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亥母寺遺址發掘了數量集中的大宗文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月16日,記者自文物部門了解到最新情況:2016年春,甘肅省文物考古隊正式進駐武威亥母寺遺址,對亥母寺遺址的四個洞窟進行一一加固和全面發掘清理。
截止2018年年初,武威亥母寺遺址兩年來共發掘了出土數量較多、較集中的西夏文文獻,數量達250餘片,其中包括漢文和藏文文獻。
甘肅省文物考古隊正在對武威亥母洞進行發掘
武威亥母洞,位於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涼州區新華鄉纏山村七組西南。
歷史上曾是佛教活動的聖地,亦稱亥母洞寺,是西夏崇宗李乾順正德四年(1130)西涼府僧俗二界修建的藏傳佛教寺院,距今約900年光景。
由於亥母洞的石質不佳,西夏、元、明、清各代曾遭地震破壞。
1927年武威發生大地震,洞窟全被震塌,洞外建築也基本被毀。
1989年,當地群眾自發地對亥母寺遣址進行清理整修,意外地發現了一大批西夏文物,經武威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整理,出土西夏文文書、西夏文和藏文寫經、唐卡、鳥型繡花鞋,泥塑、石刻造像、印花絹帛殘片和麻、毛織品以及多種紋樣的陶范、梵文殘碑、各種塔婆、瓷扁壺、藏文木牘、瓦當等大批文物,為研究西夏社會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是西夏考古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根據《武威亥母洞寺石窟遺址調查報告》記錄,遺址自1985年發現以來,陸續清理出土了一大批西夏、元、明、清時期的遺物,數量多達上百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國內僅見。
經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組鑑定,共有49件文物包括珍貴的佛經、西夏的記帳文書、物品清單、壁畫、藏傳佛教的各種唐卡以及石雕像、泥雕像、西夏的雙魚塘畫、絲織品、瓷壺等被分別定為國家一、二、三級文物。
其中發現的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印刷品,後經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持召開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印本鑑定會,專家一致認為,該印本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
《維摩詰所說經》目前不僅是國內僅存最早的泥活字版實物,它還填補了我國泥活字版本的空白,在研究印刷技術、版本學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由於武威亥母洞是武威古代歷史上的佛教聖地,西夏、元、明、清各代均在這裡活動,具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
尤其《維摩詰所說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出土後,引起了文物考古界的廣泛關注。
甚至有專家斷言,武威亥母洞是一座舉世僅存的西夏文化天然博物館,地下埋藏著大量不為人知的珍貴文物。
根據最新消息,兩年來,甘肅省文物考古隊在武威亥母寺遺址發掘250餘片西夏文獻,有木質和紙質兩類,木質文獻為西夏文木牘,紙質文獻以佛經為主,另有天盛年紀年殘片、辭書《音同》殘片、軍抄條律殘片、習字紙殘片等社會文書和世俗文獻。
以上大宗西夏文文獻的發現,不僅為西夏的語言文字、社會歷史、宗教儀軌、裝幀印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同時也促進了西夏學學科研究體系的健全和發展。
(蘭州晚報記者
雒煥素)
木活字印刷的應用與發展
自從泥活字印刷發明以來,後人受其思想的影響,繼續研究,很快創造了木活字,並用於印刷書籍了。宋朝尚未見到有木活字印刷的書籍,但與宋朝同時期的西夏國卻用木活字印刷了多種書籍。1991年在寧夏賀蘭縣...
甘肅西夏亥母寺遺址考古出土大量西夏文經文殘片
新華社蘭州6月19日電(記者連振祥、王銘禹)甘肅省武威市西夏亥母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新進展,目前已經出土數萬枚擦擦和大量經文殘片,還出土了一件清朝順治年間的紙質公文快遞袋。西夏亥母寺遺址考古發...
重磅|武威亥母寺遺址出土250餘片西夏文獻
記者近日從省文物考古所獲悉,武威亥母寺遺址兩年來共發掘250餘片西夏文獻,這是繼黑水城、西夏陵、拜寺溝方塔、山嘴溝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發現西夏文文獻後,出土數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次,極大地豐富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