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中被你們黑慘的饕餮 新年要洗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帶主角光環的《長城》,從選角之初就話題不斷,這部在長城上打怪獸的電影,自2016年12月16日上映到2017年元旦,內地票房已突破10億,甚至在海外,也橫掃多國排行榜,這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頭一次。

作為一部國際范兒的魔幻大片,《長城》的視覺衝擊力簡直就是一道「饕餮盛宴」。

影片中講到:當世人的貪婪和暴戾膨脹到極致,上天隨之震怒,讓隕石從天而降,化作只吃人且能無限繁殖的兇猛怪獸——饕餮。

人獸每60年就有一戰,一直持續了兩千年,直到北宋。

那麼饕餮究竟是什麼小怪獸?

混沌、窮奇、檮杌(táo wù)、饕餮,並稱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四大凶獸」。

《山海經》記載其狀身似羊,卻長著人一樣的面孔。

眼睛長在腋下,牙似虎牙,但爪又似人手,發出的聲音像嬰兒聲。

這樣說也很模糊,不如走進博物館,從遠古的石器、青銅器、玉器上尋找答案。

最早現身於良渚文化

距今約4000-5000年,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新石器良渚文化之中的饕餮紋特點顯著,圖案莊嚴、凝重而神秘。

這一時期的饕餮紋飾還沒有出現軀幹和尾,但有的有肢、爪。

饕餮紋雖然沒有角,但其冠狀飾與主體緊密相連,可簡化為獸額上的突起部分。

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早商時代,類似的饕餮形象反覆出現。

饕餮多出現在青銅器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饕餮紋飾常出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長城》選擇以青銅色做為饕餮的顏色,頭上更有青銅鼎紋飾的紋路,就好像是青銅鼎上的饕餮化為真身降臨人間,這也是對歷史的致敬。

此風格在博物館裡有跡可循。

陝西歷史博物館 饕餮紋四足鬲 這件鬲紋飾清晰,鑄造精美,陝南城固出土,商代中期器皿。

四足上各有一變形饕餮紋,饕餮的眼睛採用高浮雕手法,裝飾效果極強。

此前我們見到的鬲都是三足,這件四足鬲是目前全國已知的孤品,國家一級文物。

陝西歷史博物館 日己觥觥是商周之際眾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種盛酒兼飲酒器。

日己觥通體由蓋和長方形器身組成,蓋前端為雙柱角夔龍頭,後端作虎頭形,中脊為一隻小龍,兩側各飾長尾鳳鳥紋。

器身曲口寬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飾回首夔龍紋,尾隨小鳥,器腹四面飾卷角饕餮紋,圈足飾鳥紋,把手為寬大逶迤的獸尾,飾魚鱗紋。

紋飾採用浮雕手法,突出於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獷的紋飾組合巧妙,是西周青銅藝術中獨具匠心的設計。

觥最早出現於商代晚期,一直延續的西周中期。

西周后期逐漸消失。

觥出土較少,陝西僅三件,除牛觥為商代外,折觥和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器。

這件日己觥不論從造型、紋飾和銘文看,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銅藝術珍品。

山西博物院 商代饕餮紋鼎商代饕餮紋鼎,該器物造型壯碩古樸,紋飾簡潔,是山西所見時代最早的大型商代青銅器。

從鼎底部殘留的煙炱痕跡和出土地點分析,當為「祭河」之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炊器,鼎器壁較厚,立耳微外撇,折沿,斂口,腹部橫向寬大,壁斜外張,近足外底處曲率較小,成垂腹狀,下承三蹄足。

器以雲雷紋為地,頸部飾帶狀饕餮紋,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兩周凸弦紋,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樣,雄偉凝重。


以上青銅器上都能找到饕餮的蹤影。

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中,饕餮是鼎的主要紋飾。

國之重器,一言九鼎,在華夏先民心目中處於民族「圖騰柱」的地位。

周鼎上的紋飾從商鼎的純饕餮紋上進一步演化,融入了雲紋,環繞在饕餮周圍。

饕餮在天上,從雲層里探出頭,俯看人間,這大抵就是「龍」的前身了。

仔細觀之,仿佛有點四不像:正面,腦袋猙獰,鼻樑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或內勾或緊鎖,利齒如鋸。

身盤踞狀,軀幹拱起,兩邊有一對利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

那時的饕餮紋是一種顯示奴隸主威嚴、榮貴的象徵,是人對於神的敬畏與交流。

後期當饕餮紋飾出現在其他材質的器物上便會「溫柔」許多,如果遇上能工巧匠,有的饕餮在身體兩側長出軀幹、肢、爪和尾,還有的長出水牛的角、老虎的鼻和鳥的羽毛……總之盡想像之能。

故宮博物院 掐絲琺瑯饕餮紋出戟斝 清乾隆 清宮舊藏此器仿古青銅器造型,圓口,流寬而短,口沿立對稱兩菌狀柱,直頸鼓腹,三面出戟,一邊有鋬,下承三角式足,通體鍍金地,以黃、紅、綠、白、黑、淺藍、寶藍、淺綠等色琺瑯飾饕餮紋和蕉葉紋等。

斝為古代盛酒的器具。

此器工藝精緻,掐絲流暢細膩,填磨勻實飽滿,是一件仿古的上乘之作。


饕餮也曾出現在四川漢闕上

古代建築中常用到饕餮紋裝飾,例如現藏於國博的戰國饕餮紋半瓦當,就是燕國宮殿特有的屋頂防水建築構件,用泥土燒制而成。

這件文物呈半圓形,饕餮紋浮雕比較大方。

饕餮紋半瓦當

此瓦當飾嚴謹嚴森的饕餮紋,當是燕王宮殿所用。

燕下都是燕昭王時期修建的,是燕國通往齊、趙等國的咽喉要地,也是燕園南部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

燕下都自1930年調查發掘以來,發現大大小小許多建築遺存,都屬於宮殿建築群,其中有獸形陶水管、有華美紋飾的瓦、半瓦當等,為研究燕國城市建設的規模、布局和建築藝術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到了漢代,石刻、畫像磚上的饕餮紋發生了一些演變,成為獸面銜環的鋪首紋,在皇室及貴族建築和器用上廣泛出現。

鋪首是含有驅邪意義的漢族傳統建築門飾,起御凶鎮宅、裝飾和通報門鈴作用。

在中國(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中,不少畫像磚上都有「鋪首銜環」的饕餮紋飾,這不僅是墓主人尊貴身份的象徵,還增添了對於喜樂安康的美好期盼。

饕餮就在人民幣上,你知道嗎?

如果你無暇去博物館探寶,不妨從錢包里掏出一張第五版的20元人民幣,來尋找這個神奇的動物。

在「中國人民銀行」和「20」數字之間的花紋里,就能辨認出一個人頭形狀的圖案,五官像模像樣,其實就是饕餮紋。

你能從人民幣上找到這個貪吃的小怪獸嗎?那雙貪婪的眼睛,似乎在提醒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饕餮=吃貨

饕餮這個詞其實並不生僻,一般就是指好吃、貪吃。

這樣想來,古代將它放置在用來烹煮食物的鼎器上最適合不過。

馬未都也這樣說過:「古人將饕餮雕飾在青銅器物上,主要是突出其貪吃的習性,藉此告誡兒孫克制慾望:饕餮食人無厭以至於把自己也吃掉了,開創了大餅卷手指頭自己啃自己的餐飲模式。

現如今,往往把能吃好吃的人叫做老饕,有些美食家自嘲是饕餮客,說白了,就是吃貨一枚。

人們常說的饕餮盛宴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覺得饕餮並不僅僅是一群瘋狂的怪物?饕餮是先民對神的崇敬,是古代權力的象徵,張藝謀是在用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再創造去影響更多的人關注中國本土文化,中國仍有更深更廣闊的歷史與文化等待發掘與傳播……



近期熱文連結

————————長按指紋一鍵關注————————

▼ 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精彩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上博物館之山西博物院的青銅精品

「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山西省博物館應該是山西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可不觀。博物館免費,人不多,並不需要網上預約,票是隨到隨領。當天的氣溫30幾度,正好躲進博物館,直到清場才出。屬於蹭涼一族。晉是春秋...

這是一次青銅文化的饕餮盛宴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這是一次青銅文化的的饕餮盛宴!」8月6日下午,「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展」總策展人黃曉楓如此介紹。據她透露,此次展覽匯集了成都平原、關中平原和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器共計2...

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

商代青銅器紋飾解密

商代青銅器的器壁裝飾第一部分:簡介商代青銅史的分段早在十九世紀中葉,丹麥考古學家湯姆森就人類歷史的發展,首先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分期方法。這裡所指的青銅時代顯然指的是一段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