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范兒名人坊:作家沈從文的入室弟子王亞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亞蓉:春蠶絲未盡 華裳夢待圓」

王亞蓉,文物修復專家,織繡專家。

中國文物學會紡織文物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代紡織品研究保護中心顧問,首都博物館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高級工程師。

參與編纂《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全集》等,著有《中國民間刺繡》、《沈從文晚年口述》、《章服之實:從沈從文先生晚年說起》等。

6月4日,雨。

國寶級大師王亞蓉先生應北京服裝學院之邀,要做一場以「紡織考古中的刺繡」為主題的專題講座。

說有機會去聽,在我那一眾愛好刺繡、喜歡古典文化的朋友圈裡已經轟動。

又說安排了採訪,簡直快被她們羨慕嫉妒的眼神殺死。

在學界提起王亞蓉先生,都是滿滿的尊敬和景仰。

而在我們這些邊緣又邊緣的織繡愛好者眼裡,那更是高山仰止。

上世紀六十年代,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後,王亞蓉從事玩偶設計工作。

機緣巧合,後來她成為沈從文先生的助手,主要從事描畫和一些案頭工作。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沈先生歷時十八載磨難終成正果的學術專著,考證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間中國服飾文化。

1975年,剛剛進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王亞蓉有幸參加這本書的編撰,書中大量古代服飾插圖出自王亞蓉之手。

王亞蓉與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交流靖安東周大墓文物保護工作

她回憶說,那段時間,白天在考古所工作,晚上和同事、沈先生另一位助手王予予一道準時到沈家,一起編撰服飾史。

王亞蓉陪沈先生去故宮、歷史博物館和民族文化宮,看展覽,查資料。

「要耐煩!認真!」、「要古為今用」,她至今牢記沈先生的諄諄教誨。

作為文物修復資深專家、沈從文入室弟子和工作夥伴,王亞蓉說自己幸運得一良師,耳濡目染成就今日事業。

而先生講求「史實相證」的研究方法,也成為王亞蓉一直信守的準則。

追隨沈先生,使王亞蓉有緣得見許多「寶物」,她為中國古代服飾的博大精深而傾倒。

1982年,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出土大批戰國時期絲織品。

這批織物品種齊全,保存完好,被譽為「絲綢寶庫」。

王亞蓉還記得,她陪同沈從文先生鑑賞出土的極品絲綢。

看到這批無價的戰國瑰寶,耄耋老人跪下了——這是老人家人生中僅有的一次跪下!

「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從古詩中讀到的詞句,在出土絲織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馬王堆漢墓那件震驚世界的「素紗單衣」,摺疊六七層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報上文字。

但華美服飾卻抵禦不住時間的侵蝕、空氣的氧化。

「剛出土的時候顏色還很鮮亮,出土後就漸變得灰暗了。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對外展覽,還是作為資料,呈現出來的就是這麼一件件破破爛爛的衣服。

這些衣服的原貌到底是什麼樣的,當時就想把它複製出來。

」王亞蓉說。

王亞蓉復原複製的NIO彩繡鳳鳥紋綿衣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她走上一條紡織文物修復之路,坎坷,辛苦,但不乏成功的喜悅。

從1983年到1990年,王亞蓉和同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楚墓第一批織物的復原複製,完美再現了精美絕倫的楚國服飾。

1991年在湖北江陵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國際服飾研討會上,他們的成果震驚了國際服飾研究界。

當復原複製的Nl0彩繡鳳鳥紋綿衣襯著一塊展板放在地上時,因繡工太細緻、精美,為了能看得更清楚,國內外眾多學者教授圍著衣服跪了一圈細細觀看,場面非常震撼。

王亞蓉說:「這真稱得上是五體投地啊!」

楚國服飾腋下都有個「方片」,它的功用當初讓王亞蓉困惑不解。

在復原複製過程中,她終於找到了答案: 「這是讓平面剪裁產生立體效應的較早例證,穿著特別合體舒適。

馬山墓衣制一律交領、右衽、直裾,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深衣制,左右袖腋處設『小腰』,穿上身時,本來前後平直的上衣,因為『小腰』嵌片橫在腋下,把上衣衣襟向前推隆十餘厘米,腰部自然向前收斂,可以表現出人的形體美。

這是很簡單、成熟、充滿才智的設計。

」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威爾遜教授說:「這是中國人2650年前用平面剪裁做出的立裁效果的服裝,太了不起了!」

王亞蓉在北京服裝學院做專題講座

「對於文化遺產的繼承,實際上就在於這些實驗的過程。

這項工作,我一開始稱為復原複製。

只有復原複製,外國朋友才會對中國服飾文化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體會,才會覺得中國服飾文化讓人敬佩。

」王亞蓉說。

古代服飾帶給人們所見所嘆的精美絕倫,但現場發掘過程卻很難說「賞心悅目」。

王亞蓉曾參與馬王堆西漢墓、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陝西法門寺唐塔地宮、北京大葆台漢墓、河北滿城漢墓、新疆尼雅中日聯合考古發掘漢晉夫妻合葬墓、北京老山漢墓、杭州雷峰塔地宮、江西靖安東周大墓等的發掘。

有時工作需要,在古墓里她和助手一駐紮就是半年。

讓先生痛苦的,不是惡劣環境和墓室污濁味道,而是絲織品長時間埋在地下棺槨里變得異常脆弱,看似完整卻碳化到輕輕碰一下就化為粉末。

也曾發生運送過程中,絲織品在棺液中搖晃變成碎片的事故,更有許多本來可控的人為因素毀壞織品。

說起這些,王亞蓉的心情異常沉重。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每每看到這些華美的遠古文物,王亞蓉都為曾經的文明而自豪,這也更加強化了她復興服飾文化的夢想。

2003年到2007年,王亞蓉在首都博物館創建紡織品保護研究工作室,主持復原複製了明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緙絲十二章袞服和孝靖皇后所穿滿地施繡的百子衣。

萬曆皇帝緙絲十二章袞服,是迄今出土的最具代表性、最精美的帝王龍袍之一。

經過反覆實驗,王亞蓉和助手們終於複製完成,達到並再現了當年精湛的工藝水平。

王亞蓉在新疆尼雅夫婦合葬墓考古現場

王亞蓉如今已年過古稀。

常年奔波勞碌的考古生涯,並沒有給她的容貌增加多少風霜,看上去不過五十上下。

其實,她身體並不好,做過膀胱癌手術,心臟支架也裝了好幾個。

但她依然堅持在考古第一線,親自下到墓坑裡指揮新的發掘工作,和學生、助手們一直沿著沈先生的路徑方法堅持做到現在。

眼下,最讓王亞蓉牽掛的,不光是培養學生,使紡織文物考古修復後繼有人,還有沈從文先生提出「歷代服飾博物館」的構想至今沒能變成現實,服飾領域系統的實驗考古學研究無法順利開展。

我們這些傳統文化愛好者絕對想不到,現在的情況是其它條件俱備,但竟然是在資金問題上遇到了瓶頸。

辛苦了半日,到晚間先生鬢邊的白髮也有些蓬起來了,心疼到想哭。

文化遺產的繼承,服飾文化復興之夢,絕不應該僅僅是王亞蓉先生一個人和她一個小組的事情。

王亞蓉的部分著作

【文/ 馮海寧 圖片提供/王亞蓉】

《唐山范兒》

由唐山勞動日報社主管,由環渤海新聞網、唐山市環網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

依託《唐山勞動日報》、《唐山晚報》的品牌效應,依託環渤海新聞網強大的網絡優勢,採取直投(DM) 平面雜誌+電子雜誌+論壇的運營方式,以公司領導階層、高級白領、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以及熱愛時尚、追求時尚的人士為目標讀者,通過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時尚理念、優美的文字、獨特的設計、精美的印刷,拓寬知名企業和品牌的影響力,引領時尚潮流,締造冀東地區高端傳媒品牌。

主要欄目設置:

【名人坊】全方位多角度報導企業家的創業經歷和人生感悟,給讀者以啟迪和激勵。

【品牌故事】介紹國際國內著名品牌,提高讀者認知度。

【藝術】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創作理念、作品特點。

【愛游】推薦景區、旅遊指南、驢友親歷等。

【樂活】時尚精英人群的生活理念,各類玩家的精彩舞台,享受美好生活,引領休閒娛樂。

【居家】推介時尚家具、各類燈飾、生活用品,裝修設計等。

【美人苑】介紹愛美女性服飾搭配、時尚化妝、皮膚護理、美容瘦身等經驗。

【美食代】以介紹當地特色美食為主,每期推出一個特色餐飲商家。

【網事】薈萃大事小情,網絡潮人潮事。

長按指紋

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