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文化,見證上海考古不斷發展的四十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橋文化紅陶罐,馬橋遺址出土

馬橋文化是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發現的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遺址是馬橋文化的典型遺址和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地。

馬橋遺址的發掘和馬橋文化的命名對於上海考古學史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反映了上海考古不斷發展的進程。

1960年馬橋遺址的發掘是上海地區第一次科學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大,發現遺蹟和遺物都極為豐富。

馬橋遺址的發掘改變了以往認為上海無古可考的錯誤認識,考古發現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

1990年代,當考古學者再次發掘馬橋遺址時,除了強化對遺址和馬橋文化更加細緻的考古學基礎研究外,廣泛地採用了多學科合作的方式,利用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從地理學、動物考古學、陶瓷理化分析、體質人類學、古DNA等角度深入研究各個時期的人地關係、先民生活和社會結構等,提升了上海考古研究的水平。

馬橋文化有槽石錛,馬橋遺址出土

馬橋文化是第一個以上海考古遺址發現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迄今為止,長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獲得學術界公認的考古學文化命名共有五個,從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到馬橋文化,其中有三個是因上海考古遺址的發現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馬橋文化的命名填補了本地區夏商時期文化譜系的空白。

馬橋文化的發現和確認為研究長江三角洲地區早期文明化進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從社會發展而言,良渚文化無疑代表了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巔峰,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良渚文化是長江流域具有早期國家形態的社會,以良渚遺址群為中心代表了中國史前城市文明的典範。

與良渚文化的輝煌相比,馬橋文化無論從聚落規模、社會分層還是從社會生產、高等級玉器製作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落差。

馬橋文化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文明是脆弱的,社會的發展也並非簡單地直線上升的態勢。

近年來,廣富林文化的新發現又使我們認識到從良渚文化到馬橋文化的轉變具有更多的複雜性。

馬橋文化與廣富林文化一樣,也是包含多元因素的文化綜合體。

馬橋文化中罕見的青銅器很可能是來自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的影響,而陶簋、蘑菇形捉手器蓋等陶器的風格又與山東半島的岳石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們與來自南方印紋陶傳統的文化因素結合,反映了夏商時期本地區多元文化的特色。

不同文化因素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融合,為深入探討青銅時代早期東南沿海地區大範圍的族群遷徙和文化互動提供了新的課題。

馬橋文化展示館

1978年,考古學者正式提出了馬橋文化的命名。

歷經40年,馬橋文化的發現和研究已經積累了豐碩的成果。

為了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馬橋遺址所在地——閔行區各級政府極力推進馬橋遺址的保護和馬橋文化的宣傳。

考古學的魅力在於它通過考古調查、考古發掘從地下獲取第一手的資料,到整理髮掘成果,通過分析、研究,不斷形成關於人類過去歷史的認識。

馬橋文化遺存的發現與發掘已經60年,從馬橋文化命名開啟新的研究階段,也已歷經40年。

考古遺產是歷史饋贈給當今社會的重要文化財富,考古學作為了解人類過去歷史的重要手段,架起了溝通歷史與現代之間的橋樑。

因此,為了讓社會大眾分享文化成果、普及考古知識,考古學者有責任宣傳考古成果,更好地與公眾分享考古發現以及古代遺存的價值。

不僅僅與社會公眾分享文化遺產的新收穫,也希望能夠透物見人,通過發現的遺存和遺物向公眾展現馬橋文化社會生活的圖景。

(作者為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

作者:陳杰

編輯:李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錢山漾文化」正式命名

光明網11-18 09:38顯示圖片張忠培先生來整理現場指導h吳昨天,我國考古學家在湖州命名了一種新型考古學文化――「錢山漾文化」。在當天舉行的「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暨錢山漾遺址學術研討...

考古學界的年度盛宴

海南地區史前文化是什麼樣子?良渚文化跨過長江有何特徵?周原遺址的「立石」遺蹟用途為何?海昏侯墓到底有多奢華?古代宮室制度布局源頭在哪裡?「致遠號」為何沉沒?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

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

新華社上海6月25日電題: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新華社記者姚玉潔、龔雯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

從廣富林文化遺址尋秘上海早期文明

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上海有一種距今約4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廣富林文化,印證了上海早期移民特色的歷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