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源龍尾排遺址發現獨具風格的商代墓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龍尾排遺址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船塘鎮凹頭村,地處粵北東江流域上游、燈塔盆地東部。
為配合汕昆高速工程建設,2016 年1 月開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東源縣博物館對其進行搶救發掘。
龍尾排為地勢低緩的山前侵蝕台地,海拔高度180 米,相對高度30 米,南倚山地,東距東江二級支流船塘河約1 千米。
發掘區位於坡頂北部,揭露面積近1000 平米。
本次考古發掘取得豐碩成果,發現大量商時期遺蹟與各類珍貴文物,截至目前已清理墓葬35座。
由於水土流失與長期耕作,遺址內地層堆積保存情況較差,多數探方表土層下即見遺蹟。
墓葬主要發現於北坡上緣,按其分布情況又可分為相對集中的東、西兩個片區,墓葬之間彼此無打破關係。
墓葬形制較為單一,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未見二層台及腰坑等特殊現象,墓向基本一致,多在270°至300°之間。
墓內人體骨骸皆無存,未能提供鑑定墓主性別、年齡與葬式等情況的遺存,亦未發現明確葬具跡象。
墓壙多較狹小,多數墓口長度在1.9 至2.2 米、寬度在0.5 至0.8 米之間,少數長至2.5 米左右,個別不及1.5 米,其中M11 墓口長度僅有1.2 米,M33墓壙相對較大,長逾3 米。
墓坑多於基岩風化殼之上直接開挖而成,深度普遍較淺,多在0.2 至0.3 米,部分墓葬在0.1 米左右,亦有深度僅0.05 米的極端情況,隨葬器物已出露於墓口,個別墓葬如M32 則深至0.42
米。
墓葬深度普遍較淺的情況應與長期的自然、人為破壞關係甚大,類似現象常見於廣東地區先秦時期山崗台地遺址,有些遺址僅餘殘損器物而遺蹟不存,其緣故概莫如是。
墓葬出土陶器與石器等各類隨葬器物250
余件,其中以類型豐富的陶器數量為多。
陶器分泥質與夾砂兩大類,以泥質軟陶為主,泥質硬陶次之,夾砂軟陶再次之,此外還見有少量表面磨光的黑皮陶。
陶器紋飾以方格紋、菱格紋為大宗,少量曲折紋與條紋,高柄陶豆上流行飾弦紋,另有部分戳印紋,泥質軟陶多見素麵器物。
陶器以圈足器、凹底器為主,少量三足器,器類有豆、罐、壺、缽、盤、尊、釜、盆、杯、簋、器座及紡輪等。
隨葬陶器以豆、罐與缽的組合為主,又以豆類數量最多,達60
余件,且型式豐富多樣,雖皆為高柄豆,柄部有細把、粗把之分,豆盤口沿見有喇叭口、子口、直口、斂口等,腹部則有斜直腹、弧腹、曲腹、淺腹等;罐類以方格紋折肩凹底罐為主,部分圈足罐;缽以方格紋子口凹底缽最為多見。
隨葬石器類型相對單一,多為磨製石錛或石錛毛坯,零星礪石、石鏃等。
墓葬中不乏使用破損乃至殘碎較甚陶器用作隨葬品的現象。
東、西兩區墓葬在隨葬器物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西區隨葬品數量相對豐富,多數隨葬器物4 至7 件,部分墓葬則超過10 件,相鄰居於西區中央位置的M15、M33 及居東端的M34 隨葬品數量最多,M15 與M34 皆多達25 件以上;除豆、罐與缽等陶器組合外,隨葬紡輪的現象較為常見,一般見1 至2件,M34 與M15 分別出土紡輪十餘件;隨葬石器者僅3 例,其中M15 與M23 各隨葬石錛1
件,M33 則有6 件,同一墓葬紡輪與石器共出的則僅有M15 一例。
東區除M5、M28、M31 等少數墓葬,其餘墓葬隨葬品數量均較少,有多座墓僅有1~2 件;隨葬陶紡輪的現象基本不見,而隨葬石器者超過半數,其中M31 隨葬石錛與石錛毛坯二十餘件;隨葬陶器同樣以豆、罐、缽等圈足器與凹底器為主,另有零星殘袋足與錐形足;陶豆在隨葬品組合中的比重相對略低,西區少見的粗把豆在東區則較多見。
龍尾排遺址出土方格紋凹底罐、圈足罐及凹底缽等陶器在粵東、粵北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商代遺址中習見,和平子頂山遺址、普寧後山遺址、東莞村頭遺址與深圳屋背嶺二期遺存中可見到類型相近的高柄豆、折肩凹底罐、帶流壺及子口凹底缽,尤其各型凹底器為廣東商代遺存中典型器物。
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組合顯示龍尾排遺址發現墓葬大體屬同一時期,其整體年代應在商時期。
東源龍尾排遺址是繼深圳屋背嶺遺址之後在廣東地區發現的又一大型商代墓地。
目前初步研究表明,與東江流域以東的榕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地商代遺存相比較,龍尾排遺址墓葬具有該時期遺存的某些共性,亦表現有明顯的獨特性而異於以往所見廣東商時期墓葬材料。
首先,龍尾排所發現墓葬雖同樣多為小型土坑墓,但相較深圳屋背嶺、普寧後山等遺址,其隨葬品數量相對較多、器物類型更為豐富,單個墓葬隨葬大量陶紡輪或石錛的現象在廣東同時期遺存中尤為罕見。
其次,高柄陶豆占龍尾排遺址出土陶器數量近四成,集中出土如此數量眾多、型式多樣的陶豆在嶺南先秦遺址中極其罕見,陶豆作為墓葬隨葬品組合中占據首要地位的大宗器物更是迄今唯一發現。
最後,遺址出土文化遺物雖可見廣東本土商代遺存的類型特徵,更反映出外來考古學文化因素的強烈影響。
考慮到燈塔盆地地處連接南嶺山地與東江中下游腹地、粵東與粵北地區的重要地理位置,龍尾排商代大型墓地所代表的文化及族群在不同區域考古學文化傳播與交流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第四,龍尾排遺址東、西兩區在隨葬品組合上表現出某種差異性,尤其陶紡輪與石錛作為性別區分或生產分工意義的特殊器物,在同一墓地不同片區墓葬中的使用具有明顯分化,我們初步推斷其作為大型公共墓地可能存在基於性別與社會分工的規劃,如有更多材料證實這一推斷,對於研究該時期本地區的喪葬習俗、社會經濟形態及社會複雜化程度無疑深具指示意義。
綜上所述,東源龍尾排遺址是廣東地區先秦考古的重要新發現,其文物資料有助於進一步釐清廣東地區先秦考古學文化譜系,也為深入研究先秦時期華南地區及廣東境內不同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傳播與交流、嶺南早期社會文明進程等課題增添了極為重要的新材料。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劉鎖強)
點評2015年度十大考古發現
一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總是吸引著諸多關注的目光,不光是考古界,公眾對考古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甫一出爐,記者便「沖」向終評評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
山東昌樂發掘都北遺址
都北遺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朱劉街道辦事處都昌社區都北村東約700 米,遺址略呈橢圓形,東西長約500 米,南北寬約460 米,總面積約23 萬平方米。為做好濰(坊)日(日照)高速公路濱海連接...
麗澤墓地的文化內涵分析
麗澤墓葬發掘區位於北京市豐臺區中北部,東鄰鵝鳳營村,西接西三環南路,北鄰麗澤路。東管頭村位於盧溝橋鄉域東側,東南、東北分別接鵝鳳營、鳳凰嘴,南接東管頭前街,西隔西三環路為西管頭,北接水頭莊。東管...
江蘇省興化、東台市蔣莊遺址發掘取得重大收穫
蔣莊遺址位於江蘇省興化、東台兩市交界處,分屬興化市張郭鎮蔣莊村及東台市時堰鎮五星村、雙溪村。遺址起初由當地文物愛好者發現,因泰東河水利拓寬工程需要,2010年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派員對其調查確認,遺...
東源發現大型商朝墓地 成研究嶺南文明進程新材料
南方日報訊(記者/蔣才虎 通訊員/程學勇 劉鎖強)河源市東源縣船塘鎮凹頭村發現大型商朝墓地,截至目前,已清理墓葬35座,出土陶器與石器等各類隨葬器物250餘件。考古學家稱,這是繼深圳屋背嶺遺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