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歷史文化展:家園(3)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鄭鄭韓故城遺址
鄭韓故城遺址位於很難新鄭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處。
原為鄭國都城,公元前375年韓國兼并鄭國,遷都於此,又稱為韓國都城,直至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為止。
城市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牆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城分布著冶鐵、鑄銅、制骨、制陶、制玉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整過的社稷祭祀遺址及高級貴族陵墓區。
西城內有一個規模較小的城址,可能是宮城。
在西城東南隅的李家樓附近,發現鄭國貴族墓區,著名的「新鄭彝器」就出土在這裡。
李家樓鄭公大墓共出土包括成對大型蓮鶴方壺在內的完整青銅器近百件,史稱「新鄭彝器」,是春秋中期承前啟後的極具代表性的器群。
這些青銅器形體之碩大,製作之精美,顯示了鄭國作為春秋初年小霸的影響力。
這種形制的鼎在鄭公大墓共出土六件,是兩組羞鼎,剛好配置鄭公大墓出土太牢九鼎與太牢七鼎各一套。
羞鼎也叫陪鼎,一般為小鼎,用來盛羹湯、肉醬等。
因為升鼎所盛為大羹,所謂「大羹不和」,就是不調滋味的白肉,所以,用羞鼎盛美味佳肴來區別升鼎的食物。
從盛食物角度來說稱為羞鼎,從它作為作為升鼎之外的加饌之鼎的作用來說,又稱為陪鼎。
淅川楚墓群
淅川楚墓群位於河南淅川丹江口周圍,由下寺、和尚嶺、徐家嶺等數十處墓地組成,是規模較大的東周時期楚國貴族墓地。
淅川楚墓群出土的大批精美青銅器及其銘文,對研究楚民族遷徙過程、楚都丹陽、楚國與北方各諸侯國關係、楚國郡縣制度和當時的禮樂制度等都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這尊神獸出土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徐家嶺一座春秋時期的楚國墓葬中,它高48厘米,長著龍頭,虎身和龜足,形象詭譎,造型誇張,集多種動物的外形於一體。
它的身體採用了錯金銀,包金銀,線刻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布滿龍鳳紋飾,同時通過鑲嵌翠綠色的孔雀石的方法來達到雍容華貴的裝飾效果,它複雜的造型和紋飾反應了楚國人注重裝飾的審美取向。
神獸的頭部十分奇特,呈倒梯形,雙眼小而銳利,獸腳由六條蜿蜒纏繞的小龍構成。
神獸口吐長舌,兩頜處裝飾有立體的花卉,讓神獸在威猛之餘又顯得憨態可掬。
最為奇特的是頭部和舌頭等部位都可以隨意拆卸和組合,此為採用當時非常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而成,體現出春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神獸背部裝飾有一頭小神獸,也是龍頭,虎身,口中銜一條吐舌的曲體龍。
對於它的用途,學術界尚有分歧,有的學者認為可能是鎮墓獸,還有的專家結合背上與腹下的鈕與方形的插孔,以及為增加整器額支撐性和穩定性而將大神獸四足作扁平蜷曲狀來看,該器應為鼓、編磬等需要懸掛、托舉類樂器的器架構件。
據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楚國的一位王室貴族。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雖然後來被秦國所滅,卻留下了豐富的楚文化,這一文化對龍非常崇拜。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葉公好龍」,但是葉公眼中的龍到底是什麼樣子,卻沒人知道。
青銅神獸的頭部造型讓人們看到了春秋時期楚國人眼中的龍首形象。
牢鼎主要用於盛放各種肉食,也叫正鼎或升鼎。
由於牢鼎能夠體現各等級貴族的永鼎規範,因此,古代禮書上稱它為「正鼎」。
有因為祭祀時把牲肉從鑊鼎中取至牢鼎的過程稱作「升」,所以又叫「升鼎」。
周代用鼎制度的核心,就表現在這類鼎的用數上,即所謂列鼎。
列鼎的本義是指「列鼎而食」,擺列成套的鼎食以祭祀和用享。
西周的列鼎制度是貴族確立嚴明等級的體現,實際上也是規定了不同等級貴族所能向用的肉食珍饈種類,但從春秋開始,諸侯貴族往往僭越,即「禮崩樂壞」。
從禮書中還可知,周代禮制用鼎又有鑊鼎、牢鼎和羞鼎的區分,而一般所謂的列鼎都是指的牢鼎的用鼎數。
此鼎出土於春秋霸主楚莊王第五子、楚國令尹「王子午」的墓中,這種束腰平底的鼎式,常見於楚國貴族墓,具有楚地文化的突出特徵,是楚國青銅文化的獨特之處。
此鼎氣勢恢宏,紋飾富麗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該列鼎共有7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
整組器物造型雄偉,製作精良,裝飾繁縟,精細華美,且多處使用了焊接工藝,顯示出春秋晚期楚國青銅鑄造技術的高超水平,表現出楚國青銅器的嶄新風貌。
鼎內壁及底部有纖秀雋美的鳥篆銘文84字,記載了器主人鑄造這套列鼎的用意:表達對先祖的追思,敘述王子午施德政於民的業績,並教育子孫需以此為準則。
鼎內壁銘文大意: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選擇銅材鑄作此套銅鼎,用來祭祀其祖先神靈,希望獲得長壽。
王子午勉勵自己行事恭敬從容、小心謹慎、謙敬地參與盟祀,以期永受其福;王子午希望自己無所畏懼並避免過失,體恤百姓,施政德於民,並不忘保其威儀;最後,王子午希望後世子孫以此為準則,永世勿忘。
俎是用來切肉的几案。
商周時期的日常用俎常以木、石製作而成,青銅俎則用於祭祀、宴饗等禮儀活動。
在祭祀過程中,將鼎中烹熟的胙肉撈出、初步分割後,再置於青銅俎上細切,以供祖先享用。
該青銅俎設計巧妙、造型靈動,鏤空龍紋具有顯著的楚文化風格。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鼎、俎、匕是成套配合使用的完整器具。
淅川徐家嶺楚墓,是繼下寺楚墓之後在河南發現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群。
墓內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其中許多都鑄有銘文,對於進一步了解和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此鼎肩部刻銘文49字,根據其「歲在涒灘」銘文,有學者考證該鼎的鑄造年代為公元前507年,「涒灘」為歲星十二次之一,鄬夫人(左女右囂)青銅鼎是楚國實行歲星紀年的物證,也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歲星紀年的較早實物。
注1:文中照片均為作者拍攝。
注2:文字內容參考展覽說明及相關資料。
中華文明的瑰寶 兩三千年前的青銅器 個個價值連城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河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和重要發源地,在...
你知道淅川下寺楚墓群中,這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嗎?
淅川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淅川下寺楚墓群的發掘,印證了當時楚國的輝煌。在那裡出土的眾多文物中,青銅樂器最為引人注目。這些器物不僅器型高大,而且鑄工精湛,許多器物上有銘文,讓這塊沉寂多年的土地充滿了神...
春秋楚墓中出土的兩件最珍貴的文物,竟然是?
提到楚國和楚文化,絕大多數人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湖南、湖北。而事實上,楚文化的發祥地其實在淅川一帶,楚國歷史上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建都於此,自西周初開國以來的300多年裡,這裡一直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
春秋名器:蓮鶴方壺與淅川銅禁|國之重寶: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名器:蓮鶴方壺與淅川銅禁蓮鶴方壺與淅川銅禁是春秋時期的名器,蓮鶴方壺在河南新鄭鄭國國君墓出土,銅禁是在淅川楚墓出土。它們不但代表著春秋時期的青銅工藝、技術水平,而且都含有極高的歷史信息。蓮鶴...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下寺楚墓
春秋中晚期的楚國貴族墓地。位於河南省淅川縣東南60公里的丹江水庫西岸。1978一1979年,河南省博物館等單位組成的丹江水庫區文物發掘隊發掘了春秋墓葬25座、車馬坑5座。
春秋風采 戰國輝煌:這裡的重磅文物看不停
春秋戰國政治格局八方風雨、文化現象異彩紛呈湖南省博新館首個大型特展「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用240件/套珍貴文物通過政治大變革、生產大發展、技術大創新、思想大迸發四個方面帶觀
中國出土春秋時期文物最多的縣——南陽淅川縣
1977年以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淅川縣倉房鄉下寺附近相繼發掘了28座春秋楚墓和20餘座楚國貴族墓群,出土文物8000餘件。迄今為止,全國共發掘出4處楚國貴族墓群,其中有3處在淅川倉房的下寺附...
淅川下寺春秋楚國墓群出土的玉器欣賞
淅川縣下寺墓地位於淅川丹江水庫西岸,1977年因水庫水位下降而致使墓葬暴露,考古隊隨後在這裡發掘了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15座以及車馬坑5座,墓地整體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出土的玉器共計有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