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浙一天︱8000年前的浙江人有世界最早獨木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就在2002年的11月18日,14年前的今天,在跨湖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發掘出一艘7600餘年前的獨木舟,這個發現震驚了世界,同時也將跨湖橋新石器文明,這個8000年前臨水而居的遠古文明又一次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8000年前的「浙江人」是怎麼樣的?

那個時候,人類正處於新時期和舊石器時代之間,非洲的原始部落正在岩洞的洞壁上留下斑駁的石刻,而剛剛遷移到歐洲的新旅行者們此時也才剛剛開始喝牛奶,皮膚開始變白。

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在浙江的蕭山湘湖之濱,一個會種稻,會做陶的文明已經開始慢慢的孕育、發展、壯大——這就是跨湖橋新石器文化。

跨湖橋遺址發現世界最早獨木舟

還曾經發現過熬中草藥的陶釜

2002年發掘出土的獨木舟及其相關部件,是在跨湖橋遺址第三次的考古發掘中被發現的。

後來經過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000-7000年,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獨木舟。

這艘外形獨特,甚至有些像「樹皮」的獨木舟是採用火焦法製作的。

出土時專家在它的周圍發現了附屬的樁架結構、木槳、石錛、編織物等大量相關的遺蹟和遺物,這才能完全確定它就是一艘人造的獨木舟。

這個發現,甚至對研究世界舟楫文化,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杭州市蕭山區的跨湖橋遺址地處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的交匯處附近。

遺址南北都是低矮的山丘,往北越過山嶺可見錢塘江,南面為東西向連綿不斷的會稽山余脈。

遺址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等,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

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

遺址還發現了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了1000年。

跨湖橋遺址曾經過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發掘。

1990的初次發掘,所取標本經碳十四測定,初步確定年代比著名的河姆渡遺址還要久遠。

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蕭山市博物館對跨湖橋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 ,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復原器近150餘件,發現器物形態及其組合都與河姆渡、羅家角等附近地區發現的早期文化遺址不同,可明確為一個全新、獨立的考古學文化類型。

此次發掘中,跨湖橋遺址中發現了一枚土古茶籽。

由於遺址深埋於古瀉湖底部,長期的浸水環境及深厚淤土的隔絕作用,一些有機骨質的骨木器很好地保存下來,這顆古茶籽也是倖存物之一。

茶籽表皮呈黑褐色,其外觀與今杭州地區的龍井茶樹的單室茶果種籽形狀非常接近,而體積大小,則完全相符合。

這顆茶樹種籽出土於文化層中,是與橡子、陶器等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物一起發現的,是人類的採集物,而不是自然的遺物,

此次發掘,另一個「驚喜」就是發現了一件稍有殘缺的繩紋小陶釜,口徑11.3厘米、高8.8厘米,外底有煙火熏焦痕,器內盛有一捆長約5—8厘米的植物莖枝,共20餘根,出土時頭尾整齊地縮在釜底。

從現象觀察,屬於因故(陶釜燒裂)丟棄的煎藥無疑。

在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的這件盛有草藥的小陶釜,說明史前人們早已認識到自然物材的藥用價值。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是中華民族藥文化的淵源。

傳說中商初重臣尹伊發明「複方」草藥,而這次出土的顯然是「單方」。

這一珍貴資料對研究我國中草藥的起源尤其是煎藥起源具有重要價值。

2002年,第三次發掘又發現了獨木舟及相關遺蹟,這是目前發現的國內最早的獨木舟相關遺蹟。

2003年5月,在湘湖區域的下孫自然村又發現了與跨湖橋文化同類型的遺址――下孫遺址。

一年以後,「跨湖橋文化」正式命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跨湖橋和河姆渡遺址都處東南沿海

前者要比後者早了將近1000年

相比起已經發現的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良渚文化,雖然它們的地理位置很近,都地處東南沿海,但文化內涵並不完全相同,跨湖橋遺址呈現出的是一種完全新型的文化,而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根據已有的地層分析,兩個遺址都受到了全新世初期開始的最後一次海水入侵大陸的影響。

河姆渡遺址在第四文化層底部發現了海相層,表明是在最後一次海洋入侵,之後海水後退形成陸地之後才有人類定居;而跨湖橋遺址則不同,是文化層上堆積了潮上帶和潮間帶,這種過程說明了跨湖橋遺址是海水入侵大陸初期就已經有人類定居生活,後來受到海水侵入的影響而移居他鄉——這也是為何在遺蹟里能發現獨木舟這種交通工具的原因。

而河姆渡遺址是海侵達到最高海平面之後海退成為陸地後才有人類定居,所以跨湖橋遺址的年代自然要比河姆渡遺址要早。

其次,在河姆渡移植與跨湖橋遺址的對比中,或多或少的會感覺到跨湖橋遺址相比河姆渡遺址既存在「原始性」又有不少的「先進性」。

這種「先進性」主要體現在陶器、石器等少數器物上,跨湖橋遺址甚至要比河姆渡遺址的還要精細,如石器的整體精細磨製工藝、陶器中的器表施陶衣工藝等。

如果引用生物進化論的「用進廢退」學說,跨湖橋的「先進性」是先民對這些技術有特別的依賴和專攻,以及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才導致的。

綜合知乎網、浙江在線、杭州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肥東發現6000年前史前文明 位於店埠鎮南院村

合肥市肥東縣店埠鎮南院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現場出土發現了較完整的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300多件,並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的房坑、灶坑、灰坑和灰溝等遺蹟。目前,...

浙江 餘姚市 河姆渡遺址

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

「鄉村記憶」煙臺市>棲霞市 楊家圈村

楊家圈村位於棲霞城南12.5公里處,屬楊礎鎮管轄。明成化年間,楊姓由雲南遷於此地,形成居民聚落。2005年,楊家圈村有居民220戶,人口707人。楊家圈古文化遺址。1956年,省、縣兩級文物考古...

河姆渡時期石器 骨器鑑賞

河姆渡文化因首先於1973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現而得名,近幾年來已發現河姆渡文化遺址20多處,在浙江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遺存,以寧紹平原東部...

舊石器考古發掘方法再思考

一般認為,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後崗發現三疊層是考古學史分期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此後我國田野考古逐步推廣按土質、土色區分堆積的方法①。後崗的發掘結束了以往人為的水平層位的發掘,而開闢了以文化層位...

從史前文物看,浙江的文明史有多久?

導語:自1936年杭州古盪和良渚遺址發掘以來,浙江的史前考古已走過近80年的歷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成果豐厚。撰文: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明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是誰在8000年前創造了如此先進的文明?

經過多次的碳14測定和考古專家們的反覆研究分析,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年代上限距今8000年,是長江下游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而且它的器物特徵不同於長江下游地區已知的各支考古文化...

「川滇通道」歷史上溯至4600年前

記者昨天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新發現的四川鹽源皈家堡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填補了鹽源盆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空白。這些遺蹟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上溯到距今至少4600年。「這是目前川西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