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華社上海6月12日電題: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大都市。
事實上,經過80多年考古研究,上海古海岸線「岡身」地帶,已發現一連串的古文化遺址,最早達6000年。
目前,上海「岡身」沿線各區正紛紛出台措施保護這些古文化遺址,並充分挖掘其現代價值。
「岡身」孕育輝煌的上海古文明
「岡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區特有的一種地理現象。
據考證,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長江和海水交互作用下,在現今上海地區的西部,發育出上海的古海岸線「岡身」。
其縱貫了現在上海的嘉定、青浦、松江、閔行、金山五個區。
「岡身」由「西北—東南」走向的貝殼砂堤構成,比附近地面高出幾米,走向略似弓形。
東西最寬處達10里,最窄為4里,是古海岸線的沉積標誌,也是上海灘逐漸成陸的有力佐證。
隨著「岡身」形成,上海的海岸線穩定下來。
「岡身」以東為尚未成陸的海疆,直到漢唐以後至近現代,才逐步成陸,形成現在的市區和浦東。
「岡身」以西從低洼地,逐漸變為淡水沼澤沉積地域,隨後便有人類居住。
由於當時氣候濕潤,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海產豐富,孕育了輝煌的上海古文明。
在6月10日召開的上海馬橋文化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共計發現了先秦時期文化遺址約30處,其中以上海地名來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就有三處:崧澤文化、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
它們均位於上海古海岸線「岡身」地帶。
三大古文化共同形成上海文化的源頭
「如果說崧澤文化是上海之源、廣富林文化是上海之根,馬橋文化就是上海之本。
這三大古文化,好像是構成『滬』字的三點水,缺一不可,共同創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輝煌。
」高蒙河說,這三大古文化的存在,表明上海參與了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共建進程。
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的「崧澤文化」,距今約5500年,上承距今約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下接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最發達的史前文化階段。
以上海市松江區廣富林村發現並命名的「廣富林文化」,距今約4200年前後。
當時的上海,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人口減少,發展乏力,很多發達時期良渚文化的移民流離失所,北方黃河流域的移民偶有遷來。
在「廣富林文化」時期,上海跌入到有史以來的文化最低谷。
考古發現,在距今約4000年以後,相當於中原的夏和商時期,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山東地區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不斷進入到上海西部的「岡身」地帶。
它們和上海本地留存的良渚文化遺民一起,共同發展了「馬橋文化」。
馬橋遺址坐落於上海閔行區馬橋鎮,大體位於上海古海岸線「岡身」文化遺址走廊的中部。
「馬橋文化既是遠古上海走出歷史低谷的起點,也是遠古上海開始向近現代國際大城市攀援上升的原點。
馬橋文化開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徵,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上海城市精神『海納百川』的源頭。
」高蒙河說。
據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原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宋健介紹,馬橋遺址最早發現於1959年,考古學者先後進行多次發掘,除了有大量的出土遺物和遺蹟外,還發現了一些自然遺存,為研究馬橋文化的性質和自然環境提供了豐富資料。
充分挖掘上海古文化的現代價值
中國考古學會前理事長、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張忠培曾指出,在6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上海呈現出「兩頭高、中間凹」的馬鞍形文化發展態勢。
「一頭高」是史前文化,5000年前後,從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上海先民最早發明犁和鐮刀,多具原創性;當年的玉器工藝也冠絕全國,是上海文化的輝煌時代,位居全國先進行列。
另外「一頭高」是近代開埠以來,上海引進、模仿、追趕、改進,形成了海派文化,一度成為東亞最大城市。
上海文化的中間段比較低洼,文化發展較為平緩,與中國其他地方相比沒有太高地位。
「在現代城市建設中,我們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歷史的鄉愁也是一種鄉愁。
」上海博物館考古部主任陳杰說。
目前,上海古海岸線「岡身」沿線各區,正紛紛出台措施保護古文化遺址。
2014年,上海青浦區在「崧澤文化」發祥地,建立了占地面積上萬平方米的崧澤遺址博物館。
以「歷史的剪影、聚居的村落」為主題,將上海遠古文化融入到現代建築的語境中。
為傳承歷史文脈,上海松江區圍繞廣富林考古遺址保護區,已規劃建設遺址公園、文化展示區、古鎮改造區,周邊設計建造一些與遺址景觀相協調的街院。
不僅對古遺址加以原真的保護和呈現,還將充分挖掘廣富林的文化價值,打造一個文化共享和旅遊消費相結合的松江新地標。
據上海閔行區馬橋鎮黨委書記陳振華介紹,馬橋古文化遺址公園今年已完成了竣工驗收。
結合馬橋鎮新型城市化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總體還規劃了一個面積很大的馬橋公園,對馬橋文化進行充分展示,同時為周邊居民打造一個遠古文化氛圍深厚的休閒場所。
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
新華社上海6月12日電題:上海:古海岸線「岡身」串起6000年遠古文化「遺址走廊」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大都市。事實上,經過80多年考古研究,上海古海岸線「岡身」...
5000年前,上海就是全國文明的中心?這話是考古專家說的
「許多人都以為,上海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而來,但考古發現告訴我們,上海早已走過了6000多年的文化興衰歷程。在5000年前,上海曾是中國最發達的文明中心……」6月10日下午,在旗忠網球中心新聞發布...
探秘馬橋文化:追尋上海「海納百川」文化之源
「海納百川」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在上海召開的「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追溯了上海「海納百川」的文化之源。輝煌的上海遠古文化以上海閔行區馬橋鎮馬橋文化遺址命名的...
激活上海地區數千年前的記憶 「馬橋文化展示館」開館
新民晚報訊(記者 魯哲)今年是「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昨天閔行區馬橋鎮舉辦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研討會,「馬橋文化展示館」也於當天開館。
從廣富林文化遺址尋秘上海早期文明
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上海有一種距今約4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廣富林文化,印證了上海早期移民特色的歷史變...
「馬橋文化」命名40年來,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什麼?
作為上海三大考古文化之一,馬橋文化命名今年正好滿40周年。10月11日,閔行區馬橋鎮舉辦紀念「馬橋文化」命名40周年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38位考古學家、研究員齊聚一堂,從馬橋文化的考古發現、...
上海傳承之根,六千年前延續至今的文化綿延不絕
廣富林,原稱皇甫林、廣福林,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東岸,佘山鎮廣富林村,初冬田野的沉寂數日前突然又被打破。。廣富林地區地處上海市松江大學城,古代屬於華亭谷範疇,孕育了燦爛的廣富林古文化,是上...
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
新華社上海6月25日電題: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新華社記者姚玉潔、龔雯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
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國
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竟同時有兩項發現與良渚文化有關。新石器時代的同一種考古學文化,同時有兩項發掘成果入選「十大」,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東方文明體系從中原開始位於太湖流域,總面積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