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墓中出土的兩件最珍貴的文物,竟然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到楚國和楚文化,絕大多數人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湖南、湖北。

而事實上,楚文化的發祥地其實在淅川一帶,楚國歷史上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建都於此,自西周初開國以來的300多年裡,這裡一直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據司馬遷的《史記.楚世家》記載。

商末周初,楚人始祖祝融後裔的一支,由北遷徙到丹陽。

丹陽在丹、淅交匯處,因處丹水之陽,故稱「丹陽」。

眾多歷史記載,丹陽是楚國最初的都城,其遺址即丹江東岸淅川埠口李園至十二里河之間的「龍城」。

該遺址如今已沉睡在丹江口水庫的湖底。

但在1975年由於水位下降,被水沖刷的城址露出了水面,考古者對其進行了測量,並發掘了春秋時期的陶罐、陶盆等文物。

1977年,在位於倉房鎮的下寺,水位下降露出了春秋古墓。

由此,在龍城附近相繼發掘了28座春秋楚墓,20多座楚國貴族墓群,5座大型車馬坑,古墓總數達到2000多座,出土文物上萬件。

淅川已發掘的春秋楚墓中,最著名的是1978年發掘的楚令尹子庚墓。

該墓在漢代已遭盜掘,但還是出土了大型青銅禮器80餘件,車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貝等 6000餘件,其中通高在61.3至68厘米之間的列鼎7件。

因鼎內有銘「王子午」,故稱為「王子午鼎」。

青銅器向以有銘文者為貴,該鼎內鑄銘14行48字,記述的是「王子午」擔任楚國令尹時的政績。

「王子午」即「問鼎中原」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的兒子——子庚。

子庚墓出土的另一套價值連城的文物是「王孫誥編鐘」。

編鐘是先秦時期的宮廷樂器,也是古代帝王權利的象徵。

王孫誥編鐘共26枚甬鍾,是目前我國出土的春秋時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廣、音色最好、製作最精緻的編鐘。

這套編鐘為雙音編鐘,一個編鐘以正鼓部和側鼓部可以同時敲出一個非常和諧的三度音程,其音域可跨越四個半八度。

這表明在十二平均律由明代的朱載堉提出時,其律制在春秋時期已廣泛地應用於實踐中了。

王孫誥編鐘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

每個鐘上面都鑄有銘文,內容相同,其中「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孫誥擇其吉金,自作和鍾」表明這套編鐘是由王孫誥製作以孝敬其父子庚的。

這套編鐘也因此被定名為「王孫誥編鐘」。

此外,該墓出土的石排簫是全國首次發現的實物排簫,也是極具歷史價值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歷史文化展:家園(3)

鄭韓故城遺址位於很難新鄭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處。原為鄭國都城,公元前375年韓國兼并鄭國,遷都於此,又稱為韓國都城,直至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為止。城市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牆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