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點|讓「海納百川」的歷史源頭融入鄉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海是由近代漁村發展而來的?上海「海納百川」的文化原點可以追溯到何時?

記者昨天獲悉:「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學術研討會將於10月11日在閔行馬橋鎮召開,各地考古學者將匯集滬上,進一步研究馬橋文化的歷史內涵。

在上海考古史上,閔行馬橋是值得記下的一頁——上世紀60年代初,對馬橋遺址進行的搶救性發掘,成為上海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考古發掘;1978年命名的馬橋文化,填補了環太湖地區夏商時期的歷史空白,其開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徵,被學者譽為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上海「海納百川」的源頭,並與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共同創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輝煌。

馬橋遺址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59年12月。

由於施工對遺址造成破壞,1960年對馬橋遺址進行了第一次搶救性發掘。

之後的多次發掘中,出土了遺物、遺蹟,還發現了一些自然遺存,為研究馬橋文化的文化內涵和人地關係提供了豐富資料。

馬橋遺址坐落於一道貝殼砂堤之上,總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

考古發現,當時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山東地區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與太湖地區的本土文化一起融合而成「馬橋文化」。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曾表示,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好像是構成「滬」字的三點水,缺一不可,它們共同創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輝煌,它們的存在,表明上海參與了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共建進程。

馬橋文化繼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而來,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馬橋文化發現的原始瓷器代表了新興陶瓷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發現的少量青銅器反映了青銅技術早期在太湖地區傳播過程。

馬橋遺址的綜合研究反映了馬橋文化先民人地和諧發展的關係,稻作農業是當時主要經濟主體,但是狩獵採集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其肉食來源主要來自狩獵獲得的麋鹿、梅花鹿等鹿科動物,同時馬橋先民還飼養家豬等作為肉食補充。

讓歷史文化有溫度可觸摸地融入鄉土文化之中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我們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記得住什麼樣的鄉愁?歷史的記憶就是一種鄉愁。

」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陳杰編輯寫作的兩本新書《馬橋文化探微——發現與研究文集》《追尋馬橋文化》,將在研討會上首發。

他認為,馬橋文化的發掘和研究,不僅可以釐清上海歷史發展的脈絡,同時可以通過深入的研究激發公眾對於上海的熱愛。

「如果我們能把歷史文化融入到鄉土文化里,通過某種形式展現出來,讓公眾可以觸摸歷史,感受歷史的溫度,就會拉近我們跟古人之間的距離,從而獲得很多文化上的享受和愉悅。

」陳杰認為,讓更多人認識歷史了解腳下土地的變遷是考古發掘工作的重要一環。

坐落於馬橋遺址公園內的馬橋文化展示館將在研討會期間試運行,展示館通過「天、地、人」三章,從時間、地理、文化多視野解析馬橋文化,為市民提供了解歷史文化的機會——在展示館內外,通過復原的馬橋遺址以及真實場景與虛擬影像相結合,還原馬橋先民的生活環境及日常生活。

學者認為,馬橋文化、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的考古發掘,上海由此獲得三個考古學文化命名。

而通過崧澤遺址博物館、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以及馬橋遺址公園,不僅可以傳承上海的歷史文脈,也可以通過相應的規劃,讓歷史遺蹟遺存更好融入當下生活。

作者:王磊

編輯:李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尋脈上海之根——松江廣富林

據報導,位於松江區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東片區預計將於今年5月1日前後率先投入運營,另外,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和廣富林郊野公園的戶外空間預計在10月1日左右開放。這個攬盡上海千年歷史的廣富林文化遺址...

從廣富林文化遺址尋秘上海早期文明

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上海有一種距今約4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廣富林文化,印證了上海早期移民特色的歷史變...

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

新華社上海6月25日電題: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新華社記者姚玉潔、龔雯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