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繕別成野蠻「傷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張緒才
近日,被民間稱為「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在修繕後被「抹平」,變成一堵蜿蜒的「白灰牆」,失去原有風貌。
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稱,他們是在用白灰「對長城進行修葺」,該修繕項目每一步都經過審批,「合理合法」(9月22日《北京青年報》)。
修葺後的長城被「抹平」,已看不出哪是城牆頂面,哪是垛口、垛牆,連城磚也很難看到。
修繕變成了「傷害」,是否合法,尚需求證。
但說「合理」顯然不妥。
事實上,近年來的文物修復過程中,「破壞性修復」曾多次出現。
遼寧省朝陽市雲接寺清代壁畫被改造後,畫風大變,被譏為「仙人變花大姐」。
對於文物修繕,國際上有著標準和原則,那就是可逆性、可識別性、最小介入。
其主體原則是,儘量整體保留文物的基本風貌,不要把現代人的意識強加到古代文物身上。
這意味著文物修繕不能「想當然」,否則就是文化悲劇。
對於古人留下的寶貴文物遺產,我們即不能坐視其在風吹雨打中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也不能採用「抹平長城」「仙人變花大姐」之類的野蠻幹預。
作家馮驥才說過,過去我們對歷史建築有一個很荒謬的錯誤做法叫「整舊如新」,這個詞彙的出現非常可怕。
一些文物的「破壞性修復」,或許正是在「整舊如新」這種思維下展開的,迫切需要扭轉過來。
唯有修舊如舊的修繕,才是敬畏文物,對後人負責。
有一種傷害叫做「破壞性修復」
9月20日,一條「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700年歷史的國寶面目全非」的帖子出現在網上,引發關注。有網友爆料稱,被民間稱為「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在修繕後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長城...
誰對「比破壞還可怕」的文物修繕負責?
位於遼寧省綏中縣永安堡鄉小河口村的小河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被譽為「最美野長城」,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日,網友魏永賢發帖說,「小河口長城被人用砂漿抹平了,原本殘缺的...
修繕「最美野長城」為何成「焚琴煮鶴」
朱丹近日,有網友爆料稱,被民間稱為「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在修繕後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長城的樣子,變成一堵蜿蜒的「白灰牆」。長城專家表示,看到小河口長城被修得「面目全非」很心痛...
文物保護豈能「自毀長城」?
央廣網北京9月2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導,近日遼寧省綏中縣「野長城被砂漿抹平」的消息引發關注。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對此矢口否認,國家文物局已派員趕赴現場核查評估。近年來,我國多地都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