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腳下 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器 飾品欣賞 及勞動工具展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汶口文化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

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

器型有鼎、鬹、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

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

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彩陶背壺。

彩陶盉

了 以上為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

豬狗形陶鬹,1974年山東膠縣三里河出土

以上圖片取自微博物館的微博。

八角星紋彩陶豆。

高29、口徑26CM。

盛器。

豆盤外壁飾八角星紋樣。

有人認為是表現光芒的太陽;也有人認為四射的八角寓意著廣漠的天空,中間的方形象徵著大地,取天圓地方之意。

1974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彩陶鼓。

高41、口徑30CM。

樂器。

近鼓面處有一周扁錐狀突起,用以繃緊鼓面。

鼓身繪連環花瓣紋。

1978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彩陶釜。

高30。

8、口徑32。

4、腹徑41。

2CM。

盛食器。

器體龐大,上部施紅色化妝土,用白彩色邊,繪雲雷紋。

1978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紅陶獸形壺。

高21。

6CM。

水器。

背有提手,尾根部有筒可注水,嘴可倒水。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白陶雙層口鬹。

高38CM。

溫酒、水器。

1977年臨沂大范莊遺址出土。

白陶三足盉。

高15。

8CM。

酒器。

白陶要選用一種特殊的坩子土,在窯內1200度的高溫下,方能燒制而成。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白陶雙扳鬹。

高34。

1CM。

溫酒、水器。

形象如鳥展翅欲飛,東夷部族以鳥為圖騰,幫塑造出鳥形,成為富有地方文化特點的器物。

紅陶鬹。

水器。

微扁的折腹處與頸之間由一繩狀把手相連,整器造型獨特。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紅陶折腹鼎。

通高28、口徑13。

5CM。

炊煮器。

大環形鈕的蓋子,獨特的器身使熱量不易擴散,既節省能源,又增加窗口的容量,下承三扁鑿形足。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陶鼎

紅陶扳鼎

白陶鬹。

西夏侯遺址出土

黑陶高柄杯。

西夏侯遺址出土

灰陶鏤孔器座。

高35、底徑25CM。

器座。

器身布滿圓形鏤孔,是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代表作之一。

1971年鄒城野店出土。

灰陶觚形杯。

高22、口徑14。

9CM。

祭祀用器。

此杯遺址早期發現較多,中期少有,為大汶口遺址的典型器物。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陶單把杯。

高14。

3、口徑7CM。

酒器。

白陶,腹一側略呈絳紅色。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 紅陶尊型漏器(鼓樂器)

大汶口文化 白陶單把杯 龍山文化 黑陶單把杯

陶盉

大汶口文化的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角器和蚌器。

石器有鏟、錛、斧、鑿、刀、匕首、矛等,有的石鏟和石斧鑽有圓孔。

還有一些帶柄石鏟和有石錛。

骨器有鐮、魚鏢、鏃、匕首和矛。

角器有鋤、魚鏢、鏃、匕首。

蚌器有鐮和鏃。

另有少量的陶網墜和陶紡輪。

玉耳墜、石環、綠松石耳墜

穿孔石鏟

大汶口文化 龍山文化

左為大汶口文化

石鑿。

石鐮。

石錛。

石紡輪。

大汶口文化的雕塑工藝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多數是墓內的隨葬品。

雕塑品有象牙雕筒、象牙琮、象牙梳、雕刻骨珠、骨雕筒、骨梳、牙雕飾、嵌綠松石的骨筒、雕花骨匕、穿孔玉鏟、玉珠,以及陶塑動物等。

這些雕塑品,製作都相當精細,造型優美,是大汶口文化中頗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黃玉鏟。

長17。

8、寬7。

2、厚0。

4CM。

禮器。

玉色淡黃,細膩溫潤。

器作扁平長方形,形制規矩,磨製精細。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玉斧。

長13。

7、刃寬7。

6、厚1。

4CM。

禮器。

玉質瑩潤,通體磨光。

1972年章丘董家遺址出土。

玉笄。

長8。

9CM。

裝飾品。

玉色青中泛黃,間有白色沁斑。

器體磨製光滑,素麵無紋,一端略寬,磨成鈍尖,另一端近尖部兩側有小刻口,截面呈菱形。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有段石錛。

長14、寬4。

3、厚3。

4CM。

工具。

為矽質砂岩製成,單面刃,通體磨製光滑。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有孔玉鏟。

長15、寬10。

1、厚0。

5CM。

禮器。

梯形扁平狀,雙肩斜收,刃部外弧,肩部對鑽大小兩孔。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玉串飾。

環徑3-5。

1CM。

裝飾品。

串飾由單、雙、四連環以及綠松石等11件組成,玉片磨製輕薄,呈色有青有白,玉色瑩潤。

1971年鄒城野店出土。

玉臂環。

直徑9。

8、厚0。

5CM。

裝飾品。

玉色青中閃黃,晶瑩滋潤,白色沁斑一目了然。

器作扁平圓形,外緣不如內緣加工精細。

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

骨矛、骨匕

鏤雕旋紋象牙梳,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

圖片取自微博物館的微博。

陶鐲 束髮器

文字:

灰陶大口尊。

釀酒器。

陵陽河遺址的刻畫符號就刻在這種大口尊的器壁上,被稱作「陶尊文字」。

經專家解讀,這些刻畫符號分別表示「炟」、「靈」、「凡」、「斤」「南」「戉」等字,記錄著只有我們的祖先才能夠清楚的神秘信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磁山文化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作者:張海江 磁山,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八千多年前原始農業革命盛世。磁山遺址揭示了當時最早時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並獲得粟、家雞、胡桃等多項世界性重大發現,而被專家稱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

滕州歷史:北辛遺址

北辛遺址位於官橋鎮北辛村北部,距滕州市城區約28公里。遺址地處薛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三面臨水,這裡是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相對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遺址東西長50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