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考古學家將如何解讀今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考古協會前任會長羅伯特·凱利的社科通識佳作《第五次開始:600萬年的人類歷史如何預示我們的未來》閃爍著考古學家的智慧,在英文世界出版後廣受好評,此次中信出版社請中山大學歷史系徐堅教授翻譯成中文出版,除了專業的保障,富有中國文化背景以及現代生活氣息的文字,也讓中國讀者重新發現考古學擁有的「預測未來」之魅力。

凱利舉重若輕,沒有陷入對眾多考古實例的具體分析和梳理,也沒有沉醉於考古學和考古學家的看家本領,而是以文明發展的大視野將人類的過往界定為四次巨變,也就是四次標誌性的「開始」,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技術、文化、農業和被稱為「國家」的政治組織的開始。

精彩的是最後一章,凱利預言了正在進行的第五次開始,正如考古學家「透物見人」已經破譯出的前四次開始一樣,未來多少年之後,考古學家會通過我們今天的堆積如何描述定義出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五次開始?

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普通讀者,我最大的感觸並不是書中隨處瀰漫的考古學細節,而是因此而產生的三個感想。

首先,等待人類的基因突變要多久?600萬年來,人類基因的顯著突變來自漫長的時空醞釀,那是一兩代人無法等待的過程,也是一個又一個無法預知、喜憂參半的變化。

每一次進化在成就人類的同時,也相應地帶來一些副作用。

有的基因突變在當時可能是利大於弊,世易時移,卻又成為人類的軟肋。

基因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將如何改變未來?

其次,等待技術的飛躍有多漫長?在凱利的書中,技術是人類的第一個開始,以製造和使用石器等工具為標誌,人類因此「躍過生物選擇的漫長過程,躋身進化序列的前排」。

早期人類發明一種成熟的技術實屬不易。

從320萬年前開始使用石器,到公元前4000年前製造青銅器,人類花費了發展歷史絕大部分的時間。

其中簡單的奧杜威石器使用了近200萬年,石頭打制的水滴形的阿舍利手斧使用了100萬年左右。

新技術的發明和普及,必然會帶來社會的變化。

凱利在書中講述了人類直立行走、使用石器、用火的故事,以及因此導致的很多個人體質、社會組織進化的後果。

這些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認知。

約從1.45萬年至1.15萬年前,近東地區的採集、狩獵人群率先開始定居,馴化養殖動植物。

農業出現,人口增長,這是凱利認為的第三次開始。

技術進步和文化發展因此開始加速。

5000年前,國家出現,這被凱利界定為第四次開始的標誌,技術發展更加迅速。

但有的技術發明仍然需要幾千年。

從草原史前人群成功馴化馬匹到歷史時期東亞發明簡單的馬鐙花費了近4000年。

從公元1500年開始,科研成為自覺,技術呈顯著的加速度發展。

特別是20世紀以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比如,從1997年第一代智慧型手機出現,到現代城市中智慧型手機隨處可見,我們只花費了近20年,而且還在以年,甚至月為周期發生疊代。

人類對技術運用的擔憂在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中被生動表達,如何應對?

最後,改變人類的共識有多難?人類的共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述為「文化」,這就是凱利在書中界定的第二個開始。

人類有「文化」可能從20萬年前開始,5萬年前確定無疑。

語言、符號、藝術和宗教是其標誌。

和我們一脈相承的智人使用符號、語言交流分享,用藝術和宗教畫餅和講故事,構築不同範圍的共識,以此促進合作。

人類的「文化」一旦出現,和「技術」一樣,只有開始,無法終結。

在一個較長的時程中,考古學是改造社會的重要力量。

有的時候,考古學會成為社會思想變革的突擊手,在很短的時間內,讓人類的思想發生轉變和更新。

比如19世紀發現的古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與達爾文發現的進化論證據等,一起瓦解了上帝造人的神創論共識,為現代社會的構建奠定了思想基礎。

20世紀,用基因的方法分析古人類化石,對人類起源和遷徙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

當然,還有無數的考古成果在促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區甚至個人的思想發生良性轉變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作為第四次開始的「國家」,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非凡成就。

凱利在書中介紹了從考古學、人類學等角度對國家起源、文明起源的研究的成果。

世人正在親歷的這個「文明」歷程既讓人振奮,又讓人沮喪。

就像凱利說的:「5000年以來,發生了遠多於過去600萬年的變化,這是城邦、劍與矛、金銀、廟宇和宮殿、道路、橋樑、珍寶、香料、馬車、金錢的時代——這是國家的時代。

」這個時代已經持續了很久,考古學家不得不關心在此之後的第五次開始。

人類生活在現實中,分工限制了我們的視野,認知缺陷傷害了我們的想像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已是奢望。

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考古學也是未來學。

這本富含最新研究成果的書可以幫助我們打開視界,在600萬年的時空中了解人類歷史最根本、最偉大的突破,以及這些突破給人類帶來的便利和束縛。

相信很多讀者看這本書,都會有「坐在歷史長河中的鳥瞰位置」欣賞一部節奏緊湊、跌宕起伏、大場面和小細節紛呈大片的感悟。

這本書也是考古學對人類某些成見發動的一次突擊,雖然很多人仍然會置若罔聞,但總有一些人,會拾起新的杖,邁向新世代。

《 人民日報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穿越四萬年:早期東亞現代人尋蹤

一直以來,中國文明史早期的某些具有獨立起源的文明成就總是會被西方懷疑,認為是從亞歐大陸的其他地區傳入的。在新石器考古領域內,安特生髮現仰韶文化之後不久,仰韶文化西來說便甚囂塵上。早先的中國文化西...

典出山西:山西最早的主人是誰?

編者按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三晉大地璀璨的文化瑰寶,黃河新聞網邀請省內文化學者,將散落各處典籍中,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經收集、整理、精編,...

古代石器的發現改寫了印度的技術史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約38.5萬年前石器的發現使人類學家重新思考了技術史。在印度南部一個地方發現的石器是精密的石英碎片,這是一種專家此前認為大約在12.5萬年前出現在印度的技術。

考古學中的「遺存」

夏鼐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指出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這裡提到的「實物」就是此文 要講到的「遺存」。從字面上看「遺存」分為「遺」和...

揭密:北京人頭蓋骨是如何不翼而飛的?

8月1日消息,據法國媒體報導,法國考古學家發現了約56萬年前的人類牙齒,研究人員稱其為「重大發現」。古人類學者維埃里稱,它是成年人的牙齒,但無法推測此人的性別。根據不同的數據模型,研究人員認為這...

近代五大著名考古大師

考古,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指科學地發掘、收集、整理埋藏在地下的實物資料,用以研究還原古代社會歷史的原貌。近代在這方面,有幾位考古大師做出了十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