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隨州青銅器王國,探其古老神秘與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先生題寫的館名)
隨州市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其「隨」字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
自西周后,「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
隋文帝楊堅曾在此封地,隋朝亦因隨州而命名。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隨州,歷史名人上古有炎帝神農;春秋有季梁、隨侯;戰國有曾侯乙;唐時有胡紫陽等;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鐘(打擊樂器),更是驚艷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曾侯乙墓的發現和發掘,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15404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是前所為見的珍品。
尤其是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內涵豐富、時代跨度大,而且鑄造精美,在全國屈指可數。
而隨著考古工作和徵集工作的繼續,這些珍貴文物將還會增多,隨州博物館也是名符其實的「青銅器王國」。
博物館建設背靠擂鼓墩,設計主體為一個主館和兩個副館,園林式布局,採用楚國建築"一台"、"殿"、"多台"組成的風格,外形主要體現"楚城"和"編鐘"特色。
同時,它又是一座設備條件較為先進的現代博覽建築。
沿著梯形台階,進入一層主館是一個大序廳和休息廳,往裡走是一個面積為1100多平方米的陳列廳,陳列廳的後面是辦公區和庫房;陳列廳的左右兩邊分別為一個面積600餘平方米的展廳;南、北兩個副館主要設計為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和編鐘演藝廳。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牆上是一幅古代曾國領土地圖,從地圖可以看出,隨國在當時還是一個大國。
走進展示廳,光線暗下來,恍若穿越時光隧道,進入一段被塵封的歷史瞬間。
博物館分為5個展,第一個展廳是「曾國迷蹤」,曾國是周朝早期大臣南宮适的封地,西周早期曾國政治中心就在今湖北隨州。
在隨州出土的很多青銅器文物上都刻有「曾國」和「隨」字的銘文,說明隨是古代就有的說法,而曾是封候的名稱,隨是地名。
西周早期青銅器噩矦方彝, 隨州安居羊子山4號墓出土。
器身為母口承蓋,蓋為單脊四坡屋頂狀,上有一對鳥形鈕。
器肩部兩側鑄有對稱的半環獸首銜環耳,前後肩部正中各有一張牙卷鼻的象首。
器腹飾兩層獸面紋,器蓋飾獸面紋,口、部、足部飾龍紋,器底中央懸掛一鈴,鈴內有舌,蓋內鑄有銘文「噩候乍厥寶(阝尊)彝」。
做工精緻的扉棱提梁卣,身子像一張獸面,四周刻有繁雜的花紋,還有一個漂亮的提手。
雙耳方座簋,安居羊子山4號墓出土。
整個青銅器通高27.6、口徑21厘米。
侈口,鼓腹,高圈足下連方座。
獸首半環形雙耳,下有長方形珥,腹正中有兩組對稱的扉棱,圈足對稱分布四個小扉棱。
西周時期造型獨特的觥,既是斟酒器具,也是工藝品。
春秋時期曾仲姬提鏈壺,壺肚上刻有繁縟龍紋飾。
造型美觀的銅瓠壺。
半兩石范,戰國時期鑄造錢幣和母範的祖范。
戰國時期的鐵足銅鼎。
小巧的鑾鈴,仿佛可聽到遠古車馬叮噹聲。
形似地動儀的菱形勾連雲紋敦整體呈球狀,球體表面刻畫細膩精美的花紋,恐怕現在的高科技都難以精準地復原這樣的花紋。
還原曾侯乙墓情形的曾侯乙地宮,
曾侯乙墓系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豎穴木槨墓,形似現在的"三室一廳",東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及竹簡;中廳大約是墓主人的音樂室、禮賓接待廳,內置大量禮樂器;在東室通往中廳的門洞處置放狗棺一具。
地宮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整個槨室由底板、牆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達500立方米。
木槨頂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萬公斤,木炭之上努築青膏泥、白膏泥,上面蓋鋪石板,再努築五花土直達墓口。
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分內、外棺)重達7000公斤,另有彩繪陪棺21具。
曾侯乙,男性,年齡45歲左右,約葬於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深秋。
陪葬者均為13-25歲女性。
如此豪華的陳設布局和這麼多的殉葬者,讓人在驚嘆古人智慧同時,也感慨奴隸社王侯們的奢靡和血腥。
體態修長, 頭上長著兩隻鹿角,引吭高歌,展翅欲飛氣度非凡的「鹿角立鶴」。
通高143.5、鶴高110厘米 鶴長喙上翹呈鉤狀,引頸昂首佇立,兩翅展開作輕拍狀。
拱背,垂尾。
鶴首兩側插有兩支銅質鹿角形枝杈。
鶴的頭、頸和鹿角上有錯金幾何紋飾,其它部位有鑄成和鑲嵌的雲龍紋。
此器造型別致,是一件獨具風格的青銅工藝精品。
鶴和鹿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把鹿角插入鶴頭,將二者置於一身,可稱之為「瑞鶴」。
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出土文物中造型別致絕無僅有的,現在被隨州市定為自己城市的標誌。
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的鎛鍾,是一種古代大型單體打擊樂器,形制如編鐘,只是口緣平,器形巨大,有鈕、可特懸(單獨懸掛)在鍾懸上,又稱'特鍾'。
此鎛鍾高92.5厘米,口徑60.5×46.2厘米,重134.8公斤。
聯禁銅壺 ,兩壺通高99厘米,分別重99公斤和106公斤, 銅禁長117.5、寬53.4、高13.2厘米重35.2公斤 壺為敞口,厚方唇,長頸,圓鼓腹,圈足。
壺蓋有銜環蛇形鈕,蓋外沿套裝勾連紋的鏤孔蓋罩。
壺頸兩側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龍形耳。
器身飾蟠螭紋和內填蟠螭紋的蕉葉紋等。
兩壺內壁均鑄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
禁面有兩個並列的中空圓圈,以承放大壺圈足。
禁的長邊各有二獸足。
獸口部和前肢銜托禁板,後足蹬地。
禁面和側面均飾蟠螭等紋飾。
銅禁出土不多,迄今為止國內外僅見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發現。
雲紋金盞、金漏匙, 盞通高11、口徑15.1厘米 重2156克 匙長13厘米重56.45克 直口,方唇,淺腹,平底。
三個鳳首形矮足。
腹上部有兩個對稱的環耳。
蓋略大於盞口,蓋沿有三個等距離的外卡。
蓋頂有一個圓形捉手。
蓋面和盞口下飾雲紋、綯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
盞內放置金漏匙一件,方柄圓身,器身鏤空變形龍紋。
至遲到商代時,我國就出現黃金製品,但多為一些片飾。
而此盞是仿銅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龍鳳玉掛飾,掛飾整體為一條大龍。
全器用5塊玉料、1個玉環和一根玉鎖釘雕成可以活動卷折的16節。
採用了透雕、浮雕、陰刻等技雕成37條龍、7隻鳳和10條蛇,並飾有谷紋、雲紋、斜線紋。
出土時這件玉飾置於墓主頭部,可能為冠上的玉纓(帽帶).其特色之表現主要有如下幾例:第二節玉璧上的雲紋,是採用壓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龍,這種形制是到戰國晚期才廣為採用的;第十一節雕成三條蟠龍相連的玉佩狀,龍身為"S"形,是春秋後期在中原開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節玉飾卻巧妙地把它們用在一條大龍身上;第十二及十三節的玉飾,分別由雙首相向和雙首相背的蟠龍構成,每條龍身上各刻有一條龍;第十五節玉飾的兩端,分別刻有立鳳和鳳鳥銜蛇圖案,這種圖案是南方楚藝術品常見的題材,在漆器等繪畫品中屢有發現。
高126厘米,最大的腹徑為100厘米,重327.7公斤的「大尊缶」,為迄今所見我國古代最大、最重的貯酒器,用於祭祀、宴饗等儀式活動。
缶脛部位刻著「曾侯乙持久用終」七字銘文。
曾侯乙銅鑒缶,戰國早期文物。
通高61.5、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是古代用以冰(溫)酒的器具;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
外部為鑑,鑒內置一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因此被譽為我國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
保存完好的擂鼓墩二號墓編鐘,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鍾」。
編鐘閃亮著青銅光澤的鐘體,均保留著優美迷人的原有音響,至今還能演奏古今中外樂曲。
帶你走進隨州青銅器王國,探其古老神秘與文明
《天下鑒寶》訊:隨州市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軍爆破驚現絕世水墓,史學家:這個千年謎團終於得解
古人是很相信風水的,湖北隨州城西北約2千米處的擂鼓墩山水相連,是個極佳的寶地。那裡還有個傳說,戰國的楚莊王在位期間在此平定了宰相鬥越椒的叛亂,為了鼓舞士兵,楚王親自在此擊鼓,將士奮勇擊殺,從而平...
兵、法、禮三件重器《國家寶藏》,省博物館的20件國寶重器!
在昨天的上篇(瀏覽上篇點擊這裡)中,柒月著重介紹了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和兩件不對外展示的國寶重器,今天,柒月將繼續介紹剩下的14件。這14件國寶重器有的可能名氣不大,有的可能其貌不揚,一不...
隨拍:武漢博物館曾侯乙墓
隨拍:武漢博物館曾侯乙墓 10月6日,參觀完武漢植物園已經是中午了。 在植物園大門口乘坐402路公交車前往湖北省博物館。402路公交車沿著東湖轉一圈,坐在公交車上東湖景色一覽無餘。沿湖走,也沒有...
曾國國君墓為何建在隨國?是一國兩名還是遷移?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大批青銅器和其他文物,其中尤以巨大青銅編鐘聞名於世。此墓是戰國時代曾國國君名「乙」的墓葬。隨著大量珍貴陪葬品的出土面世,不但提高了古曾國的知名度,而且也帶給人們...
沒想到曾侯乙編鐘上的書法如此絕美!
楚王酓章鎛鍾,即曾侯乙編鐘最大之鎛鍾,戰國早期,通高92.5厘米,鈕高26厘米,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藏。鎛鐘體扁近於橢圓,口平,鈕飾為兩對蟠龍對峙,其下一對回首卷...
三十多年前解放軍的一次施工,意外發現了埋藏了兩千年的傳奇文物
時間追溯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城)有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令尹杜越椒發動叛亂,楚莊王率軍追擊,在此地擂鼓進軍,由此得名擂鼓墩,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是絕佳的...
"周王朝青銅瑰寶"在市博物館開展
今天上午,由市博物館、隨州博物館和隨州華夏博物館聯合推出的《諸侯的禮樂——來自周王朝的青銅瑰寶》展覽在市博物館開展。此次文物展集中展示了大批來自兩周時期隨地噩、曾兩國的代表文物,展出的青銅器共...
戰國墓葬出土10噸樂器!豪門墓主究竟是誰?
1978年,在湖北隨州西郊發現了一座戰國早期墓葬。出土了重達10噸的上百件青銅樂器及其他大量隨葬品,尤其是全套編鐘、編磐等樂器還基本上保持原來的懸掛狀態,有如今天的大型樂團正在演奏交響樂的壯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