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州出土的一件鎮國神器 被國家禁止出境展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7年底,中央電視台製作、播放的一檔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介紹了著名的「曾侯乙編鐘」,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國寶」熱潮。

「曾侯乙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

那是1978年的事情了。

當年2月底,武漢空軍某部要在隨州城郊修建一個雷達修理所,在一處小山包上開山炸石。

一陣轟鳴過後,大家發現小山包本是紅砂岩,卻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層。

大家意識到,這裡可能藏著一座大型古墓。

開山炸石工作立即停止。

3月20日,湖北省博物館派來的考古人員進行了鑽探發掘。

鑽探發掘的結果,讓所有人都感到十分興奮:這裡是一座大型古墓,面積達220平方米,是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的6倍!但由於墓坑上層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無法進行原封不動地保護,只能進行搶救性發掘。

於是,這座被命名為曾侯乙墓的大型古墓,在沉睡地下2430多年後,出現在公眾面前。

曾侯乙墓共出土了15000餘件文物,包括各種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

這些文物中有6239件屬於青銅器。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青銅器應是曾侯乙編鐘。

編鐘是戰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打擊樂器,能夠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創下了多項紀錄。

此前,中國各地已經出土了40多套編鐘,曾侯乙編鐘是數量最多(共 65 枚)、重量最重(達3500千克)、音律最全(十二律齊備)、音域最廣(跨5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1個八度)、保存最好、音質最高、做工最精細的一套編鐘,屬於戰國時期青銅樂器的巔峰之作,被稱為「鎮國神器」。

順便一說,曾侯乙墓的主人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只是一名諸侯,按照禮樂制度,沒有資格享有這套編鐘。

這說明,在戰國時期,禮樂制度遭到諸侯們的蔑視和破壞,的確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

曾侯乙編鐘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見證了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被視為「國寶」。

如今,曾侯乙編鐘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了《文物出國(境)展覽管理規定》,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

曾侯乙編鐘名列其間。

《國家寶藏》在介紹曾侯乙編鐘時,提到曾侯乙編鐘被演奏過三次:第一次是在1978年建軍節上,演奏了《東方紅》《楚商》《一路平安》等曲目。

第二次是1984年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春江花月夜》《楚殤》《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是1997年,在慶祝香港回歸的音樂會上,演奏音樂家譚盾創作的《1997:天地人》大型交響曲。

事實上,曾侯乙編鐘原件只演奏了前兩次。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學家李純一、黃翔鵬等人曾經前來隨州,對這套編鐘進行測音。

測音結束後,音樂學家們用曾侯乙編鐘現場演奏了一曲《東方紅》。

演奏完畢後,文物專家立即以保護文物的角度提出,曾侯乙編鐘不適宜於演奏音樂。

如果非要演奏音樂,建議採用複製品。

有關方面歷時5年之久,耗費了100多萬元,複製了一套曾侯乙編鐘。

這套複製品不僅在外觀上酷似原件,音樂性能上也能與之媲美。

所以,《國家寶藏》提及的第三次在香港的高規格演奏,實質上是由曾侯乙編鐘的複製品完成的。

不僅如此,曾侯乙編鐘的複製品還曾經漂流過海,到日本、盧森堡等國展覽,擔任重要的文化交流使命。

【參考資料:《國家寶藏》《中國民樂:編鐘打擊樂器》《古歷史上的最大發現——曾侯乙編鐘》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