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醫院首次試行開放 讓歷史有尊嚴地活在當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故宮文物醫院首次試行向公眾開放,參觀者提前預約,就可以現場看到文物修復師如何對書畫、唐卡、龍袍等文物進行修復——

探訪「文物醫院」


今年5月31日,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發布一則公告:為更好地向公眾展示和宣傳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積極回應廣大公眾對於故宮文物保護事業的關心,故宮文物醫院將於近期向公眾預約開放參觀。

2018年6月9日恰逢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故宮文物醫院於當日上午首次試行對公眾預約開放。

文物醫院是什麼?參觀文物醫院又能看到什麼?此次開放對於文物和故宮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緣起

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文物醫院成立於2016年12月29日,位於故宮西側城牆下、內金水河畔,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按照使用功能分為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室、文物保護修復輔助業務三大部分,匯集有200名文物保護專家。

擁有「古陶瓷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希臘文物雷射技術聯合實驗室」「同步輻射與文物保護聯合實驗室」等重點實驗室。

國際文物修護學會培訓中心也設立於故宮文物醫院。

記者發現,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爆紅,把從不示人的文物修復展示在大眾面前,人們對於文物修復這一原本冷僻的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文物醫院正是故宮修復文物的專業機構,也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專業人員數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

之所以命名為故宮文物醫院,是因為文物修復是一個科學而專業的過程,像患者到醫院看病一樣,需要有傳統技術的工匠作出經驗性的判斷,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讓文物獲得新生。

據了解,文物醫院匯集了200名文物保護專家,擁有多個重點實驗室。

單霽翔院長表示,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修復有悠久的歷史,文物修復類別包括書畫、金屬、鐘錶、陶瓷、木器、漆器、鑲嵌、紡織品等,並擁有「中國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術」「古書畫人工臨摹複製技術」「中國青銅器傳統修復、複製技術」「古代鐘錶傳統修復技術」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每一件文物藏品接受修復之前,都需要對其歷史、材質、成分、結構,以及狀況進行科學的分析檢測,以便在修復過程中最大程度地保護歷史文化信息,不改變文物原狀,實現傳統工藝技術傳承,因此,需要制定詳細的修複方案,之後才能開始動手實施修復保護,並公開出版修復保護報告。

在醫院,醫生往往通過超聲波、CT等專業醫療設備的檢查結果對病患作出診斷。

在文物醫院,記者發現,這樣的技術設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文物修復也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故宮博物院為這座全新的文物修復中心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如文物專用CT機、顯微觀察設備、材料分析設備、無損探傷設備等,使現代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於文物修復工作。

 開放

2017年11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陪同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川普和夫人梅拉尼婭參觀故宮博物院。

在故宮文物醫院,兩國元首夫婦先後觀賞了鐘錶、木器、金屬器、陶瓷、紡織品、書畫等文物修復技藝展示,現場參與書畫修復體驗,並共同觀看了珍品文物展。

在織繡文物修復工作室,川普夫婦在一件18世紀的「明黃色緙絲女夾龍袍」前駐足凝視,這是一件清代乾隆皇帝最寵愛的皇后穿的禮服,主要用於重大慶典及祭祀活動,工藝精湛,技法精妙,彌足珍貴。

在書畫修復室,兩國元首夫婦一起體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的一個重要部分——托畫心。

對於這個細節,《人民日報》特別提及:「在習近平夫婦的招待中,有一項是跟川普夫婦一起體驗文物修復的『托畫心』,正所謂『三分畫,七分裱』,細節決定成敗,遠方的客人興致勃勃,按照要求做完之後,驚訝地連看了好幾眼。

今年6月9日,故宮文物醫院首次試行向公眾開放,迎來了40名預約觀眾。

根據文物類型,故宮文物醫院長長的通道兩側排列著文物修復室,參觀者隔著玻璃,可以看到文物修復師在對書畫、唐卡、龍袍等文物進行修復。

通道兩側展示著唐三彩駱駝、銅金剛佛母等代表性修復文物,牆上還掛著案例展板,介紹修復過程和技術。

為何只能隔著玻璃看?文物醫院負責人解釋,為了在開放參觀時不影響文物修復師的工作,故宮決定控制文物醫院的開放時間和參觀人數,並且參觀時只能在窗外觀看,不能進入修復工作室。

有意思的是,首批文物醫院志願者也在當天正式上崗。

25名志願者從871份簡歷中遴選而出,中青年女性居多,以教師、高校碩博士為主,還有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主持人等職業。

他們接受過文物修復專家的崗前培訓,負責向觀眾介紹文物醫院和文物修復內容。

信念

是什麼樣的信念讓故宮博物院決定向公眾開放文物醫院呢?單霽翔院長不久前在國家檢察官學院所作的《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實守望者》的專題報告中,有這樣的解釋:「剛到故宮博物院的時候,簡介的手冊上寫著:這裡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寶庫。

但第二天走在觀眾中間,卻感受不到這些『最』。

因為70%的區域都立著一個牌子:非開放區,觀眾止步。

藏品雖然多,但99%都沉睡在庫房裡。

觀眾們走馬觀花,不求甚解,只是到此一游而已。

這些世界之最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人們難得的文化之旅獲得了什麼?我們這些文化遺產究竟給人們貢獻了什麼?」

單霽翔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諸多重要場合屢屢提及「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以多種方式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等文化發展理念。

文物是舊時代的東西,它們只能被陳列、被觀賞,怎麼活起來呢?總書記卻說,我們燦爛的文化遺產,不但有輝煌的過去,還應該有有尊嚴的現在和健康的未來。

活起來,就是活在人們現在的生活中。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單霽翔表示:「聯繫文化建設情況,我們也可以發現類似問題。

以博物館為例,近年來,故宮博物院著眼於故宮文物和觀眾安全,推出了旨在限流分流的每日8萬限流目標、實名制售票和全網售票,儘管如此,每年觀眾人數仍然不斷攀升。

2015年石渠寶笈特展引發『故宮跑』,2017年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再現爭先觀展的盛況。

這些文化現象顯示了廣大民眾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

 創意

除了開放文物醫院,故宮的新媒體和數字化建設也是文化創意的一部分。

單霽翔介紹,故宮博物院通過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帳號、研發手機導覽應用等多種現代、時尚、便捷的方式,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故宮和故宮文化。

從2012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嘗試探索基於移動設備的觀眾服務及文物藏品介紹應用程式,為觀眾提供「數字故宮」的饕餮盛宴。

目前,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號「微故宮」關注人數已達30餘萬,推文閱讀量持續增長,多次創造「100000+」的閱讀佳績;以新浪微博為主陣地的官方微博三大帳號累計粉絲量570餘萬,其中新浪微博粉絲量226萬,多個話題均成熱門,創造了海量閱讀和高關注度,成為社會媒體爭相轉載的重要資源平台;先後製作發布《胤禛美人圖》《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故宮社區》等9款App,累計下載量超過480萬次,其他全新App數字作品也正在持續研發過程之中。

故宮博物院還與阿里巴巴、騰訊等先後進行合作,探索傳統文化IP的活化模式。

「讓那些與故宮文化相關的歷史人物、知名畫作都鮮活起來,賦予他們年輕的心態,使用現在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例如QQ和微信、玩VR、收電子郵件等。

 規劃

2017年1月,由中國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建築歷史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共同編制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5)正式公布。

《故宮保護總體規劃》(下稱《規劃》)是故宮博物院迄今為止,第一份以文化遺產價值整體保護為目標的專項保護管理規劃。

在傳承文化遺產保護強調完整性的立場上,系統梳理了文化遺產的價值,第一次鮮明地提出故宮價值的三大主題,即中國古代官式建築的典範、明清宮廷文化的見證、中國古代藝術的精品;第一次經由宮廷文化價值主題,將故宮不可移動的龐大建築群體與可移動的珍貴館藏文物統一在一個共同的價值主題下,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內在關聯;在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利用、管理與研究諸方面,充分體現出當代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系統理念。

針對故宮博物院現存的各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突出問題,《規劃》逐一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級、分類、分區、分批規劃措施,由此走向「遺產價值的整體保護」規劃目標。

讓觀眾有尊嚴地參觀,讓歷史有尊嚴地活在當下。

隨著《規劃》的批准公布,故宮博物院正在加大執行力度,全面落實總體規劃的內容。

「讓故宮博物院不僅成為觀看文物的地方,而且是溫暖人心、滋潤心靈的場所。

」單霽翔說。

來源:正義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京 故宮文物醫院本周末向公眾試開放

央視網消息:在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故宮文物醫院將於6月9日試行對公眾開放,觀眾可在預約之後近距離觀看文物修復過程。為更好地向公眾展示和宣傳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積極回應廣大公眾對於故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