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間藝人「筆耕不輟」傳承敦煌簡牘文化(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甘肅敦煌市的一處民俗旅遊地——月牙泉小鎮內,傅有宏伏案臨摹敦煌漢簡。

徐雪 攝

中新網蘭州6月20日電 (記者 徐雪 劉玉桃)在甘肅敦煌市的一處民俗旅遊地——月牙泉小鎮內,傅有宏伏在案邊一邊吟誦王昌齡的《從軍行》,一邊在手制的簡牘上用毛筆寫下來,這樣的習慣他堅持了數十載,門口楹聯中「千年敦煌積澱厚,流沙墜簡翰墨香」便是他對於敦煌文化和簡牘藝術感情的註腳。

古色古香的展廳里,處處都擺放著漢簡的臨摹複製作品,其中大部分臨摹自敦煌懸泉置、玉門關、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

徐雪 攝

傅有宏是土生土長的敦煌人,幼時家境貧困,在一次隨父親外出拉柴火的途中,一根被黃沙掩埋了一半的「小木棍」引起他的注意,取出後發現上面竟然寫有一行字,「這是漢代的簡牘。

」父親告訴他,這讓傅有宏欣喜不已。

自此,傅有宏開始對敦煌境內出土的漢簡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經常將積攢下的錢用於購買筆墨,研習書法。

圖為臨摹的簡牘作品。

徐雪 攝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在敦煌名氣漸盛的傅有宏始終想把簡牘文化傳承下去,所以創辦了一家集簡牘文物展示、簡牘創作、簡牘培訓為一體的交流體驗館。

古色古香的展廳里,處處都擺放著漢簡的臨摹複製作品,其中大部分臨摹自敦煌懸泉置、玉門關、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

圖為手工製作的簡牘。

徐雪 攝

傅有宏近日向中新網記者介紹,1979年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出土漢簡1217枚。

1990年至1992年,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漢簡2萬餘枚,是目前國內單一地點出土漢簡數量最多的一次,懸泉置遺址因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傅有宏說,敦煌地區的漢代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取材於當地的胡楊木、紅柳,這些漢簡把隸書的成熟期由過去人們公認的東漢晚期提前到了西漢中期,從中看出古隸向漢隸轉化的劇變和成熟過程。

「也由於當時戰況緊急,所以漢簡上面的字體都已經開始簡化。

圖為傅有宏撿拾的漢簡。

徐雪 攝

傅有宏說,敦煌漢簡的內容除了有漢代邊防屯戍有關的文書外,還有絲綢之路、養老制度、沙塵暴的相關記載,「由此可見,漢代的敦煌就已經有了沙塵暴。

傅有宏低頭注視著珍藏已久的漢簡文物,上面的字體依舊清晰,「簡牘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每每觀摩都有不一樣的心境。

希望這些珍貴的文化藝術能被更多人了解並傳承下去。

」(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馬與駱駝——漢代絲綢之路標識符號的新釋

敦煌懸泉漢簡的記載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漢代重視天馬輕視駱駝的原因。漢代張騫通西域後,駱駝被逐步引進漢地,其作為外來「奇畜」不為人知與熟悉,也缺少相應精湛造型的藝術品,與唐代出現的大量駱駝文物相比...

重走絲綢之路:懸泉置遺址見證千年驛站文明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與瓜州縣交界處,緊靠三危山山口,順山溝溯上盡山間,有泉水湧出,可供食用。因水從高台流下,懸空入潭,號日懸泉。是漢代驛置機構,其主要功能是傳遞各種郵件和信息,迎送過往使者...

中國「四大漢簡」書法

中國兩漢時代遺留下來的簡牘。早在北周時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區發現過漢竹簡書,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肅等地獲得過東漢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