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考古學學科特色而詠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春夏之交的日子裡,窗外是江南的秋風細雨,讀著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先生向媒體宣布的信息: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於5月21日至23日在河南鄭州舉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面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面向世界的中國考古學」。
與會的將有來自中國84家研究院所、高等院校、考古文博機構及11個國家的7、800名專家學者,可以相信,這次會議不僅在中國考古學史上是空前的,其社會影響力也一定會是空前的。
考古學原本是一門非常小眾的科學,在中國2300多所高校中,設有考古專業的不超過30家;全國職業考古學家大概不足3000人,在近14億人口的大國中真的是鳳毛麟角。
然而,由於考古學擁有自身的強烈特色,因此,在越來越現代化的社會體系中,它的影響力卻是越來越大。
那麼,在學科林立的現代學術體系中,考古學究竟擁有什麼學科特色?
首先是「物質性」。
在人文和社會科學中,如哲學、政治、文學、經濟、宗教、語言、法學、社會、藝術、歷史、考古等諸學科中,可能很少有如考古學這樣主要依靠物質性資料而展開的。
人類創造的所有文化與文明成就,大體上可以分為物質形態的、非物質形態的兩大類,研究非物質形態的學科有多種多樣,而全面綜合研究其物質形態的主要的就是考古學。
況且,我們知道,所有的物質文化形態中實際都天然地包含著特定人群的精神文化訴求,從「物質」到「非物質」再到「人」,這是考古學家必然要面對和解決的三個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問題視域。
同時,也正是因為考古學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物質性,因而使得它的方法論同時具有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要求。
其次是「長時段」。
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可能沒有任何一門科學如考古學那樣涉及到人類至少300萬年的時間跨度,它對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所有能夠觀察和把握的體質、工具、社會、文化、文明現象及人地關係做長時段的研究,具體包括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等。
這一特點的意義在於:只有長時段,才能盡情瀏覽難以計數的人類文化或文明共同體從產生、發展到消亡的全過程;才能發現若干文化事象的發生、發展及其演化規律;才能捕捉某一事物反覆出現的周期及其所包含的運動機理;才能探究許多現象從量變到質變的速率及其致變因素。
第三是「多樣性」。
自然界、人及其文化雖然起源於統一性,但只有通過「多樣性」才能持續生存、運動和發展。
由於個體生存的時間、空間和體驗的有限性,人們實際上無法去發現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由不同人及人群所創造的多樣性文化,加之人們往往依靠閱讀文獻去了解歷史,而古代文獻中涉及的「物質文化」是當時的寫作者運用他能夠獲取的有限材料並經過取捨剪裁而構建的「生命體」,其中的「遮蔽」、「傲慢」和「偏見」也是不可避免的。
為此,人們往往會以「我」為主,感受不到人類文化的多樣、博大、精深,限制了認知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也限制了在有限生命的條件下感知人類無限創造性之精彩並加以享用的可能。
而考古學家們在中國或在世界上不同地方發現了不同時期、不同內涵及結構與特徵的「文化」或文明「生命體」,如我們今天能夠談論、欣賞和感知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瑪雅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以及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二里頭文化、滇文化、越窯窯口、邢窯窯口等等難以數計的文化或文明共同體,無一不是出自考古發現和研究的結果。
而且,每一種「文化」或「文明」的背後所潛藏的創造者及其創造過程會給我們帶來重多的驚嘆和禮敬。
第四是「實證性」。
在現代考古學誕生之前,人類早已出現了文獻記錄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古代文獻極其豐厚,成為研究歷史的寶庫。
然而,文獻記載也需要實物資料的驗證,因為事實證明,許多文獻所說與考古發現是不相吻合的,它們構成了互相補充的關係;此外,文獻史學只能記錄文字誕生以來的歷史,在世界上,它不超過5000年,在中國則不超過4000年,在文字誕生之前的數百萬年曆史則基本上要依靠考古學才能夠獲得證明;再有,古代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國家,古代文字的掌握者主要是為統治者服務的社會階層,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被統治者的歷史很少得到文獻的反映,而考古學對物質文化的發現和研究恰恰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從而使人類的歷史變得更加全面,更接近真實,也更加公平;還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空間或地點與環境中展開的,而古代文獻往往缺少這方面的細節資料,現代考古學的每個遺蹟和遺物卻都強調具體的出土地點、層位和生存環境的資料,它可以有助於復原歷史事件的場景,洞察人、時間、空間三者的內在關聯性。
當然,最重要的是,考古資料具有實證性,它不相信華麗的詞藻或模糊的描述,而只用帶有歷史記憶特質的實體,揭示人類的各種文化事象是由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創造和發展的。
為此,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才說,文獻和考古是互補的雙輪,只有兩者的協同才能保證歷史科學的發展。
第五是「跨學科」。
考古學的學科定位比較複雜,主流觀點是屬於人文科學,但也有把它歸於人類學或社會科學或邊緣科學,這表明考古學具有跨學科性,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說考古學家的許多發現不是考古學的專利,它屬於整個科學和人類。
當然,考古學本身有著自己獨具的研究領域,因為其內涵的多樣性,還會分出史前考古、歷史考古、考古人類學、美術考古、環境考古、科技考古、產業考古、宗教考古、建築考古、陶瓷考古、城市考古、考古地理學等種種分支學科。
它打破了固有的學科分類,涉足更加寬廣的學科知識和視野;它往往以問題為導向,運用田野獲取的第一手資料去窺探與人類有關的一切領域,而不管它們是人文的、社會的、科技的還是人地關係的。
如果考古學固守於人為劃定的學科界域,它的發現能力和學科作用則會受到削弱,它更會愧對人類誕生以來為了文化進步乃至文明繁榮而做出的所有努力並且幸運殘存下來的全部證據,為此,我們才經常說,考古學家首先是一個科學家,然後才是一個人文科學領域的歷史學家。
第六是
「資源性」。
考古學家發現的文化遺存屬於公共資源,它除了具有科學研究價值之外,還是一種極稀罕的人類創新發展資源。
各種發掘出土的遺蹟和遺物,因其具有易感知性,可以讓普通人滿足好奇心,激發人們的探險慾望和尋根意識;可以為人們提供跨時空的文化實體,從而拓展每個社會成員在文化體驗世界中的長度、廣度和深度;可以在知識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通過電視、電影、書本、報紙、刊物、電腦、手機、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大遺址或考古風景區、考古旅遊、文化創意等種種方式和渠道,進入千家萬戶、分分妙妙,展示考古發現的獨有魅力,實現著歷史創造與現代生活的有機交融,推動著考古資源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有益啟迪與持續奉獻。
現代考古學作為科學世界的一員,實實在在是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我們身在其中,既倍感艱辛也分外榮光!
從「考古學文化」到「考古文化學」
內容摘要:【摘要】<正>"文化"是人的創造,又反映了人的本質,考古學則是研究"文化"的主要學科之一,而且考古學還是所有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中唯一的通過"實物資料"研究人類文化的科學。如果考古學離開...
堅守之路——中國公眾考古走向何方?
格林.丹尼爾(英國考古學史專家)認為含義有二:①、人類歷史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②、人類史前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認為考古學的定義為:①、考古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或繼續使用這種知識的...
一個關於「陵墓」的歷史,帶你走進考古學的世界!
《神詆、陵墓與學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考古學好像是一門比較枯燥又很專業的學問,跟我們也沒什麼直接關係,但是,這本書很可能會改變你這個印象。首先,考古學是一門富於激情和傳奇的學科,比如《神詆、陵...
追尋早期中國·系列之三 考古的中國
從清末到民國,儘管在政治上我們試圖接續中國,回歸中國,確立新的中國,以躋身於世界民族國家之林,但在學術上則懷疑中國,文化上漸漸喪失對中國的自信心,疑古論、歷史包袱論大行其道。前者尚有學術上的合理...
考古學與狹義歷史學不宜混淆
2016年4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載了王東峰的《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辨析》(以下簡稱「王文」)一文,作者認為「王國維在繼承宋代金石學、清代乾嘉考據學基礎上,在羅振玉大力幫助和引導下,對...
逆過程的考古學:信息學視野下的考古埋藏學
考古是對人類歷史的逆探索過程——已經消失的歷史,通過對其物質性遺存的考古學處理,可以重建、復原並進行研究,這是現代科技賦予人的獨特能力。張立東先生的《手鏟釋天書》,以訪談的形式披露一批著名學者關...
一位考古學家, 跑去《魔獸世界》里「考古」了
作者:S·Mars安德魯·萊茵哈德(Andrew Reinhard)是一個考古學家。他曾拿著小鏟和小刷去全世界挖掘遺蹟,但現在他的項目並不需要鏟子和刷子了,現在他手裡的是遊戲手柄。安德魯自稱為一...
考古學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對美的創造及美的流變
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來自於人類對真善美愛的永恆追求。許多年前,在讀書中了解到,如果要知道「真」,應當去了解科學和邏輯學;要知道「善」,應當去了解倫理學;要知道「美」,應當去了解美學;要知道「愛...
發掘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價值
春節期間,賀歲片《功夫瑜伽》里的主角形象令觀眾耳目一新。而該電影選材考古工作者不是偶然的。隨著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考古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功夫瑜伽》的主角是一...
論考古學學科目標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
摘 要:承載文化與文明發生髮展過程中核心基因的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同時期宇宙觀、社會治理體系及核心價值觀三者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不同時期統領社會進程的核心價值觀影響下的產物,它體現的是全社會成員在核...
陳星燦:公眾需要什麼樣的考古學
當某人自稱或被別人尊稱為考古學家的時候,那不過是沿用了一個習慣的說法,其實是頗有點不準確的。因為人類的古代文化是如此的燦爛輝煌,多彩多姿,任何一個偉大的考古學家,窮其一生的精力,也只能為重建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