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由問題始,「學科」不過是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

本文作者郭靜雲,原載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2月30日。

文中黑色重點提示為編者所加。

如需轉載或引用請註明出處。

當研究者敘述出問題所表達的現象後,最關鍵的是去了解其原因和背後意義,但這顯然是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

學界經常討論的「考古與歷史如何相配」問題,實際含義應該是在人類歷史整體性研究框架中,考古學與文獻學如何相配。

在此命題中,一切所謂的「學科」,實際上僅是不可或缺的各種研究方法、工具罷了,並非兩相獨立、互不關聯的學術領域。

一切學術研究,皆由設置問題開始。

但是,由於現今過度區分專業和學科細分,使得每一門獨立的學科,都只能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對所研究問題加以描述。

當研究者敘述出問題所表達的現象後,最關鍵的是去了解其原因和背後意義,但這顯然是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

學界經常討論的「考古與歷史如何相配」問題,實際含義應該是在人類歷史整體性研究框架中,考古學與文獻學如何相配。

在此命題中,一切所謂的「學科」,實際上僅是不可或缺的各種研究方法、工具罷了,並非兩相獨立、互不關聯的學術領域。

文獻學的方法,首先要確定的是研究者閱讀文獻時所採取的角度,比如一切先秦敘述歷史的文獻,應該歸類於「神話」。

如此定位,並非質疑其不可靠,或是暗指其僅為先人的想像。

歷史神話只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在世界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經過口耳傳承後才被記錄下來的古史,早已變成「神話化的歷史」,且在經由漫長時間的演變後,最後又成為「歷史化的神話」。

這代表了文化中對古史神秘化、神聖化的理解,即一種超越性的「神史」理想。

倘若完全沒有文獻之外的資料,研究者便只能經過文獻之間的對照,來發現隱藏在其間的某些問題,並嘗試解讀這些密碼。

但是,近百年來考古學的發展,開始為研究者提供另一把鑰匙,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早期歷史的原貌。

從史學角度來說,考古出土殘片也比後人編載出的完整故事價值高,因為這是真正第一手的古代人類社會存在之依據,但是我們該如何從零散及腐爛的殘片復原昔日古代社會生活、古代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的階層結構和社會活動、經濟與權力的發展核心、精神文化及古人的慾望、信仰和禮儀、社會理想和價值觀等問題呢?首先,必須釐清幾個概念:將史學研究人類社會的目標與考古所能提供的資料作對照,從而釐清其間的異同;經過對考古遺物的各種分析,可以探索出古代的生產技術;經過對各地遺址進行長期發掘、研究,可以推論該技術的來源及被採用的範圍。

例如,新石器晚期以來,在面積很大的範圍里,有些經常被使用的工具(如石斧、石錛等)和陶器(如鼎、豆等)是隨處可見的,其統一化程度相當高。

由此,我們是否可推測採用這些技術的地區,都屬於擁有同一物質和精神的文化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採用某技術的範圍,顯然可以比文化的範圍要廣。

讓我們進一步來看,距今6000年前,長江中下游地區存在著大溪—屈家嶺文化、馬家浜—崧澤文化和薛家崗文化三大體系。

依此,我們是否可以推測當時的長江流域,就僅僅只是三個大族群的生活範圍?或更甚者,將之推論為三個大國存在的證明?顯然並非如此,因為生產技術、考古文化和族群、語言、政權,乃是不同層面的現象,因此,我們若僅從考古文化和遺物來加以思考,則難以直接連接到古代社會生活的復原,必須採用更細緻的研究方法,將考古和不同史料兩相對照,方能得出更加精確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獻及考古兩套「工具」之外,研究者還需要更加了解地域環境所產生的生活方式、地區之間的關係等。

因為文化、國家的肇始,就是在這些「關聯」中產生的:人與大自然的關聯、人與人的關聯、族群關聯、地區與空間的關聯、生活方式的關聯、時代的關聯,等等。

這些關聯即是人類歷史的脈絡。

我們還應該認清,無論多大範圍的研究,皆奠基於對許多細節的認識,且離不開個別小地區對象的實據來佐證,這不是那種看似宏觀實際上卻遠離現實狀況的空泛理論,而是實際聚焦於生活、人群、社會之間的互動;同時,無論多麼小範圍的研究,亦皆離不開大脈絡的背景、人生、人類、社會生存的一些核心規律。

用顯微鏡觀察每一細胞,用望遠鏡觀察星系的關係,就這樣在宏觀和微觀之間,我們方才能夠近於了解人、社會、地區、時代之間的關聯性,才能觀察歷史演化中的社會與人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陳星燦:公眾需要什麼樣的考古學

當某人自稱或被別人尊稱為考古學家的時候,那不過是沿用了一個習慣的說法,其實是頗有點不準確的。因為人類的古代文化是如此的燦爛輝煌,多彩多姿,任何一個偉大的考古學家,窮其一生的精力,也只能為重建古代...

考古學與狹義歷史學不宜混淆

2016年4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載了王東峰的《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辨析》(以下簡稱「王文」)一文,作者認為「王國維在繼承宋代金石學、清代乾嘉考據學基礎上,在羅振玉大力幫助和引導下,對...

郭靜云:古史研究主題、史料及方法芻議

本文原文刊發於《學術研究》2016年第9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年第3期全文轉摘。【摘 要】:本文就歷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研究目標、原則方法和史料辯識等基本問題展開討論。認為在中國史研究,...

為考古學學科特色而詠嘆

在春夏之交的日子裡,窗外是江南的秋風細雨,讀著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先生向媒體宣布的信息: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於5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鄭州舉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