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詞條」新石器時代 · 薛家崗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還有少量商代遺存。

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城南7.5公里處。

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

1979~1980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隊主持發掘。

▲ 陶鼎

新石器遺存分 4期,以二、三期最為豐富和有代表性,有人提出可命名為「薛家崗文化」。

分布地域在大別山以東、巢湖以西的江淮之間。

第三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的年代,為公元前3200~前3000年。

▲ 陶鬹

薛家崗二、三期文化具有特徵鮮明的器物群。

陶器以夾砂灰黑陶為主,多為素麵,有少量刻劃紋、弦紋、鏤孔和朱繪。

二期代表性器形有扁凹足或扁柱足罐形鼎、竹節把盆形豆、鼔腹圈足壺(罐)、壺體鑿形實足鬹(盉)。

三期有折腹鴨嘴形罐形鼎、扁凹足盆形鼎、高柄盤形豆、缽形豆、折腹或扁腹圈足壺(罐)、敞口平沿盆、甑鼎套合的甗。

▲ 陶球

生產工具中的扁薄穿孔石鏟、窄長條有段石錛、橫長梯形穿孔石刀(孔為奇數,1~13孔,最長的51.6厘米)、圓柱體陶銼等,都頗具特色。

幾件穿孔石鏟、多孔石刀的孔周還規整地繪以紅色花果形圖案,為中國國內少見。

▲ 陶壺

在二、三期遺存中發現殘房基3座,有地面建築和半地穴式兩種。

在房基紅燒土塊中發現稻殼印痕。

當時人們過著以稻作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

墓葬共103座,部分發現有長方形豎穴,骨骸全朽,葬式不明。

以實用的陶容器、工具、陶球、玉石飾物等隨葬,少數還有豬牙床。

▲ 陶豆

隨葬品多寡不一,最多的一座有46件,其中玉飾品30件。

隨葬品中陶器最多,一般有鼎、豆、壺、盆,以盆、壺組合為最常見。

在石工具較多的墓內,鏟、刀、錛疊壓放置。

▲ 彩繪石鉞

遺址底層為薛家崗一期文化,以夾砂紅陶為主,內壁多為黑色,部分陶器表面塗紅衣,偶見彩陶,有罐形鼎、寬檐釜、圈足甑、牛鼻形器耳等,年代與馬家浜文化相當。

薛家崗二、三期文化與北陰陽營東區的少量墓葬、崧澤中層的同類遺存有較多相似因素,當存在一定的交往和影響。

薛家崗四期文化有籃紋鼎、袋足鬹、蛋殼黑陶高柄杯等,與三期文化明顯有別,相當於龍山文化階段。

▲ 九孔石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馬廟鎮孫家城遺址

史前古城——孫家城遺址前 言孫家城遺址位於縣境西北部的馬廟鎮,處於桐、懷、潛三縣(市)結合部。地處薛家崗文化分布區域的北緣。遺址東、南、西部均被土城所圍,北臨大沙河,大沙河自西向東穿過,並沖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