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張海江

磁山,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八千多年前原始農業革命盛世。

磁山遺址揭示了當時最早時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並獲得粟、家雞、胡桃等多項世界性重大發現,而被專家稱為「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界重大突破」,震驚了國內外考古界和史學界。

據實物考證,當時的農業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由於農業和其他生產活動的需要。

原始手工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

磁山文化在我國特別是華北地區的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多項重大發現至今仍保持著世界和國家的最早記錄。

磁山文化的原始手工業包括制石、制陶、制骨、制蚌、紡織和編織等項目。

它們同當時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知道,石器是磁山文化主要生產工具。

石器的製作方法有三種:一是打制,二是打磨兼制,三是磨製。

磁山遺址出土的石器所使用的石料多系就地取材,石質可分為火成石,沉積石,變質岩三類。

其中有閃長岩、透輝石、方解石、石英岩、矽岩石灰岩、板岩、石英矽岩等,上述岩石在河北省南部及太行山區普遍存在。

石錘,石斧多為矽化、石灰岩、石英岩,石鏟多為透輝石、鐮、刀為泥板岩,磨盤和磨棒為石英砂岩。

當時磁山先明都是按照石器對石材硬度的需要而考慮選擇的,因而多是就地取材的。

打制石器就是用一塊石頭來敲砸另一塊石頭,利用被敲砸破損的那塊石頭的鋒刃作為工具使用。

打制石器製作起來比較方便,因此它所占的比例比較多,到了晚期才慢慢地減少下來。

打制石器器形的種類不多一般有石鏟、石斧、敲砸器、刮削器、石刀、礪石等數種。

石斧即用來砍伐叢林,開闢耕地,又可作為手工工具。

石鏟即可用於翻地,又可用於挖掘窖穴。

敲砸器是敲砸什物的工具。

刮削器是用來切割肉類刮制皮革的工具,石刀是收割用的農具,礪石是把打制後的石材,研磨去掉石刃成型使用的磨製的工具。

磨製方法是新石器時代普遍運用的一種石器製作方法,這時的磁山先民廣泛使用這種方法來製作石器。

據考證,磁山遺址出土的磨製石器是我國發現的當時最早的磨製石器,距今八千多了。

磨製石器製作過程首先把石料製成粗坯,然後放在礪石上醮水加砂研磨,器身和鋒刃的表面經過研磨之後,就變得異常平整光滑。

磨製石器的製作方法雖然比打制石器要複雜得多,但是它比打制石器更便於使用,所以它的流行就越來愈廣泛,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打制石器被磨製石器完全代替。

磨製石器的種類比較複雜,大部分根據用途的不同而出現了不同的器形。

磁山遺址出現的磨製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錘、石鑿、石錛、石磨盤、石磨棒、石棒、石球、彈丸等器形。

如:斧、錘、鑿、錛等是砍伐樹木,建造房屋和加工木器的工具。

後來用金屬製成的斧、錛、鑿、錘等工具也還是承襲了這些形制。

鏟是農業上使用的主要生產工具,石鏟的形狀主要是舌形的居多,也有呈長方形或梯形的。

石鐮,體扁薄,前端窄,後端寬大,彎曲成月牙形。

石鑿呈棱形,平圓頂。

石錘,柱狀,兩端圓,直到現在的同類生產工具,還大體上保持著這樣的形制。

石磨盤、石磨棒是用於碾磨穀物糧食加工工具,磨盤多呈橢圓性和鞋底狀,三足或四足,少量無足。

磨棒有圓柱狀或棗核狀,均琢制而成。

另外,還出土了石棒,石球,彈丸等石器。

打磨兼制石器在出土文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石器的器體由打制和磨製綜合而成,石斧、石鏟、石鑿、石錛等農業生產工具只是刃部,局部磨光,製作相對粗糙。

還出現了平面為圓形,周邊經過磨製,但有的不很規整,出土時均置於圈足罐上的器蓋若干,此外,還有彈丸等器形。

磁山遺址中出土的石器每一件都凝聚著磁山先民的勤勞和智慧。

出土的石器大部分為農業生產、加工工具。

而八十八個窯穴儲藏的大量粟類,反映出磁山文化時期農業進入較高發展階段。

陶器是古代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所取得的首批重要成果之一,是考古學中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項重要特徵和標誌。

磁山遺址出土盂,支架、罐、三足缽等一批器物,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當時最早的原始陶器。

陶器與人類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不僅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用具,也加強了定居生活的穩固性。

磁山文化的制陶技術雖然最早,但是磁山先明已經在實踐中掌握制陶技術,並且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為我國制陶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它不僅反映了磁山文化時期的一些社會特徵,而且也對探索我國陶器的起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至於磁山文化時期的燒制陶器方法,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迷。

但是發現出土了較多的有蘆葦、荊笆、草拌泥。

草拌泥痕跡的燒土塊,燒土面等遺蹟。

結合磁山文化時期出土的陶盂、支架燒火做飯原理。

半地穴式居室建築基址。

儲糧窯穴工程所達到的先進建築水平等綜合分析。

八千年前的磁山先民已經具備建造最原始陶窯(陶窯形狀多為圓形,稱為「饅頭窯」)的能力。

磁山先民用草拌泥等建築材料築成窯室。

每坐陶窯分為火膛和窯室兩部分,有火道、火眼相聯。

燒制陶器的過程大體是這樣:先把制好的陶坯放入窖室,然後在火膛里燃起火來,火焰通過火道進入窖室,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陶坯被燒製成陶器,在燒制過程中,火候最高可達一千度左右,因而燒出的陶器堅硬美觀。

由於陶窖不曾密封,陶坯中的氧化鐵得以充分氧化,結果燒出的陶器絕大部分呈紅色或紅褐色。

此外,也有少量的陶器燒製成灰色或黑色,這可能是由於燒法的不同所致,上述情況可以說明,當時的人們在實踐中逐步掌握了燒窖的基本原理,陶窖的結構已逐步改造成合理化、標準化。

控制火候等技術也在逐步提高。

製作陶器是一種專門技術,可能是由有制陶經驗的婦女擔任的。

她們選用細膩的粘土作為原料,並根據器物的用途對原料進行適當加工,如燒制耐火炊煮。

陶器就在原料中攙入適量的砂子。

陶坯的製作方法大約是這樣:先用水把陶土調好,搓成泥條,然後再用泥條迴旋盤成陶坯的雛形,或者用泥疊築成一定形狀的粗坯,最後蘸水把里外抹平。

陶坯就製成了,一盤大型陶坯都採用這種製法。

比較小型的器物,多用手捏塑的方法製成陶坯,陶器的製法均為手制,用泥條盤築法和手捏製成。

一些陶器的內壁,往往凹凸不平,器形不規整,常見至扭變形的現象。

陶器的燒制火候據測定:細泥紅陶為930℃,夾砂陶為880℃,部分陶器陶色不勻,有紅、黑、黃色的斑點。

陶坯的表面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磨光,當陶坯半干以後,用光滑的石子壓磨陶坯的表面,使它縝密,平整,再經燒制,就顯得光澤潤滑,更加美觀。

這種壓磨方法,使用得非常普遍。

另一種處理方法是在陶坯未乾的時候,壓印繩紋和條紋。

將剛剛塑好的陶坯放於紡織物上壓印而成,從印痕上觀察,紡織物可能取材於麻或其他植物纖維。

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加固陶壁,同時這些紋飾又增加了陶器的美觀。

為了適應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陶器也製成多種樣式:像炊具鳥頭形支架,大口直腹平底盂,三足缽等。

陶灶可以隨意搬動,做飲事更加方便。

飲食陶器有碗、杯、盤、缽等。

貯藏食物和盛水的有深腹罐、直沿罐等。

汲水和運水的用具有小口長頸球形雙耳壺、小口長頸橢圓形雙耳壺,敞口深腹雙耳壺,敞口深腹雙耳罐等。

直到漢代汲水罐還基本上保持著類似的形制。

磁山遺址出土的陶器均為手制,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很少。

陶器以素麵為主,陶器中40%以上器表飾有紋飾,其中以繩紋的數量為最多,編織紋和蓖紋次之,附加堆紋和剔刺紋的數量較少,僅有個別陶器飾指甲紋、藍紋和方格紋,而附加堆紋為泥條組成的波折弧線、斜線、平行線紋帶,最具特色。

部分器物還安有乳釘、雞冠耳、扁耳、半環耳等飾物。

剔剌紋在器表上剔剌成小凹點,並組成不同的圖案。

看來,磁山先民當時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念和裝飾藝術。

磁山文化陶器雖然以夾砂陶為主,但從摻砂情況看,普遍比較均勻,砂的顆粒不多,器物表面一般比較平整,且出現了製作比較精細的細泥紅陶,還有少量彩陶。

陶製品除生活、生產使用的陶器外,還出土了漏斗形器(陶蓍器)、彈丸(陶丸球)、紡輪、祖形器等。

磁山文化有了比較進步的紡織手工業。

紡織的原料主要是野麻植物纖維。

人們把野麻纖維剝取下來用陶片磨製成的紡輪搓成細線,然後用最原始紡織工具骨匕、骨梭、角梭編織成麻布。

根據陶器上所印的麻布痕跡來看,經緯線緊密交織,均勻規整和現在粗麻布相近。

有了麻布,人們就能縫製比較象樣的衣服了。

漏斗形器,夾砂褐陶,嗽叭形,上部似杯,中有穿孔,直通底面,飾斜蓖點紋。

有的專家認為可能是向小口器內注液體的用具。

綜觀磁山文化時期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與農時有著直接關係。

它應是「立竿見影」,以測「日」的插竿基座,也就是說用來測日影長度,以便掌握時辰、節氣,以便祭祀、占卜、指導農作。

彈丸原認為是打獵使用的,而當時磁山先民是以糧食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社會,陶丸球又與糧食同時出土,應是用來說教記事、記數和占卜,形成了後來的易經術數,為八卦之源。

陶制祖形器,其形象男性生殖器而被看作是一種生殖崇拜。

磁山文化的陶器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內涵,在中國歷史軌跡中有著重要地位。

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中,也有不少是用獸骨、鹿角、獸牙和河中的蚌殼製成的,其中尤以獸骨為最多,象骨制的箭頭、魚鏢,為漁獵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骨制的,錐、針等,可用來穿剌皮革,縫製衣服。

骨制的匕、梭和角梭是用來紡織的工具。

還有許多束髮用的磨製精緻的骨笄。

用蚌、貝類和獸骨、牙製成的裝飾品,用獸肩胛骨製成的鏟、刀。

單翼帶倒剌的魚鏢,扁平柳葉形、四棱形、三角形錐狀的骨箭頭,其體彎曲一面拱起裡面刻槽橫斷面呈拱形的骨梭,以及蚌鏟、蚌鏃、蚌刀、刮削器等。

在當時,編織工藝也是相當流行的,但由於編織的東西很少保存下來,我們也就難以了解當時編織工藝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了。

不過從磁山遺址出土的燒土席紋、陶器上印著的麻布,植物纖維印痕上看來,當時的編織工藝應是相當發達的。

當時磁山先民已經能夠編織席、魚網和籃,紡線織布以及縫製衣服等等手工業生產了。

★編輯:曲樑

更多精品內容,歡迎閱讀文字友情微信公眾平台(微信ID:wenziyouqing)。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匯聚天下文友,傳遞文字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八千年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居然在武安!

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有著獨立的起源和發展。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結束了舊石器時代或中石器時代是以採集和漁獵生活的主要手段,而發明了農耕、畜牧,這是人類經濟生活...

中華文明探源--磁山文化

長城網2月4日訊(通訊員張海江)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武安市西南17公里磁山鎮磁山村東1公里的台地上。遺址面積約14萬多平方米,系1972年發現,同年進行調查試掘。自1976年至1998年的20餘年間...

內蒙古化德縣發現八千年前村落遺址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 公里處。遺址位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南北向為緩坡,呈簸箕形狀,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南部與起伏的山丘相連,遺址中南部被現代沖...

神德宮文化遺址

神德宮文化遺址位於九龍山西側的一塊台地上。遺址發現時高出河床約10米,呈梯形狀,總面積6.4萬平方米。遺址依崖傍水、北高南低、文化層深淺不一,最深約7米。南部為燒陶區,北部為居住區,西部為墓葬...

磁山丨中華文明源

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十四萬平方米,分上下(即早晚)兩個文化層。它的年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用碳-14測定的數據距今約8000年,後經中國科學院地球與地質研究所用植矽體方法學對磁山文化層年代...

滕州歷史:北辛遺址

北辛遺址位於官橋鎮北辛村北部,距滕州市城區約28公里。遺址地處薛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三面臨水,這裡是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相對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遺址東西長50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