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國這麼牛,你居然還不知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良渚文化出鏡率頗高。
在前不久評選出的「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竟同時有兩項發現與良渚文化有關。
新石器時代的同一種考古學文化,同時有兩項發掘成果入選「十大」,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
從「文明曙光」到「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實證五千年文明
從1936年施昕更發掘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算起,今年正是良渚文化發現80周年。
在20年前,對良渚文化的流行表述是「東方文明之光」或「文明曙光」,雖然不否認其成就,但也只是肯定它是曙光一縷而已。
良渚文化的80年發現史,是不斷刷新認識的歷史。
2010年,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首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文物局如此定位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
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正在實施中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即將良渚古城及之後的陶寺古城作為早期國家的實證,它們的「巨型都邑、大型宮殿基址、大型墓葬的發現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區域,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
良渚文化歷年來發現了大量的史前刻畫符號,近年來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一些學者認為當時已經存在文字,甚至是商周文字的前身。
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良渚文化石鉞上的刻畫符號
發現之路
按照考古學的慣例,良渚文化因最早在餘杭良渚開展考古工作而得名。
巧合的是,良渚作為良渚文化的發現地,在80年的發掘中,不斷被證實為良渚文化核心區的核心所在。
其實,在施昕更開展發掘工作之前,江浙地區的知識分子已經開始了對當地史前文化的追索。
甚至可以說,他們更早發現了良渚文化,但長期以來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
作為「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的弟子,衛聚賢和一些專家在1936年5月初步發掘了今杭州市區的古盪遺址,這是第一次與良渚文化有關的考古發掘。
施昕更
參與此次發掘的青年施昕更聯想到老家良渚也有類似的器物發現,因而回鄉調查,後來代表西湖博物館於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間在良渚進行了3次小規模的發掘,並撰寫了著名的《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施昕更的發掘,被視作良渚文化發現之始,也被視作現代考古學在長江下游的首次成功實踐。
《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
在1936年良渚遺址首次發掘之後,由於抗戰等原因,良渚文化的研究直到50年代才得以恢復。
1959年夏鼐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良渚王國」輪廓呼之欲出
傳統觀念中的華夏禮儀重器竟在東南一隅發現,而且時代早於夏代,令世人驚嘆不已。
中心宮城面積30萬平方米,王城面積300萬平方米,外郭內面積800萬平方米,水利系統規劃和影響的範圍則超過100平方公里。
如此格局,已經不遜色於同時期古埃及等古代文明,甚至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一覽
雖然良渚文化早在1936年即已為世人所知,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70年之後人們才認識到這片土地竟然沉睡著一個規模如此之大的王城。
「良渚」與「龍山」之間
考古學界普遍認同「龍山時代」的概念。
「龍山時代」的起訖年限,過去一般認為是距今4600~4000年,它因1928年最早發現於山東濟南龍山鎮的城子崖遺址而得名。
這種「黑陶文化」有別於仰韶文化這一「彩陶文化」,當時人們以此比附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
後來,梁思永將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個區,所謂的「杭州灣區」,指的就是良渚文化。
這一認識,實際上受到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舊史觀的影響。
反山「王陵」出土的頂配玉琮
在施昕更發掘良渚文化之際,他即已指出良渚文化「是與山東城子崖同一文化系統的產物」。
建國後,一度中斷的考古事業得以恢復,良渚文化陸續有新的發現。
從一系列碳十四測年數據表明,江浙地區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時代相當早,並不比北方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遲。
過去將良渚文化視作龍山時代的一支或者認為它後半段屬於「龍山時代」的認識,都成了過去式。
史前江浙為化外荒蠻之地的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玉琮上的神徽
年代框架的調整,將帶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
新的年代框架無疑進一步拔高了良渚文化的地位,因為「龍山時代」有太多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因素與良渚文化有關,尤其是禮制、神人獸面紋、玉禮器、陶禮器等精神層面的因素,融入了「龍山時代」乃至於夏商周三代。
伴隨著研究的深入,良渚文化一步步從邊緣走向舞台的中央。
良渚文化從何而來?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環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展譜系得到公認。
早在崧澤文化時期,環太湖流域已經有較高程度的社會複雜化現象,階層分化明顯。
環太湖流域的崧澤文化和安徽巢湖之濱的凌家灘文化,表明距今5800年左右東南地區已經率先出現了文明的曙光,而它們又直接為良渚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良渚先民(想像圖)
馬家浜文化大致與河姆渡文化同時,只不過一個在錢塘江以北,一個在錢塘江以南。
到了21世紀,人們認識到在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之前,浙江北部已經存在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
上山文化距今約一萬年,上山文化的先民已經種植水稻,並且有較完善的聚落。
可以說,東南地區長期走在時代的前列,良渚文化的文明高度不是憑空出現的。
良渚文化去哪兒了?
在很多人看來,良渚文化似乎是橫空出世的,又是突然人間蒸發的。
有人說良渚文化因為洪水消亡了,有人說因為太腐敗而崩潰了,有人說移民到北方了,莫衷一是。
江蘇蔣莊遺址發現的良渚文化墓地
過去人們認為良渚文化的後繼者是馬橋文化,而兩者之間相隔好幾百年的缺環,不能順利銜接,所以給人以良渚文化憑空消失的印象。
21世紀以來,考古學界又確認了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它們正好銜接起了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但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已經有不少北方的因素,環太湖流域的文化開始衰落並邊緣化。
自此,環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大致建立起來了。
從崧澤文化、凌家灘文化、紅山文化的文明曙光,到「良渚時代」的文明實證,再到「龍山時代」陶寺古城、石峁古城等城池的林立,再到二里頭、殷墟、周原,中國文明的發生和早期發展有了清晰的、切實的線索,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序幕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精彩。
綜合人民網、新華網、澎湃新聞材料整理
杭州良渚發現現存最早大壩 比大禹治水早千年
在杭州市區西北郊的餘杭區瓶窯鎮,有個名為石塢的小水塘。水塘邊有一座蓄水壩,連接了兩個小山頭,它是5000多年前所修建。像這樣的古老水壩,在當地有十多條,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組巨大的水利系統。這是考古...
80年考古實證「五千年文明」 良渚文化讓世人認知「遠古中國」
新華社杭州8月1日專電題:80年考古實證「五千年文明」 良渚文化讓世人認知「遠古中國」新華社記者六處發現被評為「全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古城被我國考古學泰斗稱為意義不亞於殷墟——在位於杭州西北...
玉琮王——打開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的江南「高帥富」
《國家寶藏》第八期終於迎來了我大浙江的三件國寶——萬工轎、七弦琴和玉琮。前兩件,一個是民間花轎中的巔峰之作,一個是文人雅玩中的傳世名器,都是館藏中的精品,但仍不足以稱為國寶級的文物。(畢竟和其他...
5000年前,上海就是全國文明的中心?這話是考古專家說的
「許多人都以為,上海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而來,但考古發現告訴我們,上海早已走過了6000多年的文化興衰歷程。在5000年前,上海曾是中國最發達的文明中心……」6月10日下午,在旗忠網球中心新聞發布...
幾千年前良渚人怎樣耕田?茅山遺址有望解謎
1.牛腳印痕跡2.稻田遺蹟3.朱漆黑彩木雕動物合體像 攝影/丁品去年我省的考古重大發現之一、被列入「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的餘杭茅山良渚遺址,這幾天已開始二期發掘。提到良渚文化,大...
消失的文明——良渚古國
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竟同時有兩項發現與良渚文化有關。新石器時代的同一種考古學文化,同時有兩項發掘成果入選「十大」,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東方文明體系從中原開始位於太湖流域,總面積約3...
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良渚文化在近年出鏡率頗高。這一距今5300~4300年的考古學文化,曾經在今天的蘇南、上海、浙北地區創造出燦爛的文明,不斷刷新著我們對中國文明起源的認識。在5月15、16日評選出的「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