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考古現漢代古城 京津冀自古就協同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筆者從24日上午召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考古資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東漢多室墓。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供圖

陶倉樓

陶雞

今年2月到9月,通州區潞城鎮的胡各莊村、後北營村、古城村等地區展開考古工作,共發掘戰國-清代墓葬1092座、漢代城址1座(路縣故城)、漢唐窯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條,出土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鐵器等各類文物萬餘件(套)。

據介紹,此次考古共勘探101.3萬平方米,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大小。

而此次發現的漢代城址——路縣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區唯一的秦漢城址。

它在北京作為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經濟、軍事意義。


古城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記者獲悉,7月至9月,文物部門對路縣故城進行了總範圍約50多萬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初步勘查結合古城址的具體情況,可將古城遺址分為城牆基址、城內遺存、護城河和城外遺存四部分。

其中,城牆基址保存較好,四面城牆基址基本可以閉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

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代,今通州地屬燕國。

後王莽篡漢,改路縣名通路亭。

東漢建立後,廢莽所改,恢復西漢舊稱,但改「路」為「潞」,始稱潞縣。

至西漢,今天的通州區境設置了路縣,屬漁陽郡,而此處目前已發現的出土物,譬如直徑超過15厘米的漢代瓦當,因在當時一般屬於府衙規制,因此可以證明其作為區域政治平台的「身份」。

何以將這座故城「斷代」為漢代?在鑽探溝的包含物中,工作人員發現了漢代的錢幣、陶片,此外,城牆周邊溝壁上掛著的三個瓮棺葬,也可以看出是漢代的遺物,目前發現的鐵錛等生產工具,同樣帶有明顯的漢代特徵。

本次發掘的1092座墓葬,年代從戰國、漢代一直延續到遼金元明清,專家介紹,遼人來自大興安嶺,金人來自黑龍江,清人來自遼寧,均為周邊少數民族。

通過各個不同時代的墓葬,特別是中低層階級墓葬,能看出當年多元一體的國家狀態,且在多民族多地區,其他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能通過日常生活得以反映,如滿人自古尚火葬,到了北京地區就改成了土葬,其中體現其對漢文化的認同。

此外,這1092座墓葬中,戰國-漢代墓葬數量占總數的79%,為探索北京東部地區漢代以來的社會文化面貌、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密度和分布、喪葬習俗等提供了證據。


考古資料還表明,副中心的考古發現與天津、河北等地的同類遺存極為相似。

京東、津西、冀中地區,自古以來文化面貌上呈現一體性。

這裡是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遊牧民族不同民族間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區域,由此孕育了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文化。

考古發現豐富了副中心地區的文化內涵,提升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化底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現大量戰國遺存

「要動土,先考古。」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文物部門從全國挑選了2000餘人參與此次考古勘探,共完成100多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相當於142個足球場。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

東漢時期 通州已是宜居地

本站文章謝絕轉載,否則法律後果自負!法制晚報訊(記者 趙穎彥) 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藏」著萬餘件文物和109...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 數說考古發現大陣容

千餘古墓現身北京通州,考古成果頗為豐富。發掘結果證明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通州歷史上推千年;漢代古城城址被發現;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

通州路縣故城角逐考古界「奧斯卡」獎

是通州已發現最早的古城;全國有25個項目參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當選名單4月揭曉新京報訊 (記者黃穎)4月10日至12日,有國內考古界「奧斯卡」之稱的,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 數座博物館將亮相副中心

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通州區文化委副主任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