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如何親近大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眾考古是近年出現的熱門詞彙。

目前我國一些重大考古發現,對公眾開放考古現場,實時宣布考古發掘進展等,將專業技術轉化為文化傳播——

@長汀:中國老一輩考古學者很早就意識到考古通俗化的問題,比如夏鼐從1949年開始就以「漫記」(《敦煌考古漫記》)方式向公眾講述了他的西北考古之旅,既有對古代遺址的嚴謹探索,也有對風土人情的生動描述,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考古科普。

近期大家熱議的江西海昏侯墓的發掘保護,就是屬於邊發現、邊研究、邊保護、邊利用這樣一個同步進行的過程。

有專家稱這堪稱行業內一個具有創新性、示範性的案例。

我覺得,近些年來,公眾對考古領域的關注也在逐漸「升溫」,體現出公眾文化素養的提升,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雪擁藍關:考古能夠得到什麼?只是重現天日的那些寶貝嗎?顯然不是。

大多數民眾所接受的考古文化知識僅僅來自於各類鑒寶類節目,對考古的認知可能還是只限於追問發掘出了什麼寶貝。

因為考古學本身的性質導致其並非那麼容易就能接近普通民眾,一些名詞,一些術語都太專業,沒有一定的基礎的確很難深入了解。

且中國考古學還處於發展階段,其本身還有諸多問題沒有解決,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都還處於探索階段,公眾考古目前還不是學科發展的重點。

公眾考古的手段和方式也沒有創新性,成果不大。

如何找到合適的方式,將考古成果迅速普及,仍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

@戚未然:公共考古的發展代表著一種歷史的進步,它使考古科學從神秘走向公開,從考古知識由少數學者研究使用而為民眾共享,從考古遺產強調單純保護而走向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雙贏。

公共考古的倡行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總體路徑與趨勢。

在國際上,考古學作為一門科學,考古學家作為考古科學研究實踐的知識分子群體,始終保持著考古科學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因為科學普及工作是培養大眾文化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木鞠:我省凌家灘遺址也嘗試過「公共考古」,當時主要有一些高校學生到現場觀摩。

再比如中央電視台和國家文物局聯手打造三集紀錄片《南海1號》,向公眾展示保存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存。

將考古專業轉換為文化傳播的一些成功案例,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性的文化現象。

通過大眾傳媒、自媒體等多種傳播手段,考古發現走出「深閨」呼吸新鮮空氣。

筆者認為,這說明全社會越來越關注重大考古發現。

而考古工作者在發現成果的社會轉換上有了一種主動意識,有了一種及時把研究成果與全民共享的社會文化責任意識。

(晉文婧 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公眾考古與反盜墓

近年來,公眾考古是學界亮點。各類豐富多彩的公眾考古活動層出不窮,公眾考古論壇相繼舉辦,微信上考古類公眾號不斷湧現,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參與到公眾考古的事業中來,在一些高校還開設了公眾考古專業及課...

吸引圍觀,也是考古者的本份

我自退休之日起,宣稱「三休」,休養、休閒、休息,不再寫那些大眾不大能讀通順的學術論文。沒有想到,由公眾層面旁觀過去自己從事的考古行當,又看到了許多過去不見的風景。也可以說是由考古行當加入公眾行列...

文化遺產時代的考古學

作 者:曹兵武作者簡介:曹兵武,中國文物報社原文出處:《南方文物》(南昌)2014年第20142期 第10-14頁 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學幾門學科分別從發現與研究、保護、展示、利用等不同角...

小南山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舉行

本報訊(記者董雲平)由黑龍江省文化廳主辦、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饒河縣政府承辦的「小南山遺址考古成果論證會」,近日在饒河縣召開。參加論證會的專家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喬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

考古隊去挖掘人家古人的墳墓真的好嗎?

身為一個考古文博系大學渣還是有責任通過僅有的科普維護一下本學科尊嚴的。(攤手)學科概念啥的就不多說了反正學渣也掰扯不明白 -_-|| 有一次跟哥們聊當今不少圈外人對考古的誤解,我說:這年頭雖然不...

用考古學方法探索文化、追尋文明

十一月初,天氣漸冷、寒霜將至。「晉界」講壇第二期最後一講也在本周日與觀眾們如約而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毅老師將與觀眾一起,用考古學的方法探索文化發展的脈絡、追尋古代文明的遺蹟。 何謂文化...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之公共研討

10月30日,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進行第二個環節——公共研討。此次公共研討的主題是:新思路,新力量,新展望。在形式上一改往年公共考古活動演示的方法,重在研討。論壇精心挑選了8項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