中有些程序從簡。停...

安陸民間習俗,喪葬習俗全過程

安陸的喪葬習俗跟其他地域大同小異,總的原則是對逝去老人的孝。一個「孝」字,貫穿始終。說起喪葬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傳統的「喪葬舊俗」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著變化。其實,在一系列繁鎖的...

陝西鳳翔的民間喪葬風俗

鳳翔民間鄉村,自古以來就習慣土葬,在年成較好時期,一般人家就為老人準備壽衣、棺木。解放前大都有戶族或私人墳地,土地改革後逐漸出現了以村隊為主的公墳,喪葬禮俗也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革新。 棺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