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的古人夏季如何避暑,最後一種方法簡直超凡脫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周日,佛山掛出10年來首個高溫紅色預警,各區進入「燒烤」模式,簡直要熱化了,大家都在感慨「命都是空調給的」!

當各位癱在空調房裡,啃著冰西瓜、追著電視劇,腦子裡會不會突然蹦出一個問號: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都是怎麼過夏天的?

帶著你的好奇,我們一起來發掘古人的智慧吧!

古人避暑神器一:搖扇納涼

扇子可能是最常見的避暑工具,也有生動形象的別稱:「搖風」、「涼友」。

辭書之祖《爾雅》中記載:「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早期的扇子是長方形的葦編物, 到了殷代扇子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野雞的尾羽製成。

夏季納涼神器 老百姓的選擇

漢代出現了用絹製成的團扇,又稱羅扇、紈扇。

團扇多為「圓如滿月」的樣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圓形等多種款式。

到了唐代,除了扇子製作的用材、形狀、大小之外,扇子開始注重扇面內容的精美設計,最司空見慣的就是各名流大家在扇面書法繪畫,逼格陡增。

古人避暑神器二:住涼屋

住涼屋也是古人消夏方式之一。

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檐下淌,利用冷水循環降溫,頗有點現代「空調房」 的意思。

依山傍水而建的"涼屋"

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古人避暑神器三:冰塊

在古代並沒有發電裝置,更不要說冰箱這等家電設備了,但據現在考古發現,早在先秦那會兒,老祖宗就學會了用天然冰塊製冷。

周代還出現了最早的冰窯

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會儲藏大量的天然冰塊在冰窖中,待來年夏季的時候,並可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擺放在室內起到降溫納涼的功效。

看著就清爽!

冰塊通過吸收周圍的熱量融化,進而實現降低室溫的作用,帶來清爽的同時不會產生任何污染,而且不消耗能源,可見古人的智慧確實無窮!

冰塊納涼的方式到了明清時期,基本已經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都會通過冰塊融化的方式來降低氣溫,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

古人避暑神器四:避暑美食

夏季避暑不僅局限於外部舒適的氣溫,還有便是消暑的美食。

而當下人們夏季可選擇冰鎮飲品、冰激凌等冷飲,來消減內心的燥熱。

而在古代,同樣有避暑食品。

早在南北朝時,民間便有自製的"湯餅",而到了宋代,避暑食品種類更加繁多,如瓜、李、荷葉、綠豆湯、新蓮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民眾歡迎,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中便有記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讚美。

炎炎夏日,來上一碗綠豆湯也是不錯的享受。

時至今日,綠豆湯仍舊是眾多家庭夏季消暑的飲品之一,另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

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

」可見古代早有此妙招。

古人避暑神器五:瓷枕

除了人們住的、吃的,必然還得有用的,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大國",眾所周知景德鎮被人們譽為瓷都,生產各種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擺件等外,還可製成瓷枕。

沒錯,就是瓷枕!這種枕頭的表面有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在炎熱的夏季,人們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來也自然舒適。

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應該是古人對瓷枕對好的謳歌。

避暑瓷枕

古人避暑神器六:終極大招

俗話說的好,"心靜自然涼",而古時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固有"涼由心生"的道理。

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詩中表示"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同為詩人的王維為了應對酷暑,竟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連忘返,留給後人百讀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煩躁的夏季保持一顆平常心,心靜自然涼。

而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訓話而編錄成《庭訓格言》,其中一則訓文為《心靜自然涼》,大致表達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會不熱,並且還指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可見古人如此境界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

當然這句話也不無道理,人在心情煩躁的時候,確實容易產生燥熱,心情確實會導致外在的變化,因此在這個悶熱煩躁的夏季,保持一個好的心情,同樣有利於避暑消熱。

佛山文化微信編輯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避暑妙招大揭秘:沒空調怎麼過夏天?

炎炎夏日,T恤短褲、西瓜雪糕、風扇空調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夏天的標配。但對於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其實,古人不僅消夏避暑方法多種,更是道法自然,值得借鑑!

沒有空調和風扇,古人在夏季如何消暑降溫?

在溫度持續攀升的日子裡,文化君一想到室內有電扇空調可以消暑、冰箱裡有冰激淋冷飲降溫,就覺得夏日沒那麼可怕了。與此同時,文化君也忍不住好奇,在沒有冰箱更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古人的那些消暑利器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唐人白居易專門寫了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王維也有抱著古琴在竹林中席地而坐的經歷。「眼前無長物,窗下有青峰。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但一般老百姓要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