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才是中華文化的母體,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21年10月中秋的一天,黃河岸邊的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迎來了一位大個子洋人,從此這座小村莊和這位洋人同時揚名天下,這座小村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仰韶村,這位洋人就是瑞典人安特生。

安特生是瑞典地質學家,1914年被中國北洋政府聘請擔任農商部礦政顧問,主要職責是為中國尋找礦藏,因為在張家口找到了龍煙煤礦,安特生還受到了大總統袁世凱的接見。

安特生第一次聽說仰韶是在1920年。

這一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國地質調查所採集員劉長山到豫西調查古脊椎動物化石,在仰韶村的農民家裡,他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而這些石器極有可能是遠古時期的,於是劉長山採集、購買了600多件石器,並將它們全部帶回北京。

和劉長山預料的一樣,安特生一見到這批石器,立即引起了極大興趣。

1921年4月21日,安特生跟著劉長山來到了澠池縣.在仰韶村路邊的斷壁上,安特生髮現有很多深灰色的口袋形灰坑,他猜測這可能是古人類活動的遺址。

第二天,他們在清理一個灰坑時,突然發現了一片紅底黑花、打磨光滑的彩陶殘片,後來他們又在同一灰坑裡發現了石斧,這些發現讓安特生產生了深深的疑問,難道這裡就是古代人類活動的場所?難道中國真的有史前遺址?

安特生決定通過挖掘仰韶遺址來揭開這個千古之謎,但挖掘必須得到中國政府的批准。

於是安特生回到北京,一邊等待政府的批文,一邊物色有關人選。

1921年10月27日,在河南當地警察的護衛下,安特生和剛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年輕地質學家袁復禮等5位助手,第二次來到了仰韶村,而這次考古發掘也成為中國田野考古的第一次。

這次安特生共挖了17個地點,其中發現最多的就是彩陶,彩陶美麗的花紋讓安特生震驚不已。

另外他們還發現了骨錐、骨鏟、骨針等骨器和石斧、石刀等石器。

他們還用現洋在村中挨家挨戶收買出土的東西,後來安特生把所有東西裝入幾個大木箱,雇馬車拉到洛陽火車站,然後全部運到北京。

安特生在仰韶村一共呆了35天。

這次發掘證實了安特生的判斷,仰韶村確實是古人類活動的一個遺址,這裡的人們已經具有很高的生活智慧,它們制陶、狩獵、捕魚,但讓安特生迷惑的是,仰韶村的古文明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安特生帶著疑問從仰韶村回到北京後,就開始大量查閱有關資料,一天他看到了美國中亞考古調查團發表的安諾遺址發掘報告,他驚訝地發現,中亞出土的陶器和仰韶的彩陶竟然非常相似。

安特生不斷地思考,並從一些西方學者那裡得到了更多有關彩陶方面的知識和理論,安特生不解的是,為什麼河南仰韶彩陶同安諾彩陶之間有那麼多相似之處呢?究竟它們之間有沒有必然的聯繫呢?

1923年,安特生髮表了《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在分析仰韶文化的性質時,他認為仰韶文化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前身,但是當安特生把仰韶文化與中亞的安諾文化進行比較時,卻得出了它們有可能同出一源的結論,並且認為最先發現的安諾彩陶早於仰韶,所以仰韶文化有可能從西方經中亞傳入。

安特生的報告一經出版,這個假說很快風靡全球。

學術界普遍相信,在新石器晚期,有一支以彩陶為代表的先進農業集團由西向東從中亞進入中國的黃河流域,並匯入原有的古老文化中,形成了中國自己的史前文化。

此後安特生又在河南滎陽調查發掘了秦王寨等遺址,他認為這些遺址和仰韶遺址同屬於一個文化系列,安特生就把這些石器遺址命名為"仰韶文化",這也是近代考古學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名稱,從此石器時代這個名詞也為大眾所熟悉,仰韶遺址的發掘拉開了我國田野考古的序幕。

仰韶文化,中國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但它的發現者安特生卻認為,仰韶文化是由西方傳入,這就是著名的"中華文化西來說",那麼,仰韶文化真的由西方傳入嗎?仰韶文化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文化?

但安特生並沒有就此罷休,有一個問題一直讓他耿耿於懷:那就是假如仰韶的彩陶是從西方傳入的,那麼就必然會在通向中原的甘青地區留下傳播的遺蹟,他還設想西方的文化應該通過絲綢之路和草原之路兩條道路向東傳播,那麼這個文化通道真的存在嗎?

為了驗證這個假說,1923年,安特生決定到甘青地區的河谷地帶去尋找史前的文化遺址,這樣安特生在中國最大的一次考古調查開始了。

這次考古行動從1923年5月開始,在中國地質調查所的支持下,安特生沿著黃河西上。

中央政府給各地的省長們寫信要求他們對安特生的考察團給予關照,並且安排了10名護送的士兵,還發有寫著漢、蒙、藏3種文字的護照。

考查隊走到蘭州之後,偶爾從一個貨攤上找到了一個裝著菸葉的舊彩陶罐,在得知這件彩陶來自臨洮後,安特生就沿洮河而行,終於在臨洮縣洮河西岸一個叫馬家窯的村子發現了一處新的仰韶文化遺址。

讓安特生震驚的是,馬家窯的彩陶打磨得非常細膩。

它的器型豐富,圖案極富變化,比仰韶發現的陶器更加絢麗多彩,即使在今天,考古學家仍然沒有再發掘出比馬家窯彩陶更為精美的陶器,這一發現讓安特生喜出望外。

1924年夏季,安特生又在甘肅廣河縣洮河西岸發現了齊家遺址,奇怪的是,和馬家窯遺址相反,齊家遺址出土的多是沒有花紋的素陶,彩陶多是紅褐色,紋飾簡單,以菱形網紋和三角紋為主,出土的大耳罐與古希臘瓶子的造型非常相似。

安特生在甘肅、青海的考古發掘持續了兩個多月,共發現遺址近50處,發掘的全部文物一共裝了25輛馬車。

根據這個邏輯,安特生認為彩陶絢麗的馬家窯文化應該晚於齊家文化,為第二期。

通過對比,安特生還認為,馬家窯彩陶比仰韶彩陶發達,更接近於西方彩陶文化的特點。

假如甘肅彩陶是從中原發源的,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現象,因此甘青的考古挖掘似乎完全證實了他先前的推測,那就是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在西北得到發展後,然後通過甘肅傳播到中原地區,產生了中國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

安特生在西方文化中尋求仰韶彩陶答案的假說,在20世紀20年代曾被國際學術界所接受,而且成為中外考古界最感興趣的話題,安特生也因為倡導"中華文化西來說"而名揚中外。

這次發掘出土的文物,應安特生請求,中國政府贈送給瑞典一部分。

1925年底,當文物運達瑞典後,國王古斯塔夫非常重視,立即撥出專款在斯德哥爾摩修建一座宏偉的博物館,並親自命名為"遠東博物館",由安特生擔任館長。

該館還創辦了館刊,不斷介紹中華遠古文明。

1926年10月,安特生陪同瑞典王太子古斯塔夫訪問中國,安特生原本計劃陪同王太子前往河南察看仰韶村遺址,但由於當地局勢動盪不安,中國地質調查所特意安排王太子到山西太原附近,參加了一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在瀰漫的硝煙中,已經63歲的安特生再一次來到北京,準備繼續在中國進行考古工作。

但安特生知道炮聲隆隆的中國已無法進行學術考察,1938年,他轉道越南回到了瑞典,從此再也沒有來過讓他聲名遠播的中國。

安特生走了,但他的"中華文明西來說"仍然流行,那麼,仰韶文化是什麼性質的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裡呢?

新中國成立以後,雖然百廢待興,但考古工作者並沒有忘記仰韶,並沒有忘記安特生留下的"中華文化西來說".

半坡村距陝西省西安市十多公里,195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西安工作隊進駐半坡村,隨著他們的到來,神秘的仰韶文化逐漸露出了它真實的面容。

半坡遺址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出土的完整的和可以復原的器物有近千件,其中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紅陶,陶器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繪有黑彩的魚紋盆,魚紋也是半坡彩陶的主要標誌,這也說明在遠古時期我國的西北地區是一個水河密布的地區。

因為有彩陶的出現,考古人員初步斷定它屬於仰韶文化類型的遺址。

僅僅兩年後的1956、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水庫建設,國家文物部門對河南陝縣廟底溝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這次發掘面積近5000平方米,共探挖280個四米見方的探方,考古人員發現,廟底溝的房屋也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屋內有一保存火種與取暖用的圓形火塘,和半坡遺址非常相似。

另外他們還挖掘墓葬156座。

和半坡類型彩陶多魚紋不同的是,廟底溝出土的陶器多以黑彩繪玫瑰花瓣紋和弧邊三角紋為主。

但兩個遺址都出土有一種特殊的器物,這就是小口尖底瓶。

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近一個世紀的努力,更多的仰韶文化遺址陸續被發掘了出來,目前這些遺址已多達5000多處,這些遺址距今約7000年到5000年,考古學上把這2000年的漫長歷史通稱為仰韶文化時期,而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早期類型,廟底溝遺址則代表著仰韶文化中晚期類型。

甚至有的學者明確主張半坡類型對應炎帝時代、廟底溝類型對應黃帝時代。

在挖掘的5000多處仰韶遺址中,絕大部分為廟底溝類型,這也說明在仰韶廟底溝文化時期,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擴張。

通過考古挖掘,廟底溝文化的傳播方向也漸漸清晰起來。

經過碳14測定,證明安特生髮現的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變種和發展。

廟底溝文化彩陶傳播到青海、甘肅一帶以後,經過發展,過渡到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彩陶在廟底溝彩陶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加絢麗多彩。

這說明在漢代絲綢之路形成之前,連接西北與中原之間的文化通道已經形成,這個通道所發揮的作用,一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時代,只不過不是像安特生所說的由西向東,而恰恰是由中原向西北地區延伸。

在幾代考古學家的努力下,安特生的中華文化西來說自然也就成了歷史的煙雲。

但還有一個現象也讓考古學家著迷,那就是在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周邊,中華先祖們不約而同地迸發出了旺盛的創造力。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發掘,根據不同的文化面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已經有數十種之多。

但讓人奇怪的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這些文明都斷裂了,有的甚至不知所終。

廟底溝文化強力擴張的過程,正是周圍這些文明逐漸衰落並向中原匯聚的過程,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北部的紅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這一廣大的地區都發現過具有廟底溝文化風格的彩陶。

那麼,廟底溝文化如此擴張的原因是什麼呢?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種,為什麼在仰韶時代會匯聚中原,成為中華文明長盛不衰的母體?2002年,國家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目的就是進一步研究華夏文明孕育的過程,回答這個問題。

探源工程證實,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中國幾大河流域的古文明大多改變了原有的發展方向,向中原文明靠攏過來。

這說明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吸收周圍諸文化的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並在後來發展為夏商周文明。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中原地區的中心地位並不是,比如從農業一開始就形成,它實際上是我們有一位老先生叫蘇秉琦他稱為滿天星斗,就是文明的火花在各地都有,它在閃爍,但是最終所匯集到中原進入到王朝文明的階段。

蘇秉琦先生還認為,中國人稱自己為華人,根源就出自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紋陶盆,玫瑰花是"花族"的圖騰,"花族"就是華族,這也就是今天我們自稱華夏民族的由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最早的文化之一——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

國寶迷蹤 安特生送回的彩陶去了哪裡?

他曾經是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八十多年後,籠罩在他身上的迷霧已經漸漸消散。而另一個與他相關的謎團,卻更加撲朔迷離。他就是安特生,是中國史前考古學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奠基人,

到西北「文化高地」尋找彩陶源頭

1998年,我被派往西北地區從事田野考古工作,主要負責史前遺址的調查與發掘。當時,我並不知自己去西北可以做出些什麼,結果很快就發現了青海喇家村齊家文化災難遺址,算是一個明顯的成果。不過自己覺著更...

安特生與仰韶文化

歷史沒有真相,可是在國寶文物上,記錄著真實的歷史;歷史無法穿越,可是在國寶單位中,遺存著鮮活的歷史參觀名勝古蹟;憑弔懷古,即為巡禮發現文化藝術價值,悟道人生哲理,就是尋理……感謝您閱讀「博物館看...

安特生:被誤解的開路者

中國史前考古學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學是從安特生開始的。安特生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在中國北方進行了一系列的考古活動,揭開了中國近代考古學序幕。他也由此被人們譽為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然而,在過去相當...

隴南:史前文化

隴南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悠久,文化遺存十分豐富。 西和縣長道鄉寧家莊遺址是甘肅新時期早期文化遺存之一,與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遺存時代大體相當,在我國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寧家莊遺...

中國美術-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繪畫藝術,主要體現在彩陶的裝飾紋樣上。那麼,首先講一下什麼是彩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

歷經千年的膠東貝丘文化

水母網2月22日訊(YMG記者 慕溯)2016年煙臺「兩會」結束,除了備受關注的民生話題,「文化」這個詞也被代表、委員們熱議。其中,政協委員陳燕琴就呼籲,煙臺要深入挖掘服裝等領域的文化元素,用文...

尋本溯源 仰韶文化拍攝之行

仰韶文化是華夏文明生成的基礎,它影響了大半個中國,是華夏民族形成過程中的一次大融合。2018年4月25日《中國百家姓》攝製組到此尋找華夏文明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