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開始》:600萬年的人類歷史如何預示我們的未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雲庫書苑」加關注,獲取更多優質圖書

最近,有一本書很受讀者的歡迎。

書名叫《第五次開始》:600萬年的人類歷史如何預示我們的未來。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很多人都被它深深吸引住。

與作者優美的文筆和譯者信達雅的譯文相比,轉述就顯得蒼白無力。

所以,我們還是儘可能地引用本書中文版的原文,劇透其中的精妙表述,引導讀者走進這本書展示的多彩的世界。

縱觀人類從600萬年前走向未來的歷程,有一位特立獨行的考古學家—羅伯特·凱利。

他是當今國際考古學界的領軍人物,半生奔波于田野考古第一線。

從1973年開始,他參加和主持了北美西部和世界各地的考古發掘。

用多年的考古經驗,用半生的探究和思考,為普通大眾寫了一本社科通識佳作《第五次開始:600萬年的人類歷史如何預示我們的未來》。

在英文世界出版後廣受好評,此次中信出版社邀請中山大學歷史系徐堅教授翻譯成中文出版,也讓中國讀者重新發現考古學擁有的「預測未來」之魅力。

《第五次開始》以280頁的短小篇幅一筆寫盡600萬年的人類大歷史,生動有趣、清晰透徹,精彩程度堪比《人類簡史》,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清晰、好懂、有力的認知工具。

羅伯特·凱利用人類進化的「五次開始」 刷新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認知。

他舉重若輕,沒有陷入對眾多考古實例的具體分析和梳理,也沒有沉醉於考古學和考古學家的看家本領,而是以文明發展的大視野將人類的過往界定為四次巨變,也就是四次標誌性的「開始」。

  • 「技術」讓人類從動物界勝出,這是第一次轉折開始;
  • 「文化」讓人真正成為人,這是第二次轉折開始;
  • 「農業」讓人類從遊獵走向定居,這是第三次轉折開始;
  • 「國家」讓文明打上不平等、暴力與戰爭的烙印,是第四次轉折開始;

而今天,我們正處在第五次轉折的臨界點上,所有人都在參與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巨變。

每個轉折點都是一個沒有回頭路的過程,我們所有人都在其中,沒有人能夠逃脫。

正如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羅新教授所說:「很少有考古學家如此透徹地關注未來,更少有關注未來的學者如此滿懷樂觀。

凱利透過考察人類全部的過去認識現在並觸摸未來,演示了歷史的巨大價值。

這本書滿是驚人的考古細節和歷史現場感及強烈的憂患意識,滿載未來考古學家的今日啟示。

在書中,作者提出,若要解決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氣候變遷、聖戰組織、暴力戰爭等重大課題,必須由人類自己去改變,一切取決於我們自己。

隨著新技術的發明和普及,必然會帶來社會的變化。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人類直立行走、使用石器、用火的故事,以及因此導致的很多個人體質、社會組織進化的後果,這些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極大地增加了我們的認知。

約從1.45萬年至1.15萬年前,近東地區的採集、狩獵人群率先開始定居,馴化養殖動植物。

農業出現,人口增長,這是作者認為的第三次開始,技術進步和文化發展因此開始加速。

5000年前,國家出現,這被凱利界定為第四次開始的標誌,技術發展更加迅速。

但有的技術發明仍然需要幾千年。

從草原史前人群成功馴化馬匹到歷史時期東亞發明簡單的馬鐙花費了近4000年。

從公元1500年開始,科研成為自覺,技術呈顯著的加速度發展。

特別是20世紀以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

比如,從1997年第一代智慧型手機出現,到現代城市中智慧型手機隨處可見,我們只花費了近20年,而且還在以年,甚至月為周期發生疊代。

在一個較長的時程中,考古學是改造社會的重要力量。

有的時候,考古學會成為社會思想變革的突擊手,在很短的時間內,讓人類的思想發生轉變和更新。

作為第四次開始的「國家」,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非凡成就。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從考古學、人類學等角度對國家起源、文明起源的研究的成果。

世人正在親歷的這個「文明」歷程既讓人振奮,又讓人沮喪。

就像凱利說的:「5000年以來,發生了遠多於過去600萬年的變化,這是城邦、劍與矛、金銀、廟宇和宮殿、道路、橋樑、珍寶、香料、馬車、金錢的時代——這是國家的時代

這個時代已經持續了很久,考古學家不得不關心在此之後的第五次開始。

「第五次開始標誌著世界運轉方式的徹底改變,這一變化堪比從狩獵和採集社會向農業社會的轉變。

我們將看到戰爭的結束,民族國家的終結,以及世界經濟的徹底重組。

國家之間將是合作而非競爭關係。

合作世界的益處將是巨大的,但不會輕易實現,所有國家都必須作出讓步。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曹兵武研究員評價道:「凱利用600萬年刻度的時光透鏡觀望未來,人類可能從來沒有如此覺得腳踏實地,也會感到無處不在的嚴峻挑戰和機遇的迫切與真實。

每一次都似乎面對末日,但每一次人類都創造出一個新的開始。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陳淳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此書以考古學家的視角回顧過去、審視當下、展望未來。

考古學重建的歷史比文獻歷史更豐富,更廣博。

有本書在手,古往今來,無遠弗屆。

只有深刻和清醒地了解人類的過去,才能使我們明智地對待未來。

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上,社會的成敗已經處於局部地區所能掌控的能力之外,以史為鑑尤為重要,而這種鏡鑒就可以《第五次開始》為代表。

那麼,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想像一下,我們端坐在歷史頂峰,就好像巨幕影院的最後一排。

觀看跨越600萬年的人類歷史全景影片。

我們吃著爆米花,需要一個超大桶的,讓視野沉浸在整個人類歷史之中。

在作者眼中,沒有其他科學能用考古學那樣的尺度去觀察人類,在縱橫數萬里、上下百萬年的範圍之內,考古學家「看到」人類的行為:追蹤遊牧活動或者貿易線路,甚至可以從古代骨骼遺存中提取基因。

「如果人類願意傾聽,其實考古可以告訴我們許多不應該做的事情。

」凱利說。

那麼,你準備好讀這本書了嗎?


雲庫書苑為渴望成長的你量身而打造,全球華人文學,世界文學,校園小說,都市小說,網絡小說,恐怖驚悚小說,推理小說,科幻小說,經管、傳記應有盡有,海量圖書,讓你愛不釋手。

關注微信公眾號:kindle-dianzishu,加入會員,閱讀更多有料、有用、好的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考古學學科特色而詠嘆

在春夏之交的日子裡,窗外是江南的秋風細雨,讀著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先生向媒體宣布的信息: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於5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鄭州舉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

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為加強國際考古學界的交流,推動世界範圍內考古資源、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和利用,使之更好地為當今國際社會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

陳星燦:公眾需要什麼樣的考古學

當某人自稱或被別人尊稱為考古學家的時候,那不過是沿用了一個習慣的說法,其實是頗有點不準確的。因為人類的古代文化是如此的燦爛輝煌,多彩多姿,任何一個偉大的考古學家,窮其一生的精力,也只能為重建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