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輕易發掘帝王陵?曬曬定陵出土龍袍的保存現狀就明白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是國家定下的規則,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界一個鐵律,不可輕易觸犯。

1956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明史專家吳晗等人的建議下,考古人員開始了對明十三陵定陵萬曆皇帝的陵墓進行發掘。

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便於深入了解和研究明代皇陵的葬制和隨葬文物。

但是郭沫若等人提議並沒有被當時文物考古界多數專家學者所認同,其中夏鼐(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等人均提出不同意見。

這期間,夏鼐還專門找吳晗、郭沫若商議,並向北京市政府建議不要急於開展此項發掘。

他給出的原因是,「就當前考古工作的技術水平而言,還難於承擔古代大型帝王陵寢的發掘,出土文物的復原保存技術也不過關,以暫不發掘為好。

」但是夏鼐等人的努力,最終化為泡影。

1956年5月19日,定陵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夏鼐在現場擔任定陵發掘總指揮。

在夏鼐的帶領下,考古人員對定陵的發掘十分細緻,直到次年的9月19日才正式把定陵地宮的墓門打開。

定陵地宮面積約1200平方米,分為前殿、中殿、左右配殿、後殿和左右各一個配殿。

地宮裡的陪葬品極其豐富,如今人們都知道定陵地宮共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實當年很多珍貴的絲織物都沒能被報錯下來。

因為,很多絲織物接觸氧氣後被氧化,結果瞬間化為灰燼。

正是由於定陵發掘的慘痛教訓,定陵發掘之後準備發掘明成祖朱棣長陵的計劃也就隨之擱置。

為了進一步吸取教訓,1987年國務院正式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這樣寫道,「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文物部門的考古工作應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設。

考古發掘工作必須嚴格履行報批手續。

對不妨礙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遺址,在當前出土文物保護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的情況下,一般不進行發掘。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各地旅遊經濟的興起,一些地區企圖通過發掘帝王陵寢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的想法有所抬頭。

於是,1997年國務院再次下發《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強調文物的考古發掘應該是堅持配合基本建設為主,「由於文物保護方面的科學技術、手段等條件尚不具備,對大型帝王陵寢暫不進行主動發掘。

2015年一條關於定陵出土文物「重回」地下的新聞(即在十三陵的地下建一個極其先進文物庫房),再次將帝王陵的考古發掘推到了風口浪尖。

1956年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由於當時條件所限他們被安放在定陵院內的平房裡。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房子不恆溫恆濕,而且夏天潮氣大,冬天溫度低。

結果對文物,尤其是絲織品,造成了很大的損壞。

到底絲織物的損壞有多大?小編用萬曆皇帝的龍袍保存現狀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當年萬里皇帝的龍袍在發掘現場就已經開始碳化,並逐漸失去了原來的色彩。

如今五十多年過去了,龍袍的損壞情況更為嚴重。

其中龍袍的摺痕處已經發黑、碎裂,給人的感覺是整件龍袍都已經「酥掉了」。

小編認為對於古代墓地決不能輕易發掘,這裡面不光是損壞文物的問題,也是是對我們中國祖先的極大不尊重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損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麼多寶貝都毀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下葬之所,這裡埋葬了十三位明朝皇帝,還有皇后,皇子,妃子等百餘人。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墓群,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清朝東陵幾乎已被毀於一旦,現存的中國各代皇帝陵墓中,...

定陵的秘密

在2015年底一天,十三陵新建地下文物庫房啟用,3000餘件定陵文物重返地下。這些隨葬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的珍貴文物,在地下找到了妥善的存放之處。明代皇帝比較忙碌,多數不太為後世所熟知。其中,...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郭沫若想挖誰的墓被周總理拒絕?

提起郭沫若,除了風流才子名震江湖外,其還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挖墳掘墓,尤其是對古代帝王的墓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解放後,身為中國科學院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