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挖掘屬於普通人的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朱泓,1951年生於天津。
我國著名體質人類學家和生物考古學家,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兼人類骨骼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吉林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吉林省資深高級專家。
致力於體質人類學和古人種學、古病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歷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家史」
記者:與文獻研究和考據相比,考古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
朱泓:考古學是研究人類過去歷史的一門學科。
考古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發掘古代歷史的遺存,研究人類過去的歷史,地下出土的實物能夠補充傳統史書典籍的不足,因為一般意義上存在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很有可能受到主觀性和時代性的限制,記載的歷史並不全面,以各個朝代的正史為例,這些史書中記載的是當時當地的政治、軍事情況,對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是一筆帶過,記載不明確甚至不準確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正史很多時候對於普通人的生活根本沒有涉及,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研究的一個遺憾。
首先,歷史並不應該是帝王將相的家史,而應該記錄整個人類的歷史。
單就考古這門學科來說,它研究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考古挖掘的實物更多的是記載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是有血有肉的歷史。
第二,我們中文歷史文獻的記載,絕大多數是記載中原王朝的歷史,對於周邊少數民族的記載少之又少,很多時候是一筆帶過,記載不詳細的同時還有很多疏漏之處,這就給我們當下的歷史學研究帶來了很多障礙,而考古發掘卻是在用實物說話,所有的結論都是基於實物研究的基礎之上的,我們的工作對於歷史文獻研究來說是一個有力的補充。
「考古科研成果也是生產力」
記者:您怎樣定義考古學對於當下生
活的意義和價值?
朱泓:事實上,儘管考古學並不直接創造經濟財富,但卻是社會經濟運行中的重要力量,具有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地位。
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有很多可拓展的空間。
以吉林大學牽頭,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和四川大學共同創建的「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同創新中心」為例,它就是旨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而成立的,已經並將繼續為國家需求服務。
比如說,通過對某些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的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我們就能清晰地勾勒出這些少數民族的形成過程,通過對比,就能理清各個民族之間的淵源關係,這對於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意義非常大。
此外,儘管考古發掘這項事業本身由國家興舉,出發點是公益性質的,但是考古遺蹟的發現發掘,很有可能會帶來地區旅遊的增長點,成為提振地區經濟的有力引擎,由此可見,考古科研成果也是生產力。
記者:您主持建立了我國考古學界第一個從事古人骨DNA研究的專業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給考古學研究帶來了怎樣的助力?
朱泓:1998年,在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的資助下,我們成立了考古DNA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旨在通過研究分析生物的DNA,得出可靠的、值得信服的結論。
依託這個實驗室,我們吉林大學培養出了全國第一個分子考古學博士,出版了第一本分子考古學方向的專著,還編寫了第一本相關領域的教材。
除了在學界獲得了很多成績和認可之外,我們的DNA考古成果還應用於老山漢墓出土西漢王后頭骨的死者身份來源確定。
2002年,老山漢墓的發掘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發掘過程被中央電視台全程直播,其中出土的一個死者頭骨引發了人們強烈的好奇,一時間對於死者的身份就有了諸多猜測,這時候,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別委託兩家鑑定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公安部物證中心來進行頭蓋骨身份的鑑定,結果出人意料地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中科院的專家認為頭骨的主人是女性黃種人,是中原漢人,但公安部物證中心認為頭蓋骨的主人是西域胡女,一時間,兩家都不能說服對方。
這時我們的考古DNA實驗室作為第三方,參與到了頭蓋骨的鑑定工作當中去,通過提取和比對頭骨的DNA,得出了「頭骨屬於黃種人」的結論,由於這個結論是依託於DNA技術的,因此具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這樣就解開了一個公眾長期關注的謎題,同時也結束了兩家機構之間的爭論。
這也是我們的DNA考古研究成果第一次得到廣泛的認同。
這些年,隨著技術的日益成熟,類似的工作我們還做了很多,為我國的考古事業作出了很多有意義的貢獻。
「考古是一門有趣的學科」
記者:請您簡單介紹一下正在使用的針對考古研究的科技手段?
朱泓:考古學是發展得比較快的一門學科,尤其是科技考古的手段日趨多樣,現在看來,比較受人關注的考古手段有這樣幾個。
首先就是上面提到的分子考古學,也就是古DNA研究。
就是通過提取和分析古生物的DNA,確定生物的遺傳學結構,依靠這個技術得出的結論具有穩定和可靠的特點。
第二是穩定同位素分析的手段。
是通過研究比較生物遺存中的碳氮比,來確定生物的食物構成,進而推演出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
通過鍶同位素的方法,我們甚至還可以確定遺骸的主人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是第一代移民還是第二代移民,非常有趣。
第三是冶金考古中的金相分析。
就是通過分析金屬成分、結構,探討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水平和文明演進的過程,進而描述文明傳遞的軌跡,比如對青銅器的金相分析就是屬於這一類。
第四是遙感考古,也叫航空考古。
是觀察分析航片、衛片等一系列手段,通過分析田野中莊稼的顏色、高度,推測出某些古代遺蹟的具體位置,幫助確定考古發掘的準確地點。
當然,隨著技術和思維的進步,考古學的手段越來越多樣,應用得也將更加廣泛。
記者:作為一名老考古人,未來對於考古學學科的發展,您有怎樣的期許?
朱泓:首先,考古學應該為國家和人民造福。
吉林大學已經成立了國家文物局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重點科研基地,將會承擔更多的全國重要考古資料的分析工作,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夠為國家社會造福。
其次,我希望我國的考古學者們能夠進一步加強科學創新的意識,能夠在世界上率先開創出一些新的考古學研究方法和分析技術,而不是僅僅做到追蹤國際前沿。
我希望我們能擁有自己的學術創新,而這些理想都需要年輕的考古人去實現和突破。
「為中國考古學發展引航掌舵——夏鼐的學術人生」講座紀要(下)
2016年11月10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的「2016年度考古學研究系列學術講座」第十四講在考古研究所八樓多媒體廳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世民先生為大家帶來了題為「為...
從「考古學文化」到「考古文化學」
內容摘要:【摘要】<正>"文化"是人的創造,又反映了人的本質,考古學則是研究"文化"的主要學科之一,而且考古學還是所有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中唯一的通過"實物資料"研究人類文化的科學。如果考古學離開...
從三星堆、金沙漫談考古學
施勁松:1986年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93年畢業並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3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1996年畢業並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6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考古科技史及幾點思考
考古學是運用各種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手段依據實物遺存對古代人類文化和社會進行研究的學科。20世紀初,伴隨現代考古學在中國誕生,應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考古學研究就開始了,現在已成為考古學的一個...
考古學與狹義歷史學不宜混淆
2016年4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載了王東峰的《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辨析》(以下簡稱「王文」)一文,作者認為「王國維在繼承宋代金石學、清代乾嘉考據學基礎上,在羅振玉大力幫助和引導下,對...
體質人類學探索人類體質變化規律
以古今人類體質特徵、類型及其起源和演變規律為研究對象的體質人類學作為一門介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性學科,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發展。近年來,體質人類學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新的突破?它的發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