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與狹義歷史學不宜混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016年4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載了王東峰的《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辨析》(以下簡稱「王文」)一文,作者認為「王國維在繼承宋代金石學、清代乾嘉考據學基礎上,在羅振玉大力幫助和引導下,對研究方法進行弘揚和升華,把金石文獻範圍擴大到甲骨文、簡牘、封泥、貨幣、璽印、文物、古籍等地下出土材料(王文所謂的地下出土材料,是出土地點和地層關係不明的非發掘品——傳世流散古董文物),並將其與歷史文獻互證,創立了『二重證據法』的古史研究法,從理論和方法上為現代考古學奠定基礎,影響了中國學術界」。
筆者對此不敢苟同,僅就其把「二重證據法」應用功能和範圍擴張放大,大聲疾呼渲染它從理論和方法上為現代考古學奠定基礎,影響了中國學術界問題,作一剖析。
考古學有獨特的研究理論和方法
如所周知,王國維於20世紀初期創立「二重證據法」,把歷史文獻記載與傳世流散文物——如商朝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互證,以求得客觀歷史的事實真相。
毫無疑問,相對於過去局限於簡單依據傳世文獻記載研究歷史,這在方法論方面是一大進步和突破。
但歸根結底,「二重證據法」屬於狹義歷史學方法論的範疇。
與現代考古學基本特徵、理論、方法乃至研究對象(考古學研究對象是經過科學調查發掘出土的發掘品——遺蹟和遺物,而王國維在古史研究中使用的是傳世流散的古董文物,也就是非發掘品)存在天壤之別,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
關於考古學的特點、理論、方法、研究對象乃至學科起源歷史等,考古學大師夏鼐曾做過多次科學的精闢論述。
概括其要義,考古學是近代興起的一門新學科。
它起源於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初期:1760—1840年為萌芽期,1840—1867年為形成期,1867—1918年為成熟期,1918—1950年為發展期。
考古學在成熟期從歐洲、北非、西亞普及到東亞和美洲,同時自然科學開始應用到考古學。
1921年,現代考古學由瑞典人安特生傳入中國,並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而王國維於1916年撰《〈毛公鼎考釋〉序》,可視作「二重證據法」學說之開端,「二重證據法」比現代考古學傳入中國的時間早了五年。
考古學有一套完整嚴密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最大特點是以田野考古為基礎,根據科學調查發掘出土的發掘品——遺蹟和遺物資料研究人類社會歷史。
在距今二三百萬年以前,地球上已出現人類。
人類出現以後的漫長時間處於史前時期社會;之後是歷史時期社會,時間只有數千年。
史前考古學的研究範圍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類歷史,歷史考古學的研究範圍則限於有文字記載後的人類歷史,兩者的界限在文字的發明——不是孤立的單個字,而是意義明確的文字連書,俗稱文字制度。
如中國商朝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
考古學與其他學科關係密切
考古學是一門涉及面極廣的學科,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許多學科都有關係,必須得到這些學科的支持和協助,才能完成各項研究任務。
例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和化學應用於對遺蹟的勘探、對遺物成分和性質的分析,並測定它們的年代(如碳十四測年)。
生物學和體質人類學,應用於鑑定發掘出土的植物遺存、動物和人類骨骸,並測定其年代。
地質學、自然地理學、生態學和氣象學等學科,應用於研究遺址所在地區的地史和自然資源,以及復原當地的自然地理氣候環境。
在工程技術科學方面,航空照像和遙感技術應用於遺址及所在地區地形地貌的發掘、測量、製圖,對發掘出來的遺蹟進行復原或在現場加以保存等。
採礦冶金學、陶瓷學和染織學應用於對發掘出來的工場址、礦址、窯址等遺蹟的考察,對銅器、鐵器、陶瓷器、玻璃器、紡織品等遺物的分析和研究。
造船學應用於對發掘出來的造船工場遺址和船舶遺物進行考察和研究。
至於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人文地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政治學和法學等,都是分別就遺蹟和遺物所提供的有關該學科的資料,進行研究和解釋。
狹義歷史學應用於對遺蹟和遺物提供文獻上的解釋和幫助判斷其年代,以及就古代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問題作出說明,以補考古學的欠缺和不足。
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兩個車輪
考古學和狹義歷史學都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科學,但由於二者的研究對象以及在研究中使用的素材、理論和方法等迥然有別,因此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獨立學科。
有人說現代考古學是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二者之間的交叉科學;也有人說它是邊緣科學;有的國家將它歸入自然科學範疇;我國將它劃入人文、社會科學範疇,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立考古研究所,負責新石器時代和歷史時期社會的考古研究任務,在中國科學院設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負責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研究任務。
夏鼐曾經十分幽默而形象地譬喻說考古學和狹義歷史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兩個車輪,二者不可偏廢。
狹義歷史學的最大特點是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研究人類社會歷史,但文字記載的史實往往有真、假之分,也常常存在錯記、漏記和傳抄時筆誤以及以訛傳訛等錯誤,需用實物資料來互證或補充才有可能求得客觀歷史上的事實真相。
而考古學的最大特點是以田野考古為基礎,根據科學調查發掘出土的遺蹟和遺物資料研究人類社會歷史。
也就是說,考古學研究對象是科學發掘品,而不是非發掘出土的傳世流散古董文物。
考古學在研究工作中常常使用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地層學和類型學。
由此可見,王文大力弘揚渲染屬於狹義歷史學研究方法論範疇的「二重證據法」從理論和方法上為現代考古學奠定基礎,影響了中國學術界之「立論」,實是混淆了考古學與狹義歷史學的學科屬性。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考古學通論#第一章 概論 內容梳理
本章內容梳理★★★考古學的定義研究和認識文物的特點,對於揭示文物博大精深的內涵,文物學科建設和文物工作的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
揭秘湖州考古現場 從事考古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考古學屬於人文科學的領域,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研究的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蹟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
文化遺產時代的考古學
作 者:曹兵武作者簡介:曹兵武,中國文物報社原文出處:《南方文物》(南昌)2014年第20142期 第10-14頁 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學幾門學科分別從發現與研究、保護、展示、利用等不同角...
黃文弼20世紀20年代內蒙古考古活動述評
內容摘要:黃文弼先生在1927-1930年參加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期間,於1927年 5月至1928年初在內蒙古地區進行了大量的考古活動,在歷史學,尤其是考古學領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雖然他對此...
為考古學學科特色而詠嘆
在春夏之交的日子裡,窗外是江南的秋風細雨,讀著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先生向媒體宣布的信息: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於5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鄭州舉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
堅守之路——中國公眾考古走向何方?
格林.丹尼爾(英國考古學史專家)認為含義有二:①、人類歷史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②、人類史前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認為考古學的定義為:①、考古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或繼續使用這種知識的...
從三星堆、金沙漫談考古學
施勁松:1986年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93年畢業並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3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1996年畢業並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6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大美寶雞」周原考古隊王占奎周原考古,未有窮期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學界關注的課題。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蘊含國家記憶,以出土大量卜骨、卜甲以及珍貴的國寶青銅器聞名於世,集中展示了中國歷史文明的進程。周原考古70多年的...
舊石器考古發掘方法再思考
一般認為,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後崗發現三疊層是考古學史分期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此後我國田野考古逐步推廣按土質、土色區分堆積的方法①。後崗的發掘結束了以往人為的水平層位的發掘,而開闢了以文化層位...
泥河灣舊石器時代石製品研究概述
內容摘要:泥河灣是我國乃至世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重要遺址區,自發現以來,國內外學者在這裡做了大量考古工作,發現了大量遺蹟和遺物,許多考古學方法和理論在這裡投入工作實踐,因此考查泥河灣的石製品...
實驗考古學搭起古今對話橋樑
面對年代久遠而又規模宏大的宮殿和從古代遺址出土的精美陶器,我們不禁思考,古人是如何建造與製作這些宮殿和陶器的?考古學者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不僅使古代技術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復原,更有助於從歷史...
「二重證據法」相關問題再辨析
作者:洛陽師範學院圖書館 王東峰 「二重證據法」是王國維利用甲骨文、簡牘、敦煌文書等出土材料,與傳世古籍記載結合起來以考證古史的方法,對中國近代學術影響深遠。楊鵬《王國維實證考據學風形成源流新解...
從「考古學文化」到「考古文化學」
內容摘要:【摘要】<正>"文化"是人的創造,又反映了人的本質,考古學則是研究"文化"的主要學科之一,而且考古學還是所有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中唯一的通過"實物資料"研究人類文化的科學。如果考古學離開...
現代火葬會不會影響後人考古?專家說「沒事」
考古工作都是後人對前人文化遺存的調查、發掘和研究。這裡面的「前人」,指的便是古代,而就目前來講,我國考古領域中的古代,一般是以辛亥革命為界,但有時也會涉及到一些稍晚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