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工作中的幾種「非常規」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內容摘要:為此,筆者將所了解的幾種在我國田野工作中不太常見的方法介紹如下:地層單位一絲不亂的「橫向平推」發掘法目前國內常規的探方(溝)發掘法發掘遺址時,如遇到地層堆積複雜、地層很薄、小型遺蹟(如柱洞、小灰坑)等情況,將地層「做過」往往在所難免。

沒有隔梁和關鍵柱的探方國內常規的探方發掘法都會在發掘過程中留下隔梁和關鍵柱,這種做法可以解決大面積發掘時地層難以控制的問題,是一種非常有效且易於操作的方法。

目前記錄地層信息多是依靠文字描述、繪製地層平剖面圖、照相等方法,條件優越的可以採用錄像和三維掃描,但這些都只能記錄非物質信息。

作者簡介:

自安特生於上世紀20年代初在我國首開科學考古工作開始,田野考古在我國已經走過了90多個年頭。

經過學習、探索與反思,中國的考古工作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對不同的遺址已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田野發掘工作體系。

經過專業訓練的考古工作者會根據不同的遺址類型選擇不同的發掘方法。

但與此同時因為操作規程的模式化傾向,使得田野工作形成了比較保守的現狀,很少有在發掘手段和方法上的探討。

為此,筆者將所了解的幾種在我國田野工作中不太常見的方法介紹如下:

地層單位一絲不亂的「橫向平推」發掘法

目前國內常規的探方(溝)發掘法發掘遺址時,如遇到地層堆積複雜、地層很薄、小型遺蹟(如柱洞、小灰坑)等情況,將地層「做過」往往在所難免。

在此情形之下,田野發掘人員不妨嘗試一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朔知研究員在一次講座中提及的日本田野考古發掘中常見的「橫向平推」發掘法。

與傳統的自上而下、逐層縱向發掘不同的是,「橫向平推」法在發掘區ABCD(圖一)內工作時,先在一邊(AB)開一個寬1至2米的「探溝」(AA』B』B),按照普通探溝的發掘方法進行,直至生土層。

這樣A』B』對應的地層堆積剖面被完整地暴露出來,然後以這一剖面為發掘面向CD方向發掘(即不停對A』B』面進行「切邊」,讓探溝AA』B』B不斷增寬,直至A』B』與CD重合),在這個過程中要仔細做好遺物收集、測量、記錄、繪圖及照相等工作。

因為遺址展現出的總是縱剖面,等於是給遺址做了「CT」掃描。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任何遺物、遺蹟的空間位置非常清晰,再小的地層、遺蹟單位都會「掛壁」,也不會出現「挖過」的現象。

記錄下的大量剖面信息可以更好的做三維資料。

如果遇到需要保留的單位也可以隨時改為傳統的縱向發掘法,能真正的做到平剖面結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