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者陳杰:4000年前的上海廣富林,已經迎來移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3月23日晚,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杰紀實思南空間,面對記錄整個考古團隊在廣富林遺址發掘過程中汗水與收穫的《廣富林猜想》,感慨考古並非一門神秘而遙遠的學問,它與生活息息相關,只是在以當代人的努力與想像還原古代人的生活。

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杰由淺入深解密四千年前的上海故事

從廣富林到上海移民是世代相傳的文化主題

紀實思南空間現場燈光落下,上海紀實頻道的考古紀錄片《廣富林猜想》開始播放,「廣富林,是上海佘山腳下一個規模不大的村落……」地理上的接近一下子縮短了時間上的距離,娓娓道來的解說詞也讓觀眾逐漸走進幾千年前那段野性而又生意盎然的廣富林先民的生活。

風雨五十載,廣富林重見天日經歷了漫長的等待

紀錄片首先介紹了廣富林文化被發現的過程。

1958年,廣富林村民在開挖河道時,意外的發現為數眾多的陶器等文物。

經過文物部門初步認定,認為這裡是古代的一個聚落遺址。

三年後的1961年9月,一支由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與北京大學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對這裡進行了考古勘察。

同年,權威的《考古》雜誌刊載了這一發現。

對於發掘現場,報告做了這樣的陳述:「在河岸兩旁,距離地表深約0.7米的地方暴露有灰塵和大量古代陶片,灰塵的土色灰黑,厚約0.3米,以下浸入水面。

遺址的面積在五千平方米以上,採集的遺物均為陶器,有泥質灰陶、黑衣灰陶、夾砂紅陶印紋硬陶和釉陶等」。

因為尚缺乏重要的證據,嚴謹的考古學者們對這個遺址的價值確認還相當謹慎。

因為各種歷史原因,對廣富林的考古工作在這之後的三十年間遲遲沒有進展。

直到1999年,考古學者才又一次進入廣富林。

隨後的幾年間,共發現新石器時期墓葬32座,水井,灰坑等其他生活遺蹟三百多個。

在出土的陶器殘片中,有一部分引起了專家的極大興趣,它們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傳統原始文化的遺物,而應該來自於今天河南山東,安徽三省交界地帶。

隨著這類遺存的特徵越來越清晰,專家認為廣富林遺址不僅僅是良渚文化的余脈,某個時期還明顯存在著一種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獨立文化。

於是2006年夏,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廣富林文化的命名正式被提出。

1999年,嚴謹的考古學者又一次進入廣富林。

隨後的幾年間,共發現新石器時期墓葬32座,水井,灰坑等其他生活遺蹟三百多個

退步還是進步?廣富林文化遭遇尷尬的質疑

有不少學者質疑廣富林文化的價值。

在其之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的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

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可在整個廣富林遺址共發掘的六百餘座墓葬中,屬於廣富林文化的墓葬僅僅只有十座,而且這十座墓葬之間的間隔很大,頭部朝向不一,大多沒有陪葬品。

而作為古代重要的祭地之器的玉琮,在良渚時期每個玉琮分節線分節了之後每一個節的腳部都琢刻了神人獸面的紋飾,可廣富林時期的玉琮只是分了節,沒有紋飾。

在這些留存並不多的可考的東西中推斷出廣富林文化遠沒有良渚時期那麼發達。

廣富林文化的墓葬僅僅只有十座,而且墓葬之間的間隔很大,頭部朝向不一,大多沒有陪葬品

可也有學者認可廣富林文化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學價值。

良渚博物院院長蔣衛東認為,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是距今4300年左右,而馬橋文化的上限大概是距今三千七八百年,所以中間有一段時間上的缺環。

近些年考古學家一直在探索這一段缺環是什麼。

而上海廣富林文化的發現便首先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它的發現就是正好卡在兩種文化之間,所以廣富林文化正好彌補了這個時間上的缺憾。

他認為廣富林文化既傳承了良渚文化又有些自己的變異,甚至它的變異大於它對良渚文化的傳承。

儘管對廣富林文化的價值尚存爭議,但數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專家們都同意廣富林遺址延續時間長,文化特徵變化大,是探討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地關係理想的研究對象。

若能依據這一思路進行研究,廣富林文化很可能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和內涵。

四千年前的上海就有了移民的聲音

廣富林文化的發現對於上海這座城市的意義究竟在何?專家們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了移民。

上海有許多小城市來打拚的年輕移民,習慣於漂泊和居無定所,在被戲稱為「魔都」的這座現代化的大都市,缺乏對城市文化上的認同。

廣富林文化的發現無疑為移民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考古學家對比廣富林文化的陶器和長江三角洲土著傳統陶器後發現,廣富林文化與南方差別較大,而與黃河流域的王油坊類型極為相似。

所以蔣衛東認為,廣富林文化的文化面貌,來自北方的因素顯然更多,可以想像,在距今四千年左右,隨著自然環境社會實現文化大革局的變化,環太湖區的文化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

廣富林依山傍水,土地肥沃,舉家遷徙的先民,也就成為上海最早的移民。

而學者錢漢東則認為上海由於廣富林文化的出現,使得中華文明不僅僅是只有農耕文明,又多了一種移民文化,它為上海的文化地位和上海的文化構建,閃出了一種智慧的光芒。

考古是打開古老上海故事的一扇大門

《廣富林猜想》播放結束,在觀眾的掌聲之中,主創人員之一,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杰緩緩走向台前。

他將主辦方安排好的舞台中央的位置搬到旁邊,好讓觀眾更好地看見他準備的「漫談考古」的幻燈片。

也許在他看來,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讓千百年珍貴的圖片文物與觀眾相遇,是雙方的幸運,他並不想打攪這段緣分。

考古不是浪漫主義,是現實主義

藉助幻燈片,陳杰開始介紹他從事的考古學。

他首先非常不情願地打破公眾對於考古學家的浪漫幻想,考古學家既不是《奪寶奇兵》里的印第安納瓊斯,也不是《成龍歷險記》里的武功高超的成龍,和「雞鳴燈滅不摸金」的盜墓賊更是站在截然不同的對立面。

考古工作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故事,那些舉世矚目的馬王堆、曹操墓、張獻忠沉銀處等古代遺蹟的發現,都是考古學家日復一日勤勤懇懇地拿著探鏟刷子,一點點從地下水裡發掘出來的。

陳杰批評了一些專業媒體不懂得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的區別,把研究恐龍稱為考古學家的工作,而真正的考古學的定義,是就是通過實物遺存研究人類歷史的一門學科。

陳杰強調,考古的精神實質上是科學的精神,需要對出土的文物仔細地考證研究,再對同時期的資料進行比對之後,謹慎得出可能的假說。

對於類似金字塔瑪雅文明等未解之謎提出外星人等無法證偽的解釋,看似吸引公眾眼球,但違背了科學的基本精神,論證的是非科學的命題,被稱為偽考古學。

現代考古勘探中大量使用的「洛陽鏟」, 這種鑽鏟方法非常實用

關於考古學家的工作,陳杰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確定遺址常用的是地面調查的方法,它包括通過對地表和地層露頭的觀察來發現遺址或遺蹟,以了解地下可能埋藏的古代遺址,並判斷它們的年代。

陳杰提到現代考古勘探中大量使用以往盜墓用的「洛陽鏟」, 這種鑽鏟方法非常實用,但是現代考古勘探技術已經大大提升,考古還可以運用電阻探測、地質雷達探測等手段對遺蹟的平面位置、埋深、分布範圍進行調查。

發現遺址之後,考古學家還需要按照非常嚴謹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進行考古發掘,考古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是考古學研究的兩大基本方法,通過研究可以確定遺蹟、遺物的相對年代,確定遺存的文化性質,從而為分析社會關係做好基礎準備。

考古連接起古老和現代的上海

說起考古對於上海這座城市的貢獻,陳杰舉了兩個地名作為例子。

一個是陸家嘴,這個名字是因明代翰林院學士陸深生卒於此而命名的,而另一個徐家匯則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安葬於此。

讓這座現代化的城市有了歷史的深度。

而重見天日的古代文物也努力與現代的上海精神產生輝映。

陳杰談到了最近在上海博物館的青龍鎮遺址展覽。

青龍鎮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文化上,蘇軾、蘇轍、張先等文人都曾在此留下墨跡,青龍寺也是研究當時宗教文化的重要參考。

而商業上,文獻記載它是「商船輻輳之地」,最高時稅收可達到1.58萬貫,高於鄰近的縣級稅收。

更為重要的是,在唐朝時期,這裡成為當時東南通商大邑。

而宋置市舶司後,青龍鎮一度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陳杰認為青龍鎮遺址的考古新發現為現代上海的發展找到了重要的歷史基因。

上海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港口,國際化的航運中心,在國家提倡的具有歷史感的「一帶一路」框架下,參與感始終不是很強,而青龍鎮遺址的考古發現與古代文獻相印證,有力地說明唐宋時期作為海上絲綢貿易之路上重要港口的繁盛場景,也讓上海更好地融入現代國家戰略之中。

講座當天,陳杰在ppt里展示的部分出土文物精品

廣富林遺址的發掘工作尚未結束,關於它的種種可能仍在繼續進行科學的猜想。

跟隨考古團隊三載寒暑的上海紀實頻道紀錄片團隊也來到紀實思南空間的現場,採訪在場觀眾關於講座的感受,用話筒和攝影機靜靜記錄下他們的一言一行。

這個古老而年輕的城市,在還原廣富林等先民生活的同時,也正在書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廣富林文化遺址尋秘上海早期文明

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上海有一種距今約4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廣富林文化,印證了上海早期移民特色的歷史變...

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

新華社上海6月25日電題:走進廣富林文化遺址 穿越時空尋秘上海新華社記者姚玉潔、龔雯說起上海的歷史,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一個小漁村,在19世紀開埠後逐漸繁華,成為現在的經濟之都、時尚之城。事實上,...

青龍鎮遺址露真身

昨天,上海博物館考古部正式對外發布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考古學者們在位於上海青浦區白鶴鎮的青龍鎮遺址上發掘出6000餘件名窯瓷器及數十萬瓷片,均為唐宋時期轉運高麗與日本的外銷瓷,而這些文物與文獻...

「馬橋遺址」 將上海一帶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

馬橋古文化遺址位於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東俞塘村。面積 1萬餘平方米。發現大量古代石器、陶器和鹿角等。經發掘考察,馬橋古文化遺址含3層不同時代的文化遺存:上層為春秋戰國時代印陶文化遺存;中層出土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