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冰箱、空調、電扇的幾千年里,古人避暑攻略,你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已進入夏季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

現代人避暑並不是難事,但你知道嗎?在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幾千年里,古人運用其智慧,創造了好些行之有效的避暑方法。

而且,這些避暑方法,似乎更加健康。

1.搖扇子納涼;要想有風來,就得搖扇子。

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

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

搖扇是一種需要手指、腕和肩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的上肢運動。

盛夏時節,老年人經常搖扇納涼,正是鍛鍊上肢、關節、肌肉的好機會。

老年人夏日搖扇應有意識地多用左手,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2.用冰塊;古代沒有電冰箱,古人就用冰窖來貯存冰塊。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的冰窖出現在周代。

當然,這種奢侈豪華的「電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

一般來說,官府在頭年冬天大量貯藏天然冰雪於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來時,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或者白雪,擺放在居室當中就成了「冰盤」,冰雪在融化時不斷散發涼氣,其製冷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空調,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環境。

到明清時期,這種用冰塊避暑的方式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每到盛夏時,官民都會大量用冰:「取一桶冰,鑿孔置於地,涼風滿屋。

3.涼屋;設計精巧這種豪華的避暑設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體現了古人的環保意識和親近自然的綠色理念。

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

後來發展到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目的。

到了宋代,除了皇宮之內,高官顯貴們也紛紛建立起私家避暑「涼屋」,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在享受清涼的同時,更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至明朝,這種避暑建築從宮廷走向民間。

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就曾精彩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不難看出,明代的「涼屋」在巧妙利用地理優勢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4.西瓜蓮子冰淇淋;早在南北朝時,民間就有自製「湯餅」避暑的習俗。

至宋代,秋季養生小常識避暑食品更加品種繁多,諸如瓜、李、荷葉、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新蓮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歡迎,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描述。

明清兩朝,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避暑。

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

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

北魏時,奶製品很多,《齊民要術》載有各種各樣酥、酪做法。

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

元朝陳基說:「色映金盤分處近,恩兼冰酪賜來初。

」這冰酪,與乳糖真雪相似吧。

心靜自然涼;古人懂得「涼由心生」的道理。

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然脫俗的避暑氛圍,以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

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王維為了消暑,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彈樂而忘返,給後人留下了百讀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夜熱依然年熱同,開窗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這首楊萬里的《夏夜追涼》更是寫出了怡然自樂的夏日避暑納涼之景,讀來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但古人「心靜自然涼」的修為,卻是我們現代大多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沒有空調和風扇,古人在夏季如何消暑降溫?

在溫度持續攀升的日子裡,文化君一想到室內有電扇空調可以消暑、冰箱裡有冰激淋冷飲降溫,就覺得夏日沒那麼可怕了。與此同時,文化君也忍不住好奇,在沒有冰箱更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古人避暑妙招大揭秘:沒空調怎麼過夏天?

炎炎夏日,T恤短褲、西瓜雪糕、風扇空調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夏天的標配。但對於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其實,古人不僅消夏避暑方法多種,更是道法自然,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