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座帝陵,竟遭受無妄之災,被挖掘後遭受巨大損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至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皇帝駕崩,年僅10歲的萬曆皇帝繼位,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皇帝在位之初,勵精圖治,加上時任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朝中政務,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百姓安居樂業。

他親政之後,更是勤勉於政,厲行節儉,頗有明君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執政後期,疲於政治,長期不上朝,國家政治趨向腐敗,大明王朝開始走向末路。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葬於明十三陵的定陵。

那麼他的定陵是如何被挖掘的?為何說它的挖掘是無妄之災呢?又是怎麼遭受到毀壞的呢?

明定陵位於北京大峪山東麓,是明十三陵之一,是萬曆皇帝和孝端顯皇后以及孝靖太后的合葬陵。

該陵園因萬曆皇帝在位時間長而空置30餘年,它也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

定陵布局前方後圓,頗有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

定陵於萬曆十二年開工建設,歷時六年,建成時萬曆皇帝時年28歲。

定陵在明朝末年李自成部隊攻入北京時,地面建築大部分遭焚毀,後清軍入關又遭破壞。

清乾隆年間有所修整,後來民國時期又有損毀,只有部分建築完整保留下來了 。

1955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作為發起者,聯合郭沫若、鄧拓、沈雁冰等人,聯名上書要求發掘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獲得了周總理的批准。

儘管這個提議遭到鄭振鐸和夏鼐等考古學家的反對,但是仍然沒有成功阻止這一行為。

由於長陵的建設面積太大,而一時又難找找到地宮入口,考古學家們只好放棄對長陵的發掘,決定先找一個小規模的帝陵發掘,在積累足夠經驗後,再來挖掘長陵。

在其他十二陵的調查中,他們偶然發現定陵有塌陷,由此定陵成了發掘的試驗品。

1958年,夏鼐親自指導對明定陵的發掘,歷時兩年多結束。

在這座皇帝陵里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但是因為當時技術條件落後,無法保存這些珍貴的文物,無數的珍稀文物遭到損毀,絲織品更是變硬腐化。

三口由金絲楠木製成的棺槨以及萬曆帝後的屍骨被文革前後被損毀。

這算得上是無妄之災,萬曆皇帝怎麼也想不到會有這一天吧。

萬曆皇帝的定陵發掘給了我們後人一個沉重的教訓,對於歷代帝陵我們要加以保護,在非常規情況下不予發掘。

讓那些長眠的先人們安然地在地下沉睡,也給後世子孫留下這些珍貴的寶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這麼多寶貝都毀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下葬之所,這裡埋葬了十三位明朝皇帝,還有皇后,皇子,妃子等百餘人。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墓群,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清朝東陵幾乎已被毀於一旦,現存的中國各代皇帝陵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