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馬橋文化:追尋上海「海納百川」文化之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海納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在上海召開的「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追溯了上海「海納百川」的文化之源。
輝煌的上海遠古文化
以上海閔行區馬橋鎮馬橋文化遺址命名的馬橋文化,最早發現於1959年,1978年正式提出命名,是目前長三角地區發現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
為深入研究馬橋文化,中國考古學會夏商考古專業委員會、上海博物館和閔行區政協共同主辦「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並編撰出版《馬橋文化探微——發現與研究文集》《追尋馬橋文化》等文化叢書。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開埠以後才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
事實上,多年考古研究證實,上海的遠古文化也十分輝煌,是中華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說,「上海地區的文化發展既有自己的原創、首創和獨創,又與黃河流域和南方地區有著密切的文化交流、人口遷徙活動。
可以說,上海『海納百川』的文化之源,至少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
考古發現,距今6000年前後,上海最早的先民就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500年前後,上海先民創造了崧澤文化;距今5000年前後,上海開始進入文明時期,在青浦福泉山遺址發現了良渚文化;近年來大規模發掘的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第一次確認在距今4200年前後,曾有來自黃河流域的人群南遷到了上海,並和上海原有的文化發生融合;到了距今4000年之後,以馬橋文化遺址為代表的馬橋文化,既有本地原有文化特徵,又有來源於浙南閩北的肩頭弄文化遺存,還有與黃河流域夏、商文化相互交流的物證,上海「海納百川」的歷史文化現象盡顯形成之勢。
「歷數上海的考古發現,可以說『海納百川』一直是上海歷史發展進程的主旋律,承前啟後,貫古通今。
」高蒙河說,「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是如今的上海城市精神,這既體現出當代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的本質特徵和核心價值所在,又與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發展史脈息息相關,古今相連。
」
豐富多元的馬橋文化
考古發現,馬橋文化分布不僅限於上海,還廣泛地發現於江蘇、浙江。
至今,長三角地區共發現馬橋文化遺址90多處。
據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陳杰介紹,通過多年研究,專家們發現在馬橋文化時期,上海地區的先民食物來源以稻米為主,輔以葫蘆、甜瓜、桃、梅、柿、菱角等。
當時已普遍飼養的家畜,是先民們肉食主要來源。
由於居址周圍有豐富的動物資源,通過打漁狩獵方式獲得的麋鹿、梅花鹿等野生動物,也是先民們肉食重要補充。
此外,馬橋文化中還發現了大量酒器,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中,以飲酒為中心的宴飲活動已經非常普遍。
研究發現,馬橋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元因素的文化綜合體。
馬橋文化中罕見的青銅器,可能是受到來自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影響;而陶簋、蘑菇形捉手器蓋等陶器風格,又與山東半島的岳石文化有著密切聯繫,它們與來自南方印紋陶傳統的文化因素結合,反映了夏商時期上海地區多元文化的特色。
據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宋健介紹,馬橋文化還是原始瓷的生產地點。
以馬橋文化為起點,長三角地區在商周時期,原始瓷生產規模持續擴大,形成東苕溪中下游湖州-德清一線的原始瓷產業中心。
不僅生產具有廣泛實用性的生活器皿,也生產為各等級權貴服務的禮器,特別是很可能已經成為吳越王室御用禮器的制定並管理的產地。
瓷業的繁榮帶動了其他行業,在一定程度上為吳越文化的崛起、長江下游新一輪發展高峰的出現,奠定了紮實的經濟基礎。
馬橋文化展示館開館
在馬橋文化遺址所在地,馬橋鎮新建了一座現代化的馬橋文化展示館,近日正式開館。
面積1400多平方米的馬橋文化展示館,圍繞著天(浩渺星河、時光旖旎)、地(廣袤沃土、文明演進)、人(應時器物、恬淡生活)三大篇章,以情帶境,從時間、地理、文化多種視野,通過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手段,生動立體地詮釋了馬橋文化,仿佛讓沉睡數千年的歷史「活」了起來。
上海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馬建勛說:「上海從遠古文明文化高地走來,走向新時代人類文明的新高地,這就是馬橋文化給上海帶來的歷史坐標和歷史方位。
」(張建松)
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
新華社上海6月25日電題: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新華社記者姚玉潔、龔雯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
從廣富林文化遺址尋秘上海早期文明
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上海有一種距今約4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廣富林文化,印證了上海早期移民特色的歷史變...
上海崧澤遺址博物館新展開幕 勾畫史前先民生活場景
去年,新落成的崧澤遺址博物館曾展出了「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稻」等重要遺蹟,這些轟動的考古發現勾畫了上海史前先民的生活場景,將上海的起源提早到約6000年前。昨日,「再叩崧澤之...
激活上海地區數千年前的記憶 「馬橋文化展示館」開館
新民晚報訊(記者 魯哲)今年是「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昨天閔行區馬橋鎮舉辦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研討會,「馬橋文化展示館」也於當天開館。
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
新華社上海6月12日電題: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大都市。事實上,經過80多年考古研究,上海古海岸線「岡身」...
5000年前,上海就是全國文明的中心?這話是考古專家說的
「許多人都以為,上海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而來,但考古發現告訴我們,上海早已走過了6000多年的文化興衰歷程。在5000年前,上海曾是中國最發達的文明中心……」6月10日下午,在旗忠網球中心新聞發布...
「馬橋文化」命名40年來,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什麼?
作為上海三大考古文化之一,馬橋文化命名今年正好滿40周年。10月11日,閔行區馬橋鎮舉辦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38位考古學家、研究員齊聚一堂,從馬橋文化的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