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陵至今沒發掘?原因有很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終於到專業領域,太激動了。

1.和大家說的一樣,現代文物保護技術不夠發達,墓室內氣候和自然環境差距極大,氧化變形算輕的,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鮮藕片,接觸空氣不久就變成灰了.....沒錯,灰飛煙滅的灰,於是研究農作物發展歷史的機會就這麼擦肩而過—年輕人我們不約〈藕片嚴肅臉〉—

諸如此類的還有各類漆器竹簡絲綢畫作,壁畫上紅色暗得跟隔夜大姨媽一樣已經算是鮮艷了Orz竹簡直接碳化萎縮,完全失去歷史價值,連馬王堆漢墓聞名的帛畫都分分鐘暗沉脆裂。

定陵的悲劇就不再贅言。

睡醒了開擼,多圖預警←_←

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大量竹簡,而且十分珍貴,其中有《孫子兵法》、《六韜》等。

說到竹簡,你心裡想到的是這樣

文物的話不應該這麼新,那這樣?

哦少年too young too willful ,真實情況是這樣

這樣

以及,這樣

最後一張圖裡面,細的是出土實物,粗的是局部放大圖,沒錯,就是這麼細〈叫我細長君—竹簡傲嬌臉—〉。

在墓中竹簡處於飽水狀態,取出後迅速脫水,像圖一中一坨爛木條的狀態不算最糟的,銀雀山漢墓剛出土竹簡的時候保護不到位,好多都縮成了黑色的細線,細,線......一碰就碎,又變成灰了Orz

板子上那一坨就是竹簡

泡著的黑乎乎的東西也是竹簡

所以竹簡修復過後必須永久儲藏在灌滿蒸餾水的密閉玻璃管中

如圖

就像馬王堆漢墓的女屍一樣,由於技術限制,只能浸泡防腐液保存(私以為挖了墳解剖了墓主還要展出屍體實在不厚道啊Orz)

所以,出於代際公平(未來科技更發達)以及不挖也無妨的考慮,還是置緩再談吧。

2.真要鑽牛角尖的話,其實發掘秦始皇陵也不是不行,只要搭一個全包圍的屏障,二十四小時保證固定的濕度溫度以及各種條件,把自然環境和墓室完全隔離開。

這是有先例的,極簡版是兵馬俑坑(陶土的奈操,但俑身的彩繪基本消失,對,這貨本來有顏色的Orz),簡化版是金沙博物館,上面遊客參觀,下面進行發掘工作,博物館本身就是良好的屏障,各方面的管控力度都比較到位,相對而言避免了很多歷史文明上的損失。

但是!!!!!!!!!!!!!但!!!!!!!!!!是!!!!!!!!!!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秦始皇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

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

好,可能這麼說還不夠直觀,直接上圖

(這是復原圖,你可能會吐槽,什麼嗎,不就跟貝老的玻璃金字塔差不多嗎)

感謝@李魚魚同學的提醒,上圖為乾陵,學藝不精,深刻檢討

以下為秦始皇陵

(題主你睜眼看看啊!!!這塌馬就是一座山好嗎!!!!!!貨真價實要樹有樹要高度有高度要風景有風景的山好嗎!!!!!!)大型陵寢一般有封土,早期為了祭拜方便以壘土或者種樹的方式來標記墓穴位置,後來封土規模逐漸演變為墓主人身份財力的象徵,秦始皇陵就是迄今發現的封土最大的壘土陵墓Orz

就是說真正挖墓之前先要移走一座山啊喂!!!!!!像偉大理想主義者愚公一樣移山啊喂!!!!!!到這裡花了多少錢我不是學工程造價的算不出來,麻煩懂的小夥伴幫個忙Orz,再然後還要搭78個故宮大小的房子來進行隔離,不算上各種先進控溫控濕控xx的昂貴設備,已經價格太美不忍直視了好嗎Orz。

我國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嘛......大山深處同胞挨餓受凍亟待幫助,我媽昨天還跟我抱怨物價高貧富不均,所以嘛......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除了可能平平淡淡缺少激情,總沒什麼大錯。

3.同樣引自百科:

「秦始皇陵地下布置了用水銀做的江河湖海。

今尚殘留遺址。

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

假如是真的,在不能保證隔離水銀污染的情況下放它自由飛翔月亮之上,我只想說臨潼區的老百姓和你什麼仇什麼怨一百塊都不給還要放毒氣Orz

ps1:秦始皇陵的發掘必然帶來許多實物資料方面的重大發現。

在實物資料不充分的情況下,許多學者在研究中需要進行大膽假設,比如研究史前藝術的學者,在分析各類壁畫紋樣的時候,有些是必須依靠猜測的。

馬王堆T 型帛畫至今有「引魂說」「招魂說」「非衣說」等不同解讀,帛畫下部的圖案又有是「水府」或者「地府」的分歧,帛畫中下部還存在究竟描繪的是祭司場面還是墓主人生前生活場景的爭議。





廢話那麼多。





所以說秦始皇陵里的珍寶會推翻無數學者兢兢業業一輩子的工作成果Orz(很多學者一輩子只專注於一點,比如西王母,饕餮,夔紋等等),他們窮其一生得到的結論,銘文古籍一句話就能顛覆orz

心疼歷史學者T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新:

有知友提到從墓室口進入就不需要動封土了,定陵就是先找到墓室入口,然後進行發掘的,此方法除了不需要推平封土之外本質上和搭棚子是一個道理,目的都在於保持墓室內的初始環境〈類比保護兇殺現場←_←〉,而當前技術不足以支撐方案,就現在的狀況來看,國家也不會花那麼大力氣在文物發掘上,已發掘的文物很多都保護不到位(博物館未展出的庫存文物大部分得不到妥善的保護,非常可惜,收進博物館的是這種待遇,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

還有知友提到把墓室抽成真空〈這腦洞Orz〉。

真空確實可以防止空氣中的某些成分和文物產生化學反應,比如氧化,但這隻適用於部分文物,另外一些不羈愛自由的,比如本文提到的竹簡,處於真空中時迅速脫水〈類比蔬菜真空脫水的原理,有不正確的地方希望理科大神指出,畢竟沒有親眼見過被投餵給真空君的竹簡Orz〉,由於竹簡的保存需要充沛水分,所以......然後......竹簡君又再一次變成灰了_(:3」∠)_〈答主心疼竹簡君地跑著哭~〉

蔬菜真空脫水的原理(引自360百科真空脫水詞條):液體(或固體)在真空中蒸發(或升華)變成蒸汽時需要吸收熱量,稱為汽化熱。

物質的汽化熱隨著汽化溫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

比如lmol水,在50oC汽化,汽化熱為42780J,而在100oC汽化,汽化熱為40680J。

蔬菜真空保鮮,讓蔬菜的部分水份在真空中蒸發,這些水蒸發時要從蔬菜體內吸取汽化熱,使蔬菜在脫水同時降溫,利用了水蒸發吸熱的原理;這種現象有時也會給真空操作帶來問題,如在大型真空裝置中積存一些水,抽真空後部分水蒸發成蒸汽排除,而這部分水吸收汽化熱使其餘的水降溫直至結冰,餘下的水只能以升華的方式緩慢蒸發,延長抽真空的時間。

@愛麗絲,我不會艾特_(:3」∠)_,直接上截圖

感謝愛麗絲在工程造價方面(移走秦始皇陵封土)的補充~

ps1表達不當可能造成了某些誤會,在歷史研究中,實物資料永遠放在第一位,推測是不得已為之,比如紅山文化的代表玉器玉豬龍,這貨到底是豬是龍以及它的含義和用途無從可考,多數學者推斷它是一種禮器,這種推斷建立在沒有或缺乏實物資料輔證的基礎上,絕對不是任性為之或者刻意避開文物發掘而傾向於猜測。

上圖為玉豬龍

至於派先遣小分隊探秘什麼的,我只想說,答主跑八百米跟死了一次一樣,虛弱得都覺得自己娘炮了_(:3」∠)_每次經過地下室各種腦補喪屍出籠自己嚇自己分分鐘炸暈在廁所_(:3」∠)_,所以,有這樣的好事請一定記得,千!萬!不!要!帶!上!我!

更新:

我在竹簡保存的方面闡述地不夠全面,感謝知友@DuStone的補充:

「我國出土的木牘(竹簡),有一部分出土時就已經被風乾化了,比如著名的居延木簡。

這些是不需要特別處理的,主要是控制保存環境。

當然另一部分就像樓主所說,出土時是飽水狀態,如果想長期保存的話就需要做一定的處理。

首先是處理前的一時保管,正如樓主所說,剛出土的木簡(含水率有時會超過800%)不處理的話馬上會幹燥變型,所以為了使木簡暫時「保濕」,會選擇放入水中。

那個像試管一樣的裝木簡的容器,其實就是這個用處,裡面應該是沒有化學藥劑的。

之後為了木簡能長久保存,會對它進行乾燥,一般是用真空冷凍乾燥機來完成,可以避免木材幹燥時收縮變形~用了水升華的原理。

但這樣處理過的木簡會非常脆弱,一碰就碎,所以在木簡冷凍乾燥之前必須進行化學藥劑含浸處理,用來強化木材纖維,使它乾燥後也可以被妥善保存。

含浸是相當費時費力的,具體可以查閱相關論文,舉個例子,我所在研究室含浸的一個出土木柱,到今年已經泡了八年…我本身就是學文物保護這個專業,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多多關注這個行業~另外,試管存木簡貌似是中國的發明,聽國外老師說它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想溫度計一樣放大裡面的內容,便於讀取~希望可以繼續交流哈~」

歡迎各位討論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秦始皇陵至今未開?

和大家說的一樣,現代文物保護技術不夠發達,墓室內氣候和自然環境差距極大,氧化變形算輕的,馬王堆出土的漆器里有新鮮藕片,接觸空氣不久就變成灰了.....沒錯,灰飛煙滅的灰,於是研究農作物發展歷史的...

為什麼秦始皇陵至今未開?除非解決這些問題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距現地表深約30米。地宮的周圍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關於地宮內的情況,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里是這樣記載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

中國七大考古發現排名

第一處:秦始皇陵,毋庸置疑。單從秦始皇陵陪葬兵馬俑就被列位了世界八大奇蹟,秦始皇陵墓內的珍寶更是無數,傳說中的和氏璧有可能在其中。史料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

世界第一書31:出土竹簡對《管子》的寓言

前面的內容是以書為證,將《管子》一書作為文獻進行分析考證,考察《管子》是一部樣的書,怎麼寫出來的,作者是誰。接下來是以文物為證,出土的楚漢竹簡帛書就是文物。老徐論述《管子》是人類現存第一部書籍,...

為什麼秦陵地宮不能挖,科學家給你八個理由~

2009年考古人員開始對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發掘。這次發掘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也再次引發了「該不該發掘秦始皇陵」的爭論。有人主張發掘秦陵,揭開歷史謎團。還有人說,如果能打開,秦陵將會...