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文化的源頭——馬家窯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涼州文化,從起步階段,就處在早期文化的繁榮地帶。
文化的源頭剛剛形成,就已經贏得滿堂喝彩。
武威地處黃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匯地帶,這裡綠洲平坦,水草豐美,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們在此繁衍生息,從那時起,就拉開了涼州文化的序幕。
我們先看幾則考古方面的報告。
旋渦紋雙耳彩陶罐
報告一:1972年在武威市涼州區東河鄉(今金河鎮)王景寨村發現一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時期旋渦紋雙耳彩陶罐,其構思巧妙,是馬家窯文化彩陶高度發達的代表作,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文物鑑定專家組定為一級文物。
這件旋渦紋雙耳彩陶罐繪製的圖案,是馬家窯人對自然充滿詩意的哲學思考和強烈追求美的審美願望。
報告二:1991年春,甘肅武威市磨嘴子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殘破、然能合成的舞蹈紋彩陶盆,高約14厘米,口徑29.5厘米,腹徑28.5厘米,底徑11厘米。
報告三:2005年7月,考古人員在武威磨嘴子發現了一處距今約4000年的甘肅仰韶文化馬廠期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次遺址發掘是武威市歷史上較大的一次,共發掘甘肅仰韶文化馬廠期墓葬76座、灰坑43座、居住遺址8座、窯址6座,出土的器物有彩陶罐、陶球、紡輪、石斧、石棒、石刀、骨珠等,另外還有一件珍貴的彩陶壺。
這幾則考古報告透露出怎樣的文化信息呢?
專家指出,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約5000年,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那些彩陶上最原始的圖案和線條,默默閃耀著文化的光芒。
這種早期文化,就是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1924年在甘肅臨洮馬家窯發現的一種文化遺址,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展,故又名甘肅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和青海的東北部,一般把它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早中晚三個發展階段。
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是馬家窯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區之一。
從考古發掘來看,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在武威均有發現,如屬於以馬家窯類型的遺址有涼州區下雙鎮蓄水村東的瓦罐灘遺址、豐樂鎮郭家山遺址、韓佐鎮五壩山遺址等;屬於半山類型的遺址有涼州區四壩鎮半截墩灘遺址、豐樂鎮郭家山遺址等;屬於馬廠類型的遺址有涼州區金河鎮王景寨遺址、古城鎮塔兒灣遺址、新華鎮磨嘴子遺址、古浪縣裴家營鎮老城遺址、高家灘遺址等。
在已發現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器物,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各類型精美的彩陶則是武威境內馬家窯文化陶器中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獨特的地方風格和地域特色。
馬家窯文化遺址
那麼,考古發掘出土的那幾件彩陶,又能說明什麼?
從出土的各種彩陶的燒制、紋飾和裝飾技巧及風格來看,充分反映了早在5000年左右,居住在武威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成熟的制陶工藝和高超的技術水平,體現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
根據《甘肅省馬家窯文化遺址統計表》,馬家窯彩陶的中心區域包括武威市的部分市、區、縣。
換句話說,涼州,正處於馬家窯文化的中心。
涼州文化,從起步階段,就處在早期文化的繁榮地帶。
文化的源頭剛剛形成,就已經贏得滿堂喝彩。
作者簡介:
李元輝,甘肅武威人,先後在《甘肅日報》《民主協商報》《貴陽晚報》《未來導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歷史文化類文章三百餘篇。
近百篇文章被《鳳凰網》《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新媒體平台轉發。
2014年由線裝書局出版詩文集《詩文話天馬故里》(與西木合著),2015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汗血寶馬》,參與編撰《村口有棵大槐樹》《涼州寶卷之方四姐》《涼州會談》等影視劇、舞台劇劇本。
現供職於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來源;涼州文化研究
仰韶文化才是中華文化的母體,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1921年10月中秋的一天,黃河岸邊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迎來了一位大個子洋人,從此這座小村莊和這位洋人同時揚名天下,這座小村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仰韶村,這位洋人就是瑞典人安特生。
安特生:被誤解的開路者
中國史前考古學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學是從安特生開始的。安特生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在中國北方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活動,揭開了中國近代考古學序幕。他也由此被人們譽為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然而,在過去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