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眼中的2016考古:與自己與世界對話的中國考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題:記者眼中的2016考古印象:與自己與世界對話的中國考古

榮枯相代,彌見其新。

年底,對於考古人來說,是忙碌並快樂的時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的田野匯報持續進行了兩天,全國各個省的文物考古部門也都相繼進入盤點審視的總結階段,從舊石器到新石器,從夏商周三代到秦漢唐宋,從動植物考古到青銅冶煉,從邊疆考古到域外合作考古,中國考古的時空範圍從未如此疏朗開闊。

雖然沒有2015年海昏侯那樣令公眾奔走相告的發現,或者也不適合用橫空出世、石破天驚這樣聳人聽聞的詞來形容,但一項項發現,有模有樣,娓娓道來,也是絕對的讓人喜出望外。

(一)

一些曾經「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2016年陸續有著令人震驚的新進展。

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鼎盛的湖北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地區已知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2016年考古人員在譚家嶺遺址發現了面積20餘萬平方米的城址,該城始築年代將此前考古揭示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000年左右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關鍵期。

而密集出土的虎形玉冠飾、玉虎、玉鷹、雙人連體頭像玉玦、羽冠持鉞人物像都顯示著它與中原文明千絲萬縷的聯繫,南北文化認同或者在那時正在醞釀形成。

還有陝西的石峁遺址。

這座「石頭上的王國」2016年因為瓮城、內外城牆以及牆體上的壁畫、大型墓地、銅器及鑄造銅器的石范等新的重要發現,再一次刷新了大家對於文明起源的認知。

在石峁遺址發現的銅器和鑄銅石范為冶金術從北方傳入中原的觀點提供了關鍵證據,也為早期冶金術在中國的傳播路線提供了關鍵的連接點,極大豐富了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細節。

朝陽半拉子山墓地的發掘,首次搞清了紅山文化晚期積石冢的結構、營建和功能分區。

在一座冢內發現墓葬78座,是單體冢內發現墓葬最多的;冢內墓葬中共發現玉器140餘件,是單體冢內發現紅山玉器最多的;而且發現了數量極多的玉料、玉器加工的半成品和玉鑽芯,對研究紅山玉器的加工技術、加工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埋葬習俗、祭祀禮儀的研究對於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一直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良渚在去年發現大型水利工程之後,今年又在卞家山的河道內發現了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有可能是來外來人口或者戰爭導致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從而使這一長期被認為「有祀無戎」的區域展示了暴力的一面。

其實2016年一整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石家河、石峁、陶寺、良渚、二里頭等與「最早的中國」緊密相關的幾個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在不同的大會上頻繁地放到一起進行對比。

特別是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搭台、中國的考古人進行的兩場擂台賽。

一場是陶寺與二里頭,一場是石峁與良渚,兩場擂台賽騰訊視頻都進行了直播,首次嘗試,觀者如雲。

目前學術界基本認可,新石器時代的最後五百年,整個東亞大陸出現了新的社會形態,文明和國家已經興起。

而這四個文化無疑是這個時空中最重要的代表,它們的此消彼長、相互影響是那個長時段的主旋律,而它們的對話則會讓我們從更多的角度探尋彼此的異同。

(二)

不得不提的考古還有許多。

2016年是殷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十周年,而到2018年殷墟考古就將迎來九十年的紀念。

經過多年的發掘和研究,殷墟滿足手工業需求的「樹枝狀」水網和「兩縱三橫」的路網布局基本得到了確認,已有明確分工的大小不同的手工業作坊密集分布於路網水網之間。

水網路網的規劃顯示出殷墟當時動員人力物力的強大能力,而鑄銅、制玉、制陶、制骨作坊的類型也顯示出當時手工業的高度發達。

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被認為與文獻所記載的秦漢時期國家最高的祭天儀式有關,這標誌著考古人一直探尋的雍城郊外的固定祭祀功能區「皇家祭天台」或許有了實證……

2016年北京進行了一次新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1092座古墓和一座漢代古城遺址得以浮出水面。

上千座墓葬從戰國一直延續到遼金元明清,為研究北方的民族整合提供了絕佳的資料,而79%的戰國至漢代墓葬,說明自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這裡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繁華如今,而直徑超過15厘米的漢代瓦當證實這裡曾經是西漢的府衙規制。

河南洛陽市發現的曹魏時期的高等級貴族墓葬,或者又將引發新一輪的關於墓主人的爭論。

而上海博物館發布的青龍鎮考古發掘成果,因為地標性建築隆平寺塔的塔基、塔底保存完整的地宮的發現,成為實證千年上海城鎮發展的寶貴資料。

故宮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宮,關於北京的許多秘密層層疊壓在宮殿之下。

考古人員在故宮的隆宗門西發現的元代地層及元大內建築物遺存,對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軸線的變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此次考古相當於為故宮的元代遺存找到了樣板。

(三)

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的中心區域和邊疆考古的重鎮,在2016年也頗有亮點。

今年7月至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於阿爾泰山南麓的吉木乃縣的通天洞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400多件石製品、哺乳動物化石、陶片、銅器等遺物,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等不同史前時期的文化堆積。

這是在廣闊的新疆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最新的碳14測年顯示,它們是距今不少於4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物,石器多為矽質岩和石英岩,其石製品與舊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風格較為一致,呈現出較明顯的舊大陸西側、舊石器中期向晚期過渡階段的文化特徵。

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新疆考古的一項空白,放在中國舊石器考古的框架內也值得重視。

作為新疆首次發現的早期青銅時代遺址,阿敦喬魯以及博爾塔拉河上中游至中游地區典型遺址的發掘一直令人關注。

年代不晚於距今3600 年的呼斯塔遺址,目前所提示的面積超過10 余萬平方米,有可能是一處青銅時代早期的城址,這麼早的城址的繼續發掘令人期待。

青河縣三道海子遺址發掘的花海子祭祀遺址,很可能是早期遊牧王國統治集團夏季舉行祭祀活動的禮儀中心,其強盛或曾間接導致了斯基泰的西遷和西周的滅亡,促進了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

(四)

中國考古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中國目前有約70多個國際合作考古項目,包括調查、研究、合作發掘等各種形式,尤其是與埃及、印度的考古合作都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2016年6月,對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髮表了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 提到:「中國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西北大學等單位積極同烏方開展聯合考古和古蹟修復工作,為恢復絲綢之路歷史風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東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流,費爾干納盆地是中亞地區文化發達的區域之一,也是與中國空間距離最近的區域。

2012年起,以朱岩石為領隊的社科院考古所中亞考古隊對位於盆地南緣的明鐵佩城址進行了數次發掘。

2016年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四平方公里的外城牆遺蹟,這是費爾干納盆地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城市,朱岩石審慎地表示,這可能是漢武帝時大宛國的一座重要城市,中烏兩國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增添了新篇章,也顯示了「一帶一路」沿線的國際合作考古的廣闊空間。

2016年的5月,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鄭州召開。

這次有大半考古人參加的大會以史無前例的規模以及學術規格,確定了中國考古的方向,科學化、公眾化和國際化。

而在2016年10月召開的全國考古工作會上,國家文物局再次強調,要充分認識考古工作在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相信在未來的幾年,中國考古的課題性研究、主動性發掘、多學科合作以及走出去的步伐都會加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石家河遺址,解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

驅車自湖北天門市出發,向西北行駛15公里,便到了位於石河鎮的石家河遺址。1954年,一項水利工程的施工,讓一批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在這裡重見天日。半個多世紀裡,陸續的考古發掘不斷向世界揭示這個...

梁海燕:「北玉南下」,玉龍說話

一,玉器時代起源於興隆窪的泛紅山文化新石器時期玉器的演變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各地區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傳承的關係。中國史前文化期存在一個以玉獨尊的「玉器時代」,其起源在距今8000年的北方興...

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源頭之一: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源頭之一。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2016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發布

2017年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報告廳舉行。這項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的「中國考古新發現」已連續舉辦15年,通常公布本年度最...

遼寧發掘出5000年前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

中新網瀋陽1月11日電 (記者 朱明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日發布消息稱,該所已完成遼寧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遺址發掘,成為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發現。紅山文化代表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

回望2016中國考古

入冬,一場洋洋洒洒的大雪,給石峁遺址蓋了一層灰白的冬衣,使這個原本就很有氣勢的石頭上的王國更顯宏闊。石峁自2011年橫空出世後,一直是考古界關注的焦點,2016年,因為瓮城、內外城牆以及牆體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