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之後的第一場陵墓發掘,由於技術不成熟,讓墓中最貴重的龍袍瞬間破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古代帝王墓中的歷史文物,因為大多都是陪葬的奇珍寶物,所以不僅有盜墓的千方百計想挖出來,更是咱們的政府部門也想讓這些文物重見天日,這裡面的文物雖然及其珍貴,但是更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在建國之後,很多文物研究學家,也都想挖掘帝王陵墓,一方面主要是想保護文物的搶救性挖掘,另一方面則是想通過這些文物來研究當時的朝代文化。

在1956年的時候,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便跟一些文物學家對明朝十三陵定陵進行發掘,這個定陵就是明朝時期萬曆皇帝的陵墓。

不過當時由於挖掘定陵的時候,不是所有的文物學家都贊同的,其中有個叫夏鼐說現在科學技術不發達,如果貿然開挖,勢必會造成一些沒必要的損失,但是他的努力最終是化為泡影,定陵最終是被開挖,而夏鼐則是成為了當時開挖的總指揮。

果不其然,由於技術的不成熟,在這次開挖定陵的過程中,造成了很多文物的損失。

經過一年多挖掘,最終打開了定陵地宮墓門,經過一番勘察,發現定陵內規模不小,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地宮內的陪葬品十分繁多,而且也非常珍貴,根據統計最終挖掘出來的寶物一共有三千多件呢。

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萬曆皇帝的這件龍袍,這件龍袍大量用金,壽字用捻金線,妝花用片金線,共用捻金線4000米,片金線11300根,可謂「寸金換寸錦」。

只不過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制,無法對這些文物全部進行保護,所以不少文物是沒能保存下來。

最可惜的也莫過於這件龍袍了,由於當時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持,這件封塵多年的龍袍在與空氣接觸後開始迅速氧化,如今我們看到的樣子已經碳化破碎了,後來經過文物專家和能工巧匠將它還原,還是能從中看出其精緻的程度。

但是隨著考古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旅遊經濟的發展,所以很多地方覺得這些墓穴都是經濟點,所以開挖的勢頭慢慢抬起來。

但是國務院在1997年再次下令,對帝陵的開挖暫不進行。

不過時隔多年,之前郭沫若先生倡議開挖的帝陵,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要將定陵的一些文物給重新放入十三陵地宮,要在這裡面建立一個地下文物庫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